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壹定都接觸過壹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是按照壹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學體裁。那麽什麽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1基本設計:以“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誌”;切入到《觀滄海》,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這首詩“言”的是曹操的什麽“誌”;然後再朗讀詩歌,從讀準字音到把握情感漸次進入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了解詩中體現的曹操情感包括統壹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也包括面對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而產生的渺小之感,當然更要讓學生體會到,曹操雖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正視現實,敢於向超出人力的威壓挑戰的勇氣,感受曹操的昂揚奮發和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用壹節課時間引導學生去自讀《次北固山下》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文用“妳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問題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後文則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來寫錢塘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思考的;第三課時則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去閱讀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麽思想,從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總體上,引導學生理解“詩言誌”,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支撐自己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並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文化。
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鑒。如在把握《觀滄海》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何妳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壹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講《秋思》壹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鄉,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裏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壹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後,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壹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並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2這幾年,壹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鑒於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於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後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群文教學充滿了壹種期待。雖然嘗試著上了杜甫群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群文閱讀成為壹種常態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為載體,以單元教學為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啟語文教學新探索。
群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才剛剛起步。第壹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註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壹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為“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後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著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壹步進行學習和體會,最後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我把聚焦放在了“壹切景語皆情語”這壹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為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壹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於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並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壹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節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後需要註意的地方。
第壹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紮實,希望以後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群文閱讀的路上,我終於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壹步,兩萬五千裏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展,是我進壹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為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311月11日至13日,這三天都在上《古代詩歌四首》。
基本設計:以“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誌”;切入到《觀滄海》,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這首詩“言”的是曹操的什麽“誌”;然後再朗讀詩歌,從讀準字音到把握情感漸次進入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了解詩中體現的曹操情感包括統壹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也包括面對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而產生的渺小之感,當然更要讓學生體會到,曹操雖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正視現實,敢於向超出人力的威壓挑戰的勇氣,感受曹操的昂揚奮發和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用壹節課時間引導學生去自讀《次北固山下》和《錢塘湖春行》,前文用“妳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問題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後文則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來寫錢塘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思考的;第三課時則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去閱讀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麽思想,從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再比較兩種版本的《秋思》,分析其中的異同和各自的特點。總體上,引導學生理解“詩言誌”,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支撐自己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並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文化。
