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祭天、祭祖、祭社稷為古代帝王的三大祭。這種對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夏、商、周三代起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實際上就是祭祀天地的活動。自南宋以後,皇帝不再到泰山“封禪”,而改為“郊祀”,明成祖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天地壇,嘉靖年間,又將天地分祭,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即地壇)祭地,把南郊原建的圜丘改名天壇,專門祭天祀谷。清朝沿襲明制。 2、十月初壹,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3、中華民族的祭祖聖地——萬榮後土祠,黃帝建“壇”開創祭祖之先河 大約在5000多年以前,占據黃河中下遊地區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領黃帝,在古冀州涿鹿壹帶(今運城市鹽湖周邊地區)和另壹部落的首領蚩尢展開大戰,這場部落大戰以蚩尤失敗而告終。黃帝在部落統壹戰爭之後,挾勝利者之威嚴和光宗耀祖之情懷,決定在始祖女媧故裏——汾陰雎上建壇祭祀。
我們說女媧故裏在今山西萬榮縣,不僅有始建於黃帝時的"掃地壇"的記載,而且有2000多年前雖幾經遷建,至今仍保存的後土祠建築。1942年在長沙楚墓出土的我國戰國中、晚期帛書中也明確記載伏羲、女媧“居於雎□”雖然此帛書上記載的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創世說”的神話傳說,但它畢竟是出自於2400多年前古人的實物文字記載,因而可信度要大壹些。
既然女媧故裏在汾陰雎上,黃帝祭祀要到汾陰雎上來是順理成章的。黃帝在女媧居住地“掃地為壇”,即建造祭祀聖母的場所也是可以理解的。黃帝為什麽要在大敗蚩尤後建祭祀女媧呢?主要原因有三:壹是遠古時期人們有祭祖的傳統,那時還沒有神話傳說,還沒有造出人們崇拜的神,他們祭祀的壹般是自己的祖先和部落首領,希望他們永生的靈魂保佑人們平安。二是黃帝戰蚩尤久戰不勝時,黃帝做了壹夢,夢見女媧教他破蚩尤的辦法。《黃帝本紀》說:“帝戰未勝,歸太山之阿,慘然而寐,夢見西王母(即女媧)遣道人披玄狐衣,持符授帝。”《太平禦覽》引《合誠圖》:“黃帝遊元扈上洛,有鳳凰衍圖以置帝前,遁甲奇門從此始。”《太平禦覽》引《河圖》:“黃帝遊於洛,見鯉魚長三尺,青身無鱗,赤文成字。”總之是女媧教給了黃帝破敵之策。當然,這只是神話傳說。但古人對做夢這種現象還不能科學解釋,往往信以為真,如此大德豈能不報。如此看來,黃帝建壇祭祀女媧也是應有之義。三是當時蚩尤占據河東部分地區,黃帝打敗蚩尤後為了安撫蚩尤舊部,進而安定天下,“軒轅掃地而安九土”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可見黃帝親自到河東汾陰雎上建壇祭祀始祖女媧也不失為上策。 黃帝在雎上建了壹個什麽樣的壇呢?可能是露天場所的壹個方壇。據《漢書?祭祀誌》說“方壇、無屋、有墻門而已”。
也可能是圓頂有沿的“大屋”。據西安半坡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考古發現,那時我們的祖先已經能建造300多平方米的“大屋”了。有人從現代字義解釋“掃地壇”,認為古代生活簡陋,黃帝祭祖也只是親自掃壹片地,擺上供品祭祀祖先,這是不正確的。古漢語“掃”字是祭祀的意思,我們現在說清明”掃墓“就有此含義。古代“地即母”,“地”和“母”可以通用,“壇”有場所的意思。黃帝的原意應該是祭祀偉大聖母建造的祭祀場所。 黃帝後世子孫堯、舜、禹和夏、商、周三個王朝的幾千年間,對後土聖母女媧的祭祀活動壹直未斷。據後土祠《歷朝立廟致祠實跡》碑記載:“軒轅氏掃地為壇於雎上,二帝八元有司,三王方澤歲舉。”這說明自黃帝開始祭祀女媧以來到周王朝,歷代帝王都非常重視祭祀後土聖母女媧,是不爭的事實。 漢武帝修“祠”祭祖傳統發揚光大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和秦始皇並稱的很有作為的壹代帝王,尤其是他開疆拓土的功績,更為史家所稱道。武帝時,漢王朝已達到了最繁榮、最強盛時期。
此時的漢武帝也有點像當年黃帝壹樣,乘大勝之余威,挾創業之豪情,滿懷對先祖的崇敬心情,大搞祭祖活動。 公元前117年,在黃帝所建“掃地壇”遺址附近的黃河邊,出土了壹只“大鼎”,據《鼎錄》記載,此鼎“容十二石”,可見之大。報漢武帝後,認為這是吉祥之兆,因為鼎在古代被認為是立國的重器、政權的象征。於是漢武帝下令,改年號為“元鼎”,並派人在得鼎處修後土祠。我們且不問漢武帝是否真得此鼎,但漢武帝改年號、修後土祠則有文獻可查。最為可貴的是,漢武帝比黃帝時祭祖更明確,直接點出“後土”,並且用宗族祭祀祖宗時才使用的“祠”字,可見漢武帝也把聖母女媧完全看成了自己的遠古始祖。同時在後土祠內還保留了“掃地壇”原有位置,更說明了從“掃地壇”到“後土祠”的歷史變遷和壹脈相承。 具體到漢武帝時修建的後土祠的占地面積和建築規模,沒有留下較詳細的史料記載,不過我們可以肯定,建築規模不會太小。
有記載說,當時不僅修建有後土祠,而且還建有漢武帝的行宮和文武百官下榻之處。 漢武帝不僅下令修復後土祠,而且身體力行,曾先後六次親自祭祀。值得壹提的是在第壹次祭祀時,他站在“得鼎處”,思緒如潮,感慨萬千,遂作《寶鼎之歌》壹首。歌中寫道:“汾陰出鼎,皇祐元始。五音六律,依違饗昭。”“穰穰復正直往寧,馮蠵切和疏寫平。上天布施後土成,穰穰豐年四時榮。”(《漢書?禮樂誌》)歌詞中描寫了他得鼎改元的興奮之情,記述了祭祀後土聖母的宏大場面,回顧了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同時也寄托了他企盼天下太平、五谷豐登、繁榮昌盛的希望。 在他晚年最後壹次到後土祠祭祀時,又留下了開壹代文體之先河的千古絕唱《秋風辭》。辭中寫道:“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意思是說,他在懷著十分虔誠的心情祭祀後土時,壹位蘭花似的秀逸、菊花般的芳馨的俊才盛德的佳人——後土女媧浮現在眼前,並發誓對她為子孫後代的生息繁衍,為民族的生存發展所作之貢獻,永不忘懷。但奈何自己的青春已去,盡管如此,還是企盼聖母保佑他在有生之年再鑄輝煌。這不僅反映了漢武帝對後土聖母的無限崇敬,同時也反映了漢武帝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