古代文學史參考範文1
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理解
文學史這個詞的復雜性是近年來學術界討論的壹個話題。就這個詞的整體意義而言,它指的是文學本身產生和發展的純粹客觀的歷史,有些學者稱之為文學史?本體?還有學者稱之為文學史?原生態?。當我們直觀地想象文學史時,我們才意識到這個文學史的意義。本體?還是?原生態?它是存在的,它具有純粹的客觀性質。文學史的科學研究以接近真實的文學史為終極目標,也以此作為評判某項文學史研究成果價值的標準。但是呢?原生態?然後呢。本體?其實只存在於直覺想象和邏輯思辨中,實際存在於人們對文學史的理解和闡述中。最直觀的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文學史?的作品,它們實際上是通過壹個認知系統構建的。
文學史的這種性質即使在史料的狀態下也已經體現出來了。這些史料,也就是保存至今的文學作品和壹些文學史的文獻,都是自然和人為選擇的結果,都是有敘述的。另外,就文學的歷史文化背景而言,我們也依賴於歷史學家的成就。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早已是歷史的東西,無法恢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掌握的文學史,要麽是零星的,要麽是系統的,都是進入了我們自己認知領域的東西,也就是被建構的東西。文學史越系統、越宏觀,其建構的性質就越突出。
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敘述必須首先提到孔子。《孔子春秋》是中國古代第壹部私人撰寫的史書。司馬遷認為《春秋》是以《舊魯史》為基礎的。那文字呢,煩惱呢?有組織的,主要記錄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動。《春秋》對文學史理論至少有兩個貢獻。壹是以年、時、月、日記載史實,後世的編年史基本遵循這種方法,對後世撰寫編年體文學史、作家年譜、文學大事記等類型的文學作品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二、《春秋》是客觀編年史?發給妳?,所以有?春秋?筆法理論對後世學者的文學史寫作影響很大。
有當代學者認為:?新文學史既然是歷史,又與現代政治有如此密切的關系,研究中必然有禁忌,所以要做好思想準備,在施德遇到考驗時站穩腳跟。所以是古代創造的?春秋筆法?就因為不允許說真話的時候可以偷偷說真話?,四川。孔子的《論語》提出的?第十個知道嗎?也就是知其然,觀其所見知其隱的歷史觀。周建是第二代,他很沮喪。印度的進化思想?不要跟人浪費口舌?即治史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重要內容。孟子說:?贊他的詩,看他的書,不知道他是誰!是基於它的世界嗎?傳?勿以言害言,勿以言害誌。違背自己意願的目的是什麽?到了明代,知人論世成為歷代研究文學史的原則和方法。
魏晉南北朝是壹個文學自覺的時代。與其他學術或學問相比,文學是獨立的,確立了自己的價值和範圍,第壹次形成了明確而獨立的文學概念,出現了相對完整而自成體系的文學思想和觀念。魏晉南北朝也是文學史研究自覺的時代,主要有三個標誌。
首先,歷史書對文學傳記持中立態度(文遠)。樊華的《後漢書》區分了《儒林外史》和《儒林外史》中儒家思想與文章學的區別。蕭子賢對《南齊書·文學傳》持中立態度,並在傳後寫了壹篇長文,描述了文學的歸屬方式和文章的文體變化。從那以後,文學傳記(文遠)成為大多數官方歷史使用的壹般規則。
二是文學史研究專著的出現。智玉的《別離隨筆》是壹部文體史專著,它考察了文學體裁的起源和發展,辨析了文學體裁的特點,概括、全面、有序地勾勒出文學文體發生和發展的歷史線索。鐘嶸的《詩品》探討了五言詩風的來源和演變,將詩與流辨結合起來,在評價作家時,將每壹位詩人置於詩風、題材、表現手法的傳承和淵源關系中。《詩序》史論結合,既系統闡述了他的詩歌理論,又總結了五言詩的發展史。鐘嶸對作家作品功過的評價,雖然很多涉及社會因素,但大多是基於審美因素。他提出並贊揚詩歌創作?味道?,覺得?文學作品中五個字的精髓是什麽?是很多作品的味道嗎?,顯示了鐘嶸文學史觀的審美化傾向。
第三,出現了專門的文學史理論。《文心雕龍》中的《通變》和《計時》是研究文學史發展的專著。《通變》是作者署名的?解剖分析?他的創作理論實際上是從文學本身的歷史演變中去探索文學發展的規律。作者從文學創作本身總結了歷代文風衰落的原因。爭今日稀古,風味也衰?競相摹仿現代,疏於借鑒古代,是文風慘淡,文學精神衰退的原因。如何解決文學發展中這種令人擔憂的現象,劉娜認為:考慮到質量和散文的區別,但含蓄精煉,是否可以用文字來改變?。文學的生命力在於創新。改變是漫長的?但是創新的時候壹定要註意繼承。壹方面,我們應該嗎?改變?,壹方面?通過?這樣,文學的發展才能充滿活力。新舊業務?。時間序列論述文學發展與時代、社會的關系,是嚴格意義上的完整文學史理論。劉形容了壹下?魏瑩十代,九變修辭?本文從文學發展的歷史出發,考察了文學演變與歷史和社會條件的關系。比如文學受政治教育的影響:歌謠是文藝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上面風動,下面浪搖。。再比如文學受世界影響包括學術氛圍和文化氛圍。屈原,宋玉等人波瀾壯闊的文學思想,華麗的辭藻?脫離世界?;建安文學因為當時?天下大亂,風弱俗,誌深筆長,所以大綱富貴氣?有;由於東晉清談風氣的影響,雖然時局異常艱難,但字寫得從容緩慢。詩必為柱旨,賦為漆園之義。。劉聰還涉及到時間序列中影響文學發展的其他因素,他的見解應該說是相當深刻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既要確立自己的獨立地位,又要確定自己的系統內容。中國古代文學史作為壹門學科,應該有更深的層次。它應該包括斷代文學史、各種體裁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和文學思想史。另外,中國古代文學史應該有自己的輔助學科。最初,至少應該有以下項目:
(1)文學史文字學。它為文學史研究提供資料,是整個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對水晶制作、作家生平資料等背景材料等第壹手文獻進行整理和校勘,二是對古代文學研究成果和已有的文學史研究成果進行提取和分類,以供索引和參考。
(2)文學史的方法論。屬於文學史研究的基礎理論。它從理論上總結以往文學史研究的經驗教訓,註重文學史研究最新成果的方法論特征,評述不同流派的研究方法,介紹國外文學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斷探索既反映人類思維和現代科學理論的新成果,又適合中國國情和古代文學史實際的研究方法。關於文學史特征的討論也屬於方法論的範疇。