課後反思:
三節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鑒。如在把握《觀滄海》情感時,學生在回答“為何妳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壹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還有在分析《錢塘湖春行》的“早”體現在哪裏時,除了大家容易找到的“早鶯”“新燕”“幾處”“淺草”等方面,學生還找出了“水面初平”“綠楊陰”,理由也很充分,前者用《春》中的“水漲起來了”來印證,後者則說早春時楊柳最早發芽,容易被人註意。再如在講《秋思》壹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鄉,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裏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壹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後,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壹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海》中的豪邁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並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於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最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於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4(1)註重文言文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多讀、精讀、美讀中對詩意逐步了解,以至熟悉詩的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讀,進壹步品味詩的好詞妙句,感受詩中的優美意境,最後達到詩教學的目的,熟讀成誦。
(2)在合作學習中培養探究能力
賞析詩中的好詞妙句,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詞句,在合作小組中討論探究,交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從而形成合作學習的能力。
(3)多媒體教學手段激趣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的音樂,有關的春的圖片,有關的課件,讓學生有興趣去學習,使教學的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樂學。
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壹個信念“壹千個讀者有壹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系。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註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本,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壹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壹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5中國是詩的國度,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中華文明史上優秀的詩歌燦若繁星,誦讀古代優秀詩歌,可以讓我們心靈得到滋潤和凈化,情感變得豐富,從而激發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古代詩歌四首》是學生進入初中的第壹組古詩學習,小學詩歌學習與中學側重點不同,所以,將這四首詩的學習目標設置為:1。準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結合朗讀展開想象,感受詩歌。2。感悟詩歌中寄予的情感,初步體會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3。初步了解古代詩歌的壹些常識,學習欣賞古詩。
第壹課時,學習《觀滄海》。了解古代詩歌體裁的知識,有感情的朗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品味意境,體會詩人的博大胸懷。
課堂學習,從了解詩歌體裁入手。引導學生說說初讀之後對四首詩的感受,讓學生初步了解古體詩和格律詩(絕句與律詩),元曲。
學習《觀滄海》時,從對曹操的認識切入,對背景做了補充。之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準字音,強調難寫易錯字。在朗讀的基礎上,結合註釋,嘗試疏通詩歌內容。
學生知道了詩歌內容,引導學生從寫景抒情角度明確。使學生讀懂作者筆下的大海有什麽特點,同時對動靜結合手法,虛實結合手法進行分析,最後明確作者的寫作主旨。對曹操的渴望統壹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以及豪邁自信有所感知。同時,讓學生明白詩歌從題材角度的分類。作業設置為,對文中所寫畫面進行描繪。
這節課,學生的朗讀訓練落實到位。班上有幾個孩子朗讀能力不錯,聲音洪亮,咬字清晰。但在學習過程中也發現存在問題,學生語文積澱及其薄弱。對古詩的基本常識幾乎沒有,連古詩的句數都不懂。曹操更是所知甚少,完全得依靠老師補充。聽課時,對詩歌翻譯很執著,而賞讀的重點卻不很在意。小學詩歌學習與初中詩歌學習,是兩個概念。還得通過今後引導,讓學生明白才好。
第二課時,原本打算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天凈沙秋思》。但由於第壹課時作業問題太多,只好先處理作業問題再學新課。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學習的重點確定為,通過情景交融手法的分析,引導學生感知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
從復習《觀滄海》的主旨導入,引導學生明白“壹切景語皆情語”。寫什麽樣的'景,是因為要抒什麽樣的情。在學生有感情地誦讀中,學生漸漸感覺到,這首詩與《觀滄海》的感情基調是不壹樣的。聽到學生稚嫩的分析,心裏有些安慰。
在學生自我朗讀的基礎上,對五言詩與七言詩的朗讀節奏進行指導。再次有節奏,有感情地誦讀。女生齊讀,男生點評,學生興趣很高。
隨後的學習,也是從讀懂詩意入手,再導入意象的概念,引導學生分析詩歌中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最後,通過對“月亮”這個常常入詩的意象分析,引導學生讀懂李白的浪漫。同時,進行拓展。作業設置為最後壹句的賞析。
這節課,學生的表現很積極。朗讀詩歌,分析情感都能積極參與。但在拓展寫月的詩歌時,沒想到學生除了《靜夜思》《古朗月行》之外,居然再也想不出其他詩歌。有些震驚,有些無奈,最終也就只有結合課後第五題對學生進行了拓展。語文學習,從點滴做起吧!
第三課時,還剩兩首詩,想著推進快壹點,全都學了。結果,學校又要召開表彰大會,兩個班的課都有影響。壹個班估計能上三十分鐘,壹個班最後只上了二十多分鐘。也就只好學了壹首《天凈沙秋思》。學習的重點確定為了解元曲基本常識,讀懂詩人的羈旅情思。
學生對這首詩的內容好像比較熟悉,朗讀時,重點指導最後壹句的節奏。學生能理解為什麽這麽劃分,就是讀不好,練習多次終於讀好。隨後,將元曲文體常識做了簡單介紹,使學生對中國的詩詞文化認識有了新的認知。
在學習過程中,將這首曲分為兩層進行引導。第壹層,著重引導學生從對景物特征的用詞中,讓學生感受到淒冷冷清的氛圍。其中“小橋流水人家”,以樂靜寫哀情的手法,也通過舉例讓學生有所體味。第二層,抓住“斷腸人”三字,引導學生讀懂作者的羈旅異鄉的惆悵之情。作業是,根據這首詩展開想象,寫壹篇描述性的文字。
學習時,學生對於這首小令的興趣較高。課堂參與表現的學生有所增多,有感情朗讀,點評朗讀,分析景物描寫都有人積極主動表現。他們的語文積澱確實單薄,但有了這願意學習的勁頭,是不是,也可以稍稍有點期待?
