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花了20元買了壹張票,參觀了北京的鼓樓。鐘樓就在對面,但是不允許參觀。
所謂鼓樓,是指古代建築中放置巨大的鼓,用來敲打警報或準時報時。中國保存完好的鼓樓有:Xi安鼓樓、北京鼓樓、南京鼓樓。
北京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時間中心,是北京當地的標誌性建築之壹。據有關資料記載,它是壹座木亭,重檐三滴水,坐北朝南,高46.7米。
古建築的平均高度普遍較低,與現代高層建築完全無法相比。
即使是故宮最高的建築,太和殿,也只有26.92米高。加上橋臺高度,總* * *為35.05米,相當於現在10層建築的高度。
但是像北京鼓樓、太和殿這種高度的木質建築在古代並不多見。
壹般有錢人的房子高度差不多都是8-10米。畢竟木屋在防蟲防火方面有明顯的缺陷。
當時我在參觀鼓樓的時候,突然想到壹個問題。古代建築的頂部並沒有像現代建築那樣有明顯的避雷裝置,比如避雷針。
即使有,也可能是現代人出於文物保護的考慮,在後期放置的。古建築壹般是怎麽防雷的?查閱相關資料後,我發現有幾種方法。
古人發現,建在空曠地帶的房屋,特別是在雷雨天氣,很容易被雷擊。在高度相對較低或者建築物密集的地方,被雷擊的概率相對較低。
通過自然界的壹些現象,他們發現有些物品有自己的絕緣體質。例如幹燥的木頭或石頭。
當然,在古代,並沒有“絕緣體”這個概念。人們這才意識到,這些東西遇到閃電是不會被閃電電擊的。
人們已經意識到,只要在建房時使用雷電不能通過的材料,就會起到防雷的作用。
這麽多話其實說明了壹個觀點。即“地震”在不同物質中的屬性。自然界裏是雷,動物界是龍。
眾所周知,古人崇龍,自然把雷和龍聯系在壹起。在古人眼中,龍的主要職責是呼風喚雨,保證來年風調雨順。
所以很多古建築,尤其是皇家建築,都會配備“殺龍”的東西,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
所謂雷隨龍,風隨虎。鎮龍就是防雷,這個“鎮龍”設施就是古建築屋頂上的“吻”。相傳,吻是龍的兒子,也叫“尾巴”。
根據這個故事,漢武帝時期,白亮臺遭遇火災,巫師建議把蟑螂的尾巴放在上面,有防火的作用。
古人壹般把自己無法解釋的解釋為“天意”。突如其來的大火可能會讓漢武帝緊張,於是他會找壹個巫師之類的人來解惑。
而且漢武帝晚年真的是以求仙求問為主。
在古代,由於建築材料多為木結構,古人非常重視防火。雷電是人可以控制的,所以雷電引發的火災比較多。
尾巴放在太陽穴上,除了防火,其實還有防雷的作用。
獼猴桃的尾部作為整個建築中最危險的部分,通常放置在中國古建築的前脊和豎脊的交界處,多以大魚的形態出現。幾千年後,它仍然矗立在許多古老建築的屋頂上。
其實到現在,這個殺龍的東西往往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變成了壹個裝飾性的存在。
之所以能起到防雷的作用,是因為尾部表面塗了壹層金屬漆。而在它的內部,還有壹根金屬棒與地下相通。
當雷電接觸到房屋時,金屬塗料將雷電引向蟑螂的尾巴,再通過金屬條將雷電的能量和電流引向地面,從而達到防雷的效果。
其實這種方法和現代避雷針的防雷原理是壹樣的,只不過古代的尾巴遠不如現在的避雷針有效或者範圍廣。
所以我們會在古代文獻中看到,即使有尾巴,建築物還是會被雷擊。
南北朝時,南宋盛宏之《荊州記》中有記載:“湖陽縣,春秋時亦為郭範仲之市。母親害怕打雷,為了石頭房而避開。我得知霰石被用作臺階,至今仍存在。”
範仲,家住湖陽縣,是個孝子。因為他媽媽怕打雷,就用石頭給媽媽蓋了壹個防雷的房子,用漂亮的石頭做臺階。在作者寫這本書之前,這所房子仍然存在。
該書成書於公元437年左右,範仲淹生活在西漢末年。盛宏誌當時是當官的。他利用業余時間遊覽了荊州周圍的山水,並根據各地的名勝寫了《荊州記》。他的記錄很可能是正確的。
這段文字爭論的焦點是,範仲淹修建的防雷石房是什麽建築形式?有人認為是山上空間比較大的石室,也有人認為是用大理石堆在平地上的。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毫無疑問,古人是知道石頭可以防雷擊的。
所以古代很多房屋通常都是建在磚石橋臺上,既有保溫作用,又能阻擋土壤中的水分侵入建築,使其整體保持較高的抵抗力。
從小父母和老師就告訴我們,出門遇到雷電千萬不要跑到大樹下避雨。之所以不能這樣做,是因為閃電通常會選擇地面上比較突出的物體作為雷擊對象。
人站在樹下避雨,萬壹打雷,就會暴露在雷電帶來的巨大電流下,不僅樹會被毀壞,人也會受傷甚至喪命。
正因如此,在古人的建築周圍,會有壹些比房屋高的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打雷,它會擊中樹木,而不是人的房子。
但是,這種方法也存在壹些隱患。如果房子離樹太近,樹被雷擊,很容易壓到房子。所以壹般情況下,蓋房子的時候,會考慮離樹木稍微遠壹點的地方。
從古至今,這三種防雷方法壹直流傳下來。第壹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比較常見,效果較好。
第二種方法可能不是所有古人都能做到的。畢竟範仲作為漢光武帝劉秀的爺爺,作為南洋最紅的名字,真的不能說他沒錢。只有在財力、物力、人力的支持下,才能建成具有防雷功能的石屋。
現代社會的防雷方法是在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基礎上進壹步改進的。其實早在中國漢武帝時期,避雷針最早的雛形——尾巴就已經出現了。
所以,要說避雷針是美國專利,恐怕我們漢武大帝也不會同意。
當然,根據中國古代的壹些相關記載,古代壹般采用被動防雷,這與古人對雷電的認識是壹致的。而且建築的位置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這也是古人積累的寶貴經驗。
參考資料:
《說卦傳》、《蘇軾演義》、《荊州記》與中國古建築的防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