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古代禮儀到現代禮儀的演變

從古代禮儀到現代禮儀的演變

中國古代流行的隔空見面鞠躬是如何演變成現代的握手?

余慶傾城

06月03日高質量歷史領域的創造者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壹個禮儀之邦。傳統禮儀在中國流行了幾千年,表示尊重和敬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在中國古代,人們見面時非常講究禮儀,或三跪九叩,或鞠躬行禮,都是表示尊敬的壹種方式。然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傳統禮儀逐漸不適應時代潮流,退出了歷史舞臺。比如中國古代流行的打躬作揖儀式,就演變成了握手。

向傳統禮儀鞠躬

早在公元前西周時期,周公旦就制定了禮樂制度,於是就有了鞠躬的出現。鞠躬是禮樂體系中非常重要的禮儀,很有講究。在古代,鞠躬分為六種形式:地球鞠躬,時間鞠躬,天堂鞠躬,特殊鞠躬,旅行鞠躬和側鞠躬。前三種是皇帝接見諸侯時的禮儀形式,後三種是貴族大臣之間表示尊敬的方式,這三種方式差別很大,也很重要。如果他們做了錯事或不合標準的事,就會被視為對禮儀的蔑視和對他人的不尊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鞠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從周成王制定了禮樂制度,歷代王朝都遵循這壹制度。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蕩,天下爭霸,天下禮崩樂壞。這個時候孔子提倡以禮治國,恢復禮法,提倡以禮治國,讓天下人都知道禮儀,懂得禮儀。

進壹步鞏固了禮樂制度在歷史上的地位。孔子非常崇拜周公,認為鞠躬行禮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必要的,既表示尊敬又有失禮儀,是值得推廣的禮儀制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意識到以禮治國的好處,都推崇孔子為聖人來教化天下百姓,以孔子為代表的禮儀之學越來越盛。鞠躬也演變成了不同的形式,比如握拳、拱手等。為了適應歷史潮流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傳統禮儀被時間所淘汰。雖然鞠躬等傳統禮儀試圖適應時代潮流,但當時發展迅速的中國,卻仿佛是落後封建主義的代表,難逃在歷史舞臺上消失的命運。

傳統禮儀的消失

西方傳教士來華後,帶來了介紹西方國家禮儀制度的書籍,如《需知西禮》、《需知軍禮》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清廷開始向海外派遣各種類型的使團和官員。1866年3月,清廷派賓純等人隨赫德出訪英法等國。

我們找不到賓純等人如何不再見英國女王的明確記錄,但後人推斷他沒有遵循中國的傳統禮儀。後來,他隨赫德去了瑞典、比利時等國,也受到了類似的禮遇。年過六旬的賓居,對西方國家的外交禮儀反思得很慢,但文同博物館的同窗張得壹在他的《航海聊齋誌異》中明確提出:“君臣相見,只低頭不戴帽。”

、賓等人“相見(英君)如是,只脫帽”。1868年間,清朝的官員,如誌剛、孫家固等隨溥出使西域,他們使用的是西方常見的握手或鞠躬儀式。這種西方國家的外交禮儀,無疑會給長期在中國生活的清廷官員留下深刻的印象。孫家固對赴西方國家外交禮儀的記述極其簡單,卻又極其明確:“入秋後,橫渡西洋,抵達英倫島國,拜見媳婦,禮儀不過是三鞠躬。互相傾訴,無話可跪拜。誇美字,照舊典。”

隨後,隨著西方國家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各種書刊的傳入,以及清廷派往西方國家人員的增多,中國人對西方禮儀的認識更加廣泛和深刻。特別是此後,中國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進步的中國人反思中國傳統禮儀與民族自救的關系。許多人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繁文縟節應該被廢除。

中國的進步人士認為,那些傳統習俗進壹步加深了階級統治的思想。它不僅束縛了人們的手腳,也束縛了人們進步的思想,使人們像僵硬的木偶壹樣遵循著傳統的風俗習慣,沒有自己的主見。因此,有壹種呼聲要求廢除以跪拜儀式為標誌的繁瑣禮制。改革派譚嗣同在《仁學》壹書中,揭露和批判了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累贅之器”束縛和約束臣民和人民思想“挫其氣節”的卑劣目的和險惡用心。從此,傳統禮儀逐漸絕跡。

現代禮儀的興起

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現代禮儀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如西式握手、彎弓等,簡單大方又不失風度,讓人意識到禮儀只是為了表達尊重,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的。握手禮儀就是壹個很好的代表。握手儀式的歷史來自中世紀的歐洲。穿著盔甲的士兵在戰場上作戰時會脫下護腕等防護措施,表示他們沒有武器和

現代西方之風吹到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壹代年輕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他們更容易思考和探索,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鮮事物。相比之下,握手和鞠躬,他們更簡潔大方,這是壹個很好的方式來顯示他們的親密。恰好那是壹個渴望進步,走在世界前列的時代,渴望拋開繁文縟節,更好地大步前進,於是握手禮儀逐漸在中國興起。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握手在中國的興起有利有弊。

雖然現代禮儀的興起推翻了傳統的繁文縟節,改變了中華民族復雜繁瑣的禮儀。使人與人之間表達尊重和交流的方式更加簡潔明了。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意想不到的弊端。比如握手儀式中,手是人體最難保持清潔的部位,生活中用手的地方很多,很可能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傳染疾病。同樣的親吻和遮蓋儀式,這種禮儀,也會被這種傳染病所困擾。

  • 上一篇:剪紙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嗎?
  • 下一篇:四字成語老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