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諸侯大醫的孝道,主要是以“忠”字為主。在世界上,他們應該忠於皇帝,關心人民。而“忠”更多,對父母的孝順似乎是其次。士(士)之孝,不僅要求忠君孝父母,還要求對朋友誠實守信,即除了忠孝之外,還要強調“義”字,符合道德的遵從,不符合道德的要據理力爭,制止。從父之命,如何能盡孝!"
因為這些條條框框,古代男人恪守孝道,難免受委屈,需要犧牲壹定的精神。忠於國王,服從父母,這是必要的前提。如果妳違反了這個前提,就必須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做出犧牲。那麽犧牲誰呢?當然,我不會犧牲自己。結果我家的另壹半就成了替罪羊。
原來,在古代,妻子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極低的。壹旦丈夫在孝文化的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無原則的犧牲,為了維護孝文化的忠誠和服從,除了跪在父母面前說“子不孝”之外,妻子也必然成為受害者。
西漢末年,李思校尉包拯的父親包鉉被王莽殺害。寶詠學《尚書》,養母。有壹天,他老婆當著繼母的面罵狗。包勇以為妻子不穩定。在婆婆面前大喊大叫是不禮貌的,也是孝順的,所以他跟她離婚了。
很神奇的是,包勇竟然會因為狗很討厭而和老婆離婚,所以大嗓門把它送出去是很平常的事。說白了,包勇此舉是孝文化的壹個極端例子,用犧牲妻子的榮譽來換取自己的孝名將被載入史冊,因為沒過多久,他又娶了壹個妻子,比原配妻子更年輕漂亮。
漢武帝宣帝稱帝的時候,有壹個醫生叫王績,名字叫子陽,鄰居們都叫他汪洋。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長安租過房,住過。他東鄰有壹棵大棗樹,枝葉正往他家落。王姬的妻子摘了壹些棗子給丈夫吃。當王姬發現這顆棗來自東方的壹棵棗樹時,壹怒之下與妻子離婚。東鄰聽說此事,忍無可忍,便拿了壹把斧子,前來砍倒了壹棵大棗樹。鄰居紛紛出來勸說,王吉只好召回妻子,東鄰居把斧子扔了,沒砍棗樹。此後,鄰居們還編了壹首歌,歌中寫道:“主人有樹,汪洋的妻子將去;棗吃完了,去找女人還。"
分析王姬的行為,有點小題大做,挑了幾個棗。至於和第壹任妻子離婚,連街坊都看不過去,沒什麽大不了的。王姬只是認為妻子占了別人的便宜,違背了忠孝之外的“義”的原則,也就是玷汙了自己的道德(順、不義、不孝)。
在這個故事中,妻子的價值遠不如壹棵棗樹和幾顆棗。先和妻子離婚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孝道文化秩序,再召回妻子是王姬的無奈。他不能妨礙秩序之外的人情和良心。
有時候,古代男人為了維持孝順,不惜用老婆換錢,老婆也成了商品。比如南北朝時,徐小可“背五經,學大量史書”,成為國子監博士。隨著戰亂饑荒的肆虐,這個官宦出身、學識淵博的人想出了壹個主意:賣妻換糧,以示對母親的孝順(家貧養老,不為官不孝)。徐小可的妻子臧石,臧敦將軍的女兒,不僅出身名門,也是當時公認的美人,至今仍被“以孝治國”的理論所蹂躪。臧發誓要與許小可同歸於盡,但最後許小可把她賣給孔景行將軍的決心並沒有斷。
讓人無比不解的是,臧並不認為丈夫出賣自己有錯。所以她被賣給孔景行後,為了不被打擾,經常會偷壹些吃的給丈夫送去。後來徐小可出家,化緣供養母親。後來孔景行將軍戰死沙場,臧的前夫在街上被發現。許小珂還俗,夫妻二度相守。也正因為如此,徐小可獲得了孝的千古美名,後來還官騎常侍。古人最大的道德是孝。以孝為名,壹切都顯得微不足道。
孝文化破壞婚姻的力量確實很神奇。是的,“壹個人的旅程大於孝道”,但如果說孝文化不公平,那就太過分了。臧,這位名門望族之後的大美人,顯然完全被孝文化洗腦了,毫無察覺地被鄙視。
無獨有偶,《後漢書·列女傳》也記載了壹個故事,說廣漢人姜氏嫁給了龐氏。蔣氏對母親特別孝順,龐氏對婆婆也很盡心。她每天都要去離家六七裏的河邊給婆婆打水,因為婆婆喜歡喝河裏的水。有壹次,龐茲因為突如其來的大風,沒能及時到家,婆婆又渴又想喝水。蔣氏因此責怪龐氏,並與她離婚。龐茲無處可去,就和鄰居呆在壹起,沒日沒夜地編織。用賣布的錢買好吃的,讓鄰居給蔣氏母親,別讓她說是禮物。久而久之,姜木覺得可疑,便問起此事。得知這個故事後,她又羞又感動,於是將龐氏召回家中,讓分開的夫婦重歸於好。
中國自古推崇孝道。然而,妻子的角色在孝文化中沒有位置。除了作為生育機器,讓老公不至於陷入“不娶不生,不拜祖不孝”的境地,壹直是被鄙視的對象。即使是古代帝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也不過是孝文化的嫁衣。因為舜從小對父母很孝順,感動了堯,為了表彰他的孝順,把兩個女兒都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