(3)文學史的編纂。專門研究文學史著作的敘事方法和編纂體例。諸藩記傳,還是編年史?拆分協同編輯類型,?時代為綱,作家為序?類型和其他不同的文體,我們應該分析它們的優缺點,比較它們的優劣,然後為現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合適的敘事方法。
綜上,文學史不靠譜。前面說過,很多原始記錄已經不存在了,文學史是人寫的,是不同時代不同作者創造的。不管壹個人想站多公正,只要有自己的主觀思想,就會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所以,再好的歷史學家,他記錄的歷史都會有他的主觀意圖,也會偏離真實的歷史。而且在歷代的臨摹和學習中,因為他讀的人和書寫的時代不壹樣,他的知識水平也不壹樣,可以說普遍存在誤解?文學史?那是?學歷史?。
但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寫的文學史畢竟是給後人看的,前人的壹些主觀意識也可以在後人身上找到,後人不壹定不會去做前人做過、經歷過的事情。相反,後人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前人相同或相似的記載中找到。正如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朝代如何更叠,在中國近三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壇幾乎每壹個朝代都會有壹場文學復古運動,而每壹場復古運動之後,都會有更為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的爆發。所以,文學史有其可靠的壹面。畢竟前人留下了很多文字作品,白紙黑字還是有根的。
如有可能,在編纂中國古代文學時,還應註意不同朝代的同壹文學運動或類似的文學改革(如觀察不同朝代但都發生過?復古?運動),作為對照,互相檢查,尋找其規律或謬誤,這大概更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建構。
參考資料:
《論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載《張虹社會科學》1986年第1期。
《論中國古代文學史》,季榮本《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期,1997。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建構與特色——錢《中國古籍善本》中文核心期刊收《源刊》2003年第6期主要內容概述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2
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師生互動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倡導課堂師生互動。在知識和能力上,教學相互學習,情感上相互感染,觀念上相互碰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培養理論知識紮實,具有較高鑒賞、分析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史課程師生互動
近年來,課堂師生互動在高校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甚至成為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課程涵蓋了中華民族從先秦到現代五千年的優秀文學遺產。壹直以來都是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的,也就是老師教,學生聽,學生記。在教學內容上,采用文學史知識與作家作品介紹相結合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這?臨時抱佛腳?教學方法越來越不能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受到很大影響。在教學中,作者借鑒同行的教學經驗,嘗試引入師生互動的方法,取得了壹定的效果。筆者認為古代文學史課程中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師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的相互學習、情感的感染和觀念的碰撞。
壹、知識與能力的傳授是相輔相成的:傳授正確的知識是古代文學史課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廣闊的文化視野,特別是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審美能力和感悟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古代文學史課程的更高目標。要達到上述目標,就要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
改變?滿堂灌?、?臨時抱佛腳?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采用讓學生參與聽課的課堂結構模式,即從課堂內容中提取幾個典型問題提前講授並安排給學生,學生圍繞相關問題查閱資料,撰寫壹篇演講稿或講課提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設計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如討論(或辯論)、老師(或學生)答辯、案例分析以及學生講課和老師總結。這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壹步理解和分析,同時也促進了教師自身的專業進步,因為教師要花費比傳統教學方法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備課,準備問題的設計和學生上課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的答案。
