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便士(即標準的方孔銅幣)
壹兩盎司的銀
壹兩盎司黃金
雖然上述單位在不同朝代、不同世代有所不同,但至少唐宋以後差別不大,所以可以得到相對穩定可靠的數據。
交換關系
銅幣、白銀、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壹樣,是不斷變化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
根據下面的描述:
“金銀價格從1600左右的1: 8漲到20世紀中後期的1: 10,到18年底翻了壹倍,達到1: 20。”
已知1黃金大約可以兌換8~11白銀。
再次重申:
“道光初年,壹兩銀子換錢,即壹千文;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時,壹兩銀子可換壹萬六千七百兩銀子。鹹豐以來,銀價猛漲,壹兩銀子可以換到兩萬兩三百銀子之多。”
據知,正常情況下,1銀可以兌換約1000~1500銅。古代1貫錢或1掛錢為1000銅幣。
金屬價格
因為金銀銅制成的貨幣本身就有價值,理論上貨幣的價值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可以回答“壹兩銀子是多少錢?”
唐代每枚開元鮑彤銅錢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枚重6斤4兩。清朝順治年間,每枚銅錢重壹元二角五分,後增至壹元四分,故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在古代,雖然“兩”的重量單位不同,都是40克左右,而“斤”是700克左右。每枚銅幣的平均重量是5克。
黃金、白銀和銅(人民幣)的當前價格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計算結果如下:
1兩黃金:4000元左右。
1兩白銀:80元左右。
1銅幣(1紙幣):約0.1元。
谷物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直接通過糧價來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考慮食品價格並不準確客觀,但應該是壹個極其重要的參考。小林在網上找到以下記錄:
“上白米(石頭)九錢五分?
白米(石)九塊兩毛六毛八。
米(石)八塊三分?
白色?《面條九記》(金)
白銀每兩兌換壹千便士。"
也
“據清代兵部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順天府、大明府、宣化府的糧食價格是以小米、高粱、玉米為基數計算的,平均每倉壹兩四六分。”
按照1石=100斤=70斤計算,糧食價格按2元人民幣/斤計算,可以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170元。
1銅幣(1紙幣):0.2元左右。
結論
根據以上計算,考慮到
1黃金價格比其他更穩定,重點關註。
現在白銀已經作為工業品使用,所以銀價的參考價值較低。
由於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糧食的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得多。
4尊重古代的交換比例
5四舍五入取整數,便於換算和感性認識。
因此,筆者建議以後遇到古代貨幣單位時,采用以下換算體系,既方便又明智:
1兩黃金= 2000元= 10兩白銀。
1兩銀子=人民幣200元= 1000 = 1關(刁)錢。
1錢文=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並非學術觀點,僅用於普通人看古裝電視劇和武俠小說時的換算。
確認
以下是壹些古代資料,驗證小林給出的換算方法,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薪5石米=唐朝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代六官年薪45兩白銀=清代局級幹部,年薪9000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那些官員,那家沒有幾千萬?
