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煉丹術士提煉出來的,並且中國有大量的硝石礦存在。
古代中國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時寫作“消石”,在戰國時已用做醫藥。其化學組成是硝酸鉀。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機物質在細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後與土壤中的鉀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當秋高氣爽的季節,它通常呈皮殼狀或鹽花狀析出來,覆蓋在地面、墻腳,這就是所謂的地霜。特別是在豬圈、馬廄、廁所附近的墻角尤多。
硝民掃取這種含硝的土塊,置於桶內,加水浸泡。經過濾後,將濾液熬煮或曬幹,就得到硝石結晶。此外,在某些巖石表面、洞穴或鹽沼地帶偶爾也會找到它。東漢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上所記載的、“能化七十二種石”的“樸消”,根據它的“化石”性質,大概就是硝石。
中國煉丹術興起以後,方士很重視硝石,不斷摸索它的性質,說它是“感海鹵之氣所生,乃天地至神之物,……能使七十二石化而為水,柔潤五金,制煉八石,雖大丹亦不舍此”。在東漢問世的中國早期丹經《三十六水法》中,硝石就是主角。
但是在自然界中又相當廣泛地存在壹種叫做“芒硝”的物質,化學組成是Na2SO4·10H2O,在鹽湖周圍會大量析出;或以鈣芒硝、白鈉鎂鹽(即硝板)形式存在;也常從鹽堿地上離析出來,外貌和硝石頗相似。而兩者在我國傳統的醫藥中,醫療功能也幾乎完全相同。
所以古人,特別是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往往把它們混淆,古書上的記載當然也就相當混亂,什麽是真硝石?長時期中眾說紛紜。所以要對硝石廣泛采集、充分利用並準確地掌握它的化學特性,就得摸索到壹些區分它們的方法。
在南北朝時,陶弘景提出了壹種鑒定硝石的方法,相當科學,他說:“以火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也。今宕昌(在今甘肅)以北諸山有鹹土處皆有之。”就是說,把真硝石放在火焰上壹燒,它會使火焰呈紫色,與芒硝不同。我們知道,硫酸鈉則會把火焰染成黃色。這就是近代的焰色檢定法,我國古代的方士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利用過了。
但是真的運用這種方法時,又往往會遇到困難。因為在天然的硝石中總會含有壹些芒硝和鹽分,而鈉所產生的黃色火焰,其亮度遠遠超過鉀的紫色火焰,因此少量鈉雜質的存在,這種靠焰色鑒定的方法就大失效力了。及至唐代,煉丹家們發明了高效的“磺硝法”來制造鉛丹。
其工藝過程是先利用熔化的鉛與硫磺相反應,使生成硫化鉛,然後加硝石壹起炒,很快就會生成赤紅色的鉛丹,而芒硝絕無這種功能,因此這倒不失為壹種鑒定硝石的科學方法。
但在唐代時,煉丹家則更普遍地知道了利用硝石的助燃性可以鑒別它:把壹小塊待檢驗的硝石投到赤熱的炭上,就會猛烈燃燒起來;而芒硝投火中,則先化成“水”,水蒸發盡後,變成白色似枯礬的粉末,與硝石迥然不同。因此,唐代的煉丹家對硝石性質的認識和多方利用就大步前進了,他們在這時期發明了火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本草綱目-硝石?
「釋名」芒硝(《別錄》)、苦硝(甄權)、焰硝(《土宿》)、火硝(《綱目》)、地霜(《蜀 本》)、生硝(宋本)、北帝玄珠。?
誌曰∶以其消化諸石,故名消石。初煎煉時有細芒,而狀若樸硝,故有芒硝之號。不與 樸硝及《別錄》芒硝同類。?
宗 曰∶硝石是再煎煉時,取去芒硝凝結在下者,精英既去,但余滓如石而已。入藥功 力亦緩,惟能發煙火。?
權曰∶芒硝,壹作苦硝,言其味苦也。?
時珍曰∶硝石,丹爐家用制五金八石,銀工家用化金銀,兵家用作烽燧火藥,得火即焰 起,故有諸名。狐剛子《粉圖》謂之北帝玄珠。《開寶本草》重出生硝、芒硝,今並為壹, 並詳下文。?
「集解」《別錄》曰∶硝石,生益州山谷及武都、隴西、西羌。采無時。?