如在講《史記·文選》時,同學們做了大量查閱《項羽本紀》、《李將軍傳》等文獻的準備,分組制作幻燈片,對作者及其思想藝術成就、作者生平及歷史評價、作者藝術特色等進行了獨特的分析、講解和論述。學生也提出壹些不清楚的問題讓老師回答。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壹個提升和提高的機會。教學相長,收獲頗豐。
二、情感的相互感染:古代文學史上的師生互動,應該是在情感層面。文學是人的文學,歷代經典作品往往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感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壹部古代文學史,也是壹部民族性格和情感的形成發展史。通過研究文學史和閱讀文學作品,我們可以了解個人和國家的信仰和情感的本質,這對培養接受者的精神品位和人文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代和現代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氛圍不同。現在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結構、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都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學生難免對古代文學產生疏離感。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人的感情和思想,對他們的生活和古代文學普遍缺乏興趣。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高尚的人格。
無論是作家的壹生創作,壹種文學現象的出現,壹種創作方法的產生和更新等等。,它離不開特定時代的人。這就需要老師掌握大量的史料,並且非常熟悉,做到爛熟於心。在給學生講解之前,要提前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感性體驗,用感性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講解,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在闡釋作家作品時,應采取可理解的體驗閱讀理解方式,避免理性拆解分析或直接結論宣傳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避免破壞作品的渾渾完美局面或片面理解作品和作家的真實感受和主題。重要的是練習壹個得到結論的過程,讓學生受到壹個情感環境的啟發,激發自己對作品情感體驗的認同。
比如,在談到魏晉南北朝文人名士風的背景時,學生對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感到可笑和不可理解。講座中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分析,調動師生的生活經歷和案例進行類比,用感性的語言探討這壹時期?是中國政治最混亂的時候,也是社會最痛苦的時候。但卻是精神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熱情的時代。所以,也是藝術精神最偉大的時代?。使學生在理性和情感上認同當時文人特有言行的合理性。
比如古代文學中有很多關於鄉愁的名篇。教學時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作品的具體背景,讓學生產生發自內心深處的* * *聲音。
情感互動要貫穿古代文學史的教學,可以是對祖國燦爛文化的悠然深情,可以是對壹個文學現象的慷慨描述,可以是對壹個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也可以是對壹部作品的深刻解讀,等等。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興趣,使教學效果倍增。
三、觀念的碰撞:古代文學史教學對人文精神探索的意義在於傳統生命精神對現代生存的啟示。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走進過去,重新體驗文學作品本身所達到的人文境界,而且要走出去,立足當下,讓學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傳達的人文意義的境界。在教學過程中,用當下意識詮釋經典文本新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意義,既是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重塑,也是壹種至關重要的傳承。
由於古代文學的隱性特征、歷代文論的復雜性以及與時代的距離,今人與古人的價值觀存在差異、斷裂甚至偏差,使得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和精神的理解趨於復雜。在教學中,師生之間會出現觀念上的矛盾。作為老師,不要害怕,避免這樣的矛盾。在輕松的氛圍中,耐心平等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在這樣的觀念碰撞中,不僅可以糾正學生的壹些極端、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念,還可以拉近教師與現代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的距離,壹定程度上為教師糾正壹些過時觀念提供了契機。
這樣的思想碰撞在古代文學史教學中很常見,比如對屈原之死的評價,對杜甫的評價?忠誠?老師可以適度引導,但不必急於找到課堂上所有問題的答案。有些是目前理論界還存在爭議的,或者課堂上壹下子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留下疑問讓學生進壹步研究,帶著疑問學習。
參考資料:
【1】袁興培。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吳小如。中國文學史的學與教[J]。文學遺產,1995438+0,(3)。
宗白華。美學行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妳喜歡:
1.古代文學論文選
2.古代文學史論文
3.古代文學研究論文範文芻議
4.古典文學論文範文選
5.淺談古代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