乾隆初年,捐個臺花13122銀= 270萬元買個廳級幹部,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極其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壹朝代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建築制”,與明代基本相同。壹公斤約為國際標準制的600克(597克以上)。這種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依然存在。比如香港和新加坡的黃金計量單位是“兩”和“錢”,這是庫平建造的計量單位。壹個“兩”相當於37.5克國際標準制,壹個“錢”相當於3.75克國際標準制。
1930年代,為了與國際接軌,統壹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促進經濟發展,南京政府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性需求,將“庫平建設制”改革為“市政制”,為了與國際接軌,“市政制”與國際標準制容易轉換。特意把“壹個建築尺”改成“壹個城市尺”,等於33.33cm = 0.3m;壹公裏等於兩個城市。把“每公斤壹斤”改成“每公斤壹斤”等於500克=0.5公斤。
“壹升”=壹升。所以這次度量衡改革也被稱為“壹、二、三制”。“市制”和“庫平建制”的度量接近,普通人容易接受。城市制和公制之間的轉換很簡單,可以被國際貿易所接受。俗稱“金短尺長”,即金的重量小於庫平制,尺長於建制。
這次度量衡改革是成功的。它為以後度量衡制度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礎性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壹項重大改革是貨幣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貨幣制度改革的壹個大動作是清末“廢兩改元”,雖然中國也有銀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幣為基礎,以鑄錢(包括銅錢、銅錢)為主要貨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有兩種計量單位:庫平和海關。同時,銀幣和白銀的成色也極不壹致。這種混亂的貨幣體系極大地阻礙了正常的經濟活動。於是,就有了第壹次貨幣改革:“廢二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家貨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銀流通。壹元銀重七分二分庫平銀,含銀量85\%。壹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錢為代幣,停止銅錢流通。壹元銀元和銅元的匯率基本在180-188之間波動。俗稱“海洋長,海洋短。”每天銀樓或銀號都會公布當天的銀價。銀價上漲時稱為“海洋長”,銀價下跌時稱為“海洋短”。小規模的私人交易基本都是以銅幣計價。銀行以人民幣發行紙幣,壹元紙幣兌換壹元白銀。貨幣是以白銀為基礎的。
這次貨幣改革基本上統壹了全國的金融體系。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另壹項貨幣改革是由南京政府進行的,以解決金融危機。20世紀30年代,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采用金本位,規定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倫敦)購買白銀,導致國際市場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白銀為基礎的,但並不生產多少白銀。國際市場銀價上漲,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和華北進行武裝走私,造成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同時,白銀價格的上漲使得中國貨幣升值,進口飆升,出口受阻,影響經濟和發展的國際收支平衡。如果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的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美談判,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擔保。最後贏得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改革幣制,停止銀元流通,用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農民銀行(後加)發行的紙幣作為法定貨幣進行糧食的交易和納稅。法定貨幣與英鎊和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往往很可笑。古人可以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白銀。更有甚者,經常可以從口袋裏掏出幾十萬的銀票。
這裏有兩個誤區。第壹,我以為古代的壹兩銀子等於今天的壹元。第二,我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天的紙幣或者支票。
其實中國古代是缺銀的,銀的價值很高。壹兩白銀等於1200余文(清初以前)到3000余文(道光以後)。直到清末,壹斤豬肉(折合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0.2斤)只需二十文錢,壹畝良田只需七八兩銀子或十二三塊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大事,壹百兩銀子是今天的大錢,可以買十幾畝良田。明朝壹個平民的生活壹年只有壹毛半,所以戚繼光的兵餉壹天只有三毛錢,壹個月不到壹兩毛錢。清代稍微貴壹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大量白銀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償後,銀銅價格又漲了。普通人用銅幣。清末使用銅錢,日常交易很少使用白銀。很多普通人到死都沒見過銀。所以妳說沒錢(窮)的時候,用的是“沒銅錢”而不是“沒銀子”。這也是人們往往看重白銀的原因之壹。
到了民國時期,銀元開始流通,稱為國幣。人們稱它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以兌換180以上的銅幣。按照現在的物價水平,今天的購買力,壹元的白銀大約等於今天的人民幣換35元。考慮到生產的發展以及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降,1元白銀約等於今天的人民幣100元。如果以白銀價格計算,大約是今天的人民幣50-60元。當時辦壹個好壹點的印染廠投資不到壹萬塊錢。當時買個好點的車大概是1000元。所以不會出現拿出壹個銀元買壹個饅頭,最多壹個銅幣的情況。
其實銀票是山西票號發行的兌換憑證,是秘密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使用銀票要交兌換費。
做大生意的商人需要銀票。可以規避攜帶大量現金的風險,而且方便,費用和自己攜帶大量現金差不多。老百姓和官員都不需要。所以不會有幾十萬的銀票從口袋裏掏出來買單。就算妳出錢,商家和老百姓也不會接受。它的發行量不如今天的個人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