弘景曰∶硝石療病與樸硝相似,《仙經》用此消化諸石,今無真識此者。或雲與樸硝同 出,所以樸硝壹名硝石樸也。又雲壹名芒硝,今芒硝乃是煉樸硝作之。並未核研其驗。有人 得壹種物,色與樸硝大同小異, 如握鹽雪不冰,燒之紫青煙起,雲是真硝石也。今宕昌 以北諸山有堿土處皆有之。?
誌曰∶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澤,冬月地上有霜,掃取以水淋汁,後乃煎煉而成,狀如釵 腳,好者長五分以來。陶說多端,蓋由不的識之故也。?
又曰∶生硝生茂州西山巖石間,形塊大小不定,色青白,采無時。?
時珍曰∶硝石,諸鹵地皆產之,而河北慶陽諸縣及蜀中尤多。秋冬間遍地生白,掃取煎 煉而成。貨者茍且,多不潔凈,須再以水煎化,傾盆中,壹夜結成。澄在下者,狀如樸硝, 又名生硝,謂煉過生出之硝也。結在上者,或有鋒芒如芒硝,或有圭棱如馬牙硝,故硝石亦 有芒硝、牙硝之名,與樸硝之芒、牙同稱,而水火之性則異也。
崔 《外丹本草》雲∶硝石, 陰石也。此非石類,乃堿鹵煎成,今呼焰硝。河北商城及懷、衛界,沿河人家,刮鹵淋汁煉 就,與樸硝小異,南地不產也。升玄子《伏汞圖》雲∶硝石生烏場,其色青白,用白石英炙 熱點上,便消入石中者為真。
其石出處,氣極穢惡,飛鳥不能過其上。人或單衣過之,身上 諸蟲悉化為水。能消金石,為水服之長生,以形若鵝管者佳。謹按升玄子所說,似與今之硝 石不同,而姚寬《西溪叢語》以其說為真正硝石,豈外國所產與中國異耶?抑別壹種耶?當 俟博物者訂正。?
「正誤」 弘景曰∶《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壹名芒硝。《名醫別錄》乃出芒硝,療與硝石 同,疑即硝石也。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今醫家多用煮煉作者,色。全白粒細, 而味不甚烈。皇甫士安言∶無樸硝可用硝石。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取石脾與硝石以水 煮之,壹斛得三鬥,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消石。
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 滿,三月采於赤山。樸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樸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 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谷,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按如此 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是何物也?以樸硝作芒硝者,用暖湯淋汁煮 之,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矣。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爾。?
又曰∶樸硝,今出益州北部汶山郡西川、蠶陵二縣界,生山崖上,色多青白,亦雜黑斑 。土人擇取白軟者,以當硝石用之,當燒令汁沸出,狀如礬石也。?
藏器曰∶石脾、芒硝、硝石,並出西戎鹵地,堿水結成。?
恭曰∶樸硝有縱理、縵理二種,用之無別。其白軟者,樸硝苗也,虛軟少力。煉為硝石 ,所得不多;以當硝石,功力大劣也。?
又曰∶硝石即是芒硝,樸硝壹名硝石樸。今煉粗惡樸硝,取汁煎作芒硝,即是硝石。《 別錄》復出芒硝,誤矣。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
理既明白,不合重出。?
頌曰∶舊說樸硝、芒硝、硝石三物同種。初采得苗,以水淋汁煎成者為樸硝,壹名硝石 樸。又煉樸硝或地霜而成,堅白如石者,為硝石,壹名芒硝。又取樸硝淋汁煉煎結成有細芒 者,為芒硝。雖壹體異名,而修煉之法既殊,則主治之功亦別。然《本經》所載,疑是二種。?
