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漢民族對宇宙的專屬概念,字面意思是“整個世界”。大壹統原本是指周朝統治時期,天下諸侯皆受周王尊崇。隨著時代的變遷,後世意味著封建王朝統治天下。
朝貢制度是指中原的天子是部落和外族諸侯的***主。天子由國家的中央政府直接強制管理,直屬的地區被授予諸侯王的稱號,從而達到保衛中央的政治目的。中央與外族諸侯互相防禦,從而形成天下***主的“天下”觀念。
朝貢體系由朝貢和朝貢兩部分組成,是兩國之間尋求政治支持的禮節性外交活動。小國可以通過朝貢體系獲得大國的政治承認,而大國則可以擴張領土,實現世界統壹。
為了完成“大壹統”的政治局面,朝貢體系應運而生。
秦漢中央集權王朝建立後,繼承和發揚了先秦諸子“君權至上”、“天下壹統”的思想,吸收了儒家文化中“天下壹統”的相關思想。朝貢制度在除郡縣制以外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後擴展到周邊國家。
後來的封建王朝繼承了這壹制度,朝貢制度成為構建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世通常用多種表達方式來表達朝貢體系,如“中外秩序”、“中國禮儀之治”等。
朝貢體系分為兩類,即邊疆地區的朝貢體系和周邊國家的朝貢體系。周邊國家的朝貢體系已被納入國際和平秩序的構建。秦漢以來,中原王朝為了建立和維持中原與邊疆民族的政治隸屬關系,進行了大量的貿易活動和政治交流。
邊疆貢品的範圍大概是在郡縣之外,或者是中原王朝在地方郡縣設置的羈絆之內。兩者的比例隨著朝代的更替有不同的變化。“羈絆建立”是指在不觸及少數民族原有社會組織和文化習俗的前提下建立和確立。
朝貢制度最早可以在先秦時期的“世界觀”和“服制”中找到。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發生碰撞。這壹時期逐漸確立了“華夷之辨”的觀念,形成了“大壹統”的政治理念。
古人認為天子為天下之主,天子如人心,各部分守中心。於是,在“有序的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原則下,出現了“服務體系”和“世界觀”。
雖然役制是規定的政治制度,但也有不服從役制的諸侯國。對於不服從服制的王侯,周王室是不允許的。
容帝要為周王室效力。如果榮帝不是貢品,不是君王,那就用“攻伐兵”。這種服役制度成為當時民眾的政治理想模式。雖然當時沒有實行服制,但為秦漢時期的朝貢制度提供了思想借鑒。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圍繞“天下壹家”這壹主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孟子
“站在世界的中央,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秦漢建國後,雖然統壹了中央地區的版圖,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大壹統”的政治局面並未形成。為了實現這壹政治目標,朝貢體系誕生了,而“世界觀”和“大壹統”
元朝滅了明朝,但是在蒙古,元朝的殘余依然根深蒂固。所以明朝從來沒有在蒙古建立過強大的蒙古政權。此時,明朝加強了邊境地區朝貢體系的鞏固。東北女真族和西南土司的朝貢活動都有詳細明確的規定。
“中外之分”的思想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西周時期,周禮盛行。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樂被諸侯征服”。在這種形勢下,百家爭鳴對“中外之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
楊公學派主張: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被大多數學者所接受,他們寫了很多書來表達他們的政治思想。《公羊傳》、《左傳》、《谷梁傳》成為春秋三大傳記。
因此,研究《公羊傳》的儒生人數與日俱增,逐漸形成了楊公學派。楊公學派認為“夏在內,帝在外”,所謂“夏”、“帝在外”的朝代,應該在中原建立,君王應該俯首稱臣,進行統治。
漢族傳統的“夷夏”觀是針對少數民族的,漢族和唐朝都這麽說。
“如果妳不是我的種族,妳的心會不壹樣,妳會為自己驕傲,妳不會和中國壹樣。”
嚴格遵循中國傳統的“中國不同於外國人”和“奢侈劣等”的觀念,但不主張與外國人為敵,而應和諧相處。皇帝以中國和夷狄為中心,實行內外侍制。他認為中國人和易是不同的,但他們都是皇帝的臣民。
“同役不同制”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因為義帝在偏遠地區,所以制度不同。秦始皇統壹天下後,全國分布格局基本形成,邊疆朝貢體系開始構建。
《史記》中對先秦時期的“五服”、“六服”、“九服”等服務制度都有具體的描述。等邊疆和中原都政治穩定了,就取消朝貢制度,設立機構直接管轄。
歷朝歷代,在中央政府衰弱,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的時候,國人依然保持著華夏的觀念。不管什麽時候,“同役不同制”貫穿了中國封建王朝。
服務體系是“同服務不同體系”原則的具體體現。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地位不同,服飾的使用和禮儀也有差異。
朝貢制度沿襲了儒家思想,具有強烈的道德特征。
古代封建王朝在維護朝貢體系的過程中,受儒家政治思想的影響,以“懷柔,修德,遠離蠻夷”為原則,從側面表現出德性的特征。“衰弱”、“懷柔、修德、遠夷”與王朝“守四夷”的政治目的密切相關。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道德壹直影響著朝貢體系。孔子主張實行“仁政”、“克己復禮”、“有教無類”。子曰:“人若遠不滿足,則應修德。”儒家認為“重義輕利”是壹種美德。通過“由厚到薄”吸引四夷,最終實現“留在四夷”的政治目標。
漢朝建立邊疆朝貢體系後,對朝貢國給予各種賞賜。史書記載,錫是和衣服壹起印的,和帛、粟壹起攪的。因為是軍人,所以開疆拓土。
西漢淮南王劉安提出了“恩威並行”的思想,但漢武帝並不同意
遼金元時期,邊疆朝貢體系在東北逐漸終結,因為軍隊出發的地方在東北。但明朝是漢朝,並沒有放棄將東北納入邊疆朝貢體系,繼承了“華夷之辨”的思想。
明朝被認為是中國邊疆朝貢體系最完善的朝代之壹。
在元朝的基礎上,加強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交流,並認為
‘蒙古色目人雖非華夏族,但同世有能禮者,願為臣民,如仲夏養之’
恢復唐朝建立的羈絆,建立朝貢體系,“厚對薄”的交往方式和經貿的開放吸引了周邊國家。
“由粗到細”起源於
“中國待夷弟,必感激其恩,而以禮收之,不論其物厚。如果他會為自己的厚度負責,他會輕易離開或者招惹是非。他不是遠在天邊的聖人,他會寬宏大量的。”
在明太祖時代,海盜實施了海上禁令,但這個國家並沒有完全關閉。明成祖時期,為了提升國威,鞏固統治,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了明朝對南洋群島的管轄,並到達了南亞。
在東北少數民族地區,開放了互市。雖然明朝皇帝成祖五次北伐,但瓦拉部首領馬哈木被任命為順寧王,歷史盡人皆知。明宣宗年間,因為朝貢和非朝貢的不足,明宣宗連續七次派出使者,公布詔令,安撫各州,達到治理邊疆的政治目的。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雖然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但又堅持和完善朝貢體系,在西藏設立達賴喇嘛,實行大壹統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