今醫方所用,亦不能究。但以未煉成塊微青色者為樸硝;煉成盆中、有芒者為芒硝,亦謂之 盆硝;芒硝之底澄凝者,為硝石樸。硝力緊,芒硝次之,硝石更緩。
未知孰是?蘇恭言∶晉 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按張仲景《傷寒論》,承氣、陷胸皆用芒硝。葛洪《肘後方》, 傷寒時氣亦多用芒硝,惟治食 不化雲,無樸硝,用芒硝代之。是晉宋以前通用樸硝、芒硝 矣。胡洽方,十棗湯用芒硝,大五飲丸用硝石,並雲無硝石用芒硝。
是梁隋間通用芒硝、硝 石矣。以此言之,樸硝、硝石為精,芒硝為粗。故陶氏引皇甫士安之言為證,是硝石當時已 難得其真,故方書通以相代矣。又古方金石淩法,用樸硝、硝石、芒硝、馬牙硝四種相參, 次第下之。方出唐世,不知當時如何分別也?又南方醫人著《硝說》雲∶本草有樸硝、硝石、 芒硝,而無馬牙硝。
諸家所註,三種竟無斷決。或言芒硝、硝石是壹物,不合重出。或言煎 煉樸硝,經宿盆中有細芒為芒硝。或言馬牙硝自是壹物。今諸硝之體各異,理亦易明,而惑 乃如此。樸硝味苦而微鹹,出蜀郡者,瑩白如冰雪,內地者小黑,皆蘇脆易碎,風吹之則結 霜,泯泯如粉,熬之烊沸,亦可熔鑄。
以水合甘草、豬膽煮至減半,投大盆中,又下凝水石 屑,同漬壹宿,則凝結如白石英者,芒硝也。掃地霜煎煉而成,試竹上如解鹽,而味辛苦, 燒之成焰都盡者,硝石也,能消金石,又性畏火,而能制諸石使拒火,亦天地之神物也。牙 硝,即是芒硝也。又有生硝,不因煮煉而成,亦出蜀道,類樸硝而小堅也。其論雖辨,然與 古人所說殊別,亦未可全信也。?
好古曰∶硝石者,硝之總名也。但不經火者,謂之生硝、樸硝;經火者,謂之芒硝、盆 硝。?
時珍曰∶諸硝,自晉唐以來,諸家皆執名而猜,都無定見。惟馬誌《開寶本草》,以硝 石為地霜煉成,而芒硝、馬牙硝是樸硝煉出者,壹言足破諸家之惑矣。諸家蓋因硝石壹名芒 硝,樸硝壹名硝石樸,之名相混,遂致費辨不決。
而不知硝有水火二種,形質雖同,性氣迥 別也。惟《神農本經》樸硝、硝石二條為正。其《別錄》芒硝、《嘉 》馬牙硝、《開寶》生 硝,俱系多出,今並歸並之。《神農》所列樸硝,即水硝也,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為芒 硝;結出馬牙者,為牙硝;其凝底成塊者通為樸硝,其氣味皆鹹而寒。
《神農》所列硝石, 即火硝也,亦有二種,煎煉結出細芒者亦名芒硝,結出馬牙者,亦名牙硝,又名生硝;其凝 底成塊者,通為硝石。其氣味皆辛苦而大溫。二硝皆有芒硝、牙硝之稱,故古方有相代之說。?
自唐宋以下,所用芒硝、牙硝,皆是水硝也。南醫所辨雖明,而以凝水石、豬膽煎成者為芒 硝,則誤矣。今通正其誤。其石脾壹名硝石者,造成假硝石也。見後石脾下。?
「修治」大明曰∶真硝石,柳枝湯煎三周時,如湯少,即加熱者,伏火即止。?
曰∶凡使硝石,先研如粉,用雞腸菜、柏子仁***二十五個,和作壹處,丸如小帝珠子 ,以瓷瓶子於五斤火中 赤,投硝石四兩於瓶內,連投藥丸入瓶,自然伏火也。?
《抱樸子》曰∶能消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制之須用地蓮子、豬牙皂角、苦參、南 星、巴豆、漢防己、晚蠶砂。?
時珍曰∶熔化,投甘草入內,即伏火。?
硝石
「氣味」苦,寒,無毒。《別錄》曰∶辛,大寒,無毒。普曰∶神農∶苦;扁鵲∶ 甘。權曰∶鹹,有小毒。?
時珍曰∶辛、苦、微鹹,有小毒,陰中之陽也。得陳皮,性疏爽。?
之才曰∶火為之使,惡苦參、苦菜,畏女菀、杏仁、竹葉。?
「主治」五臟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煉之如膏,久服輕身 (《本經》)。?
療五臟十二經脈中百二十疾,暴傷寒,腹中大熱,止煩滿消渴,利小便,及 蝕瘡。天 地至神之物,能化七十二種石(《別錄》)。破積散堅,治腹脹,破血,下瘰 ,瀉得根出 (甄權)。含咽,治喉閉(大明)。治伏暑傷冷,霍亂吐利,五種淋疾,女勞黑疸,心腸 痛,赤眼,頭痛,牙痛(時珍)。?
資料來源於:李時珍 《本草綱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