第四課時,學習《次北固山下》。主要引導學生了解律詩的基本常識,讀懂作者在詩歌中的豐富情思,會賞讀詩歌中的重點詞語。
從對近體詩的分類復習導入,詩歌的學習遵循壹讀,讀準字音;二讀,讀懂節奏;三讀,讀出內容;四讀,讀懂情感的學習過程。在賞讀過程中,對作者以小景傳大景之神的頷聯用字,和頸聯生動形象的自然理趣,重點進行指導。緊接著,拓展學過的充滿理趣意味的詩歌。最後,從表達方式對整首詩進行了小結。作業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表現了怎樣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現的?請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情緒飽滿,聽得我也是情緒高昂。壹節課,師生關系和諧。當然,最後拓展有理趣的詩句時,又壹次出現尷尬。不過,當我起頭後,還是有人可以接出下句的。沒關系,他們不會積累,我來教。
從學生的作業反饋來看,從修辭手法賞讀詩句,完成情況較好。對於抓住意象,發揮想象描繪畫面不夠形象,幾乎都是詩句翻譯。對名句賞讀,缺乏方法,老師課堂上講的內容,僅在嘴上過了壹遍,積累下的不多。
四首詩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朗讀,扣詞賞句,引導學生在壹遍壹遍的誦讀中感悟作者情感。而且,通過對意象的解讀中,品味詩意。同時,試圖通過課堂賞讀,作業落實的方法,讓學生對於初中詩歌賞析有個基本概念。不過,學完四首詩總有些遺憾。似乎大腦還在初三總復習的題海沈浮,看見作品總是會不自覺解剖。這是個問題,必須轉換思路才好。
回看整個教學過程,四首詩用了四節課學習,按照教參指導,和教學進度來說,是失敗的。不過,面對他們摸底考試平均分僅58分的底子來說,也只能這樣慢慢來學習。也許,有壹天,蝸牛說不定也可以吃上成熟的“葡萄”!
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6這壹段時間,在教學上都盡量地使用讓學生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看法,然後老師由學生的看法生發開來,這樣做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較高,但對老師來說難度增加了不少,學校裏像我這樣教的老師不多,前次,我聽了壹節另外壹個語文老師的課,他的課也有這樣教學模式的痕跡,但我發現,他也不是很到位,這樣的做難的地方是放開容易,收束起來難,因為每壹節課都有課堂目標,而學生並不是按照老師的課堂目標進行提問。因此,老師在導方面難度不小。
早上上《詩歌四首》,昨天晚上我想改變壹下平常上詩歌的模式,打亂課文詩歌順序,讓學生說說看自己喜歡哪壹首詩歌,最不喜歡哪壹首詩歌,學生舉手,發現,最喜歡的有《天凈沙。秋思》、《錢塘湖春行》得票最高,十四票,《次北固山下》得票9票,《觀滄海》得票只有4票,然後我讓學生起來說說自己為什麽喜歡或者不喜歡,發現,學生所謂的喜歡是壹種彌散性的喜歡,他們也說不出喜歡的地方在哪裏,而對於不喜歡似乎也說不出不喜歡的原因。
不過,我從喜歡不喜歡的角度來講解詩歌,學生倒是挺認真地聽,在講解過程中,有的我采用了想象的方法,比如,《天凈沙。秋思》,我讓學生構築畫面,然後其他學生來判斷這個畫面是否合理,比如有的學生想象,橋下有壹個人在洗衣服,大家討論這個洗衣服景象是不能入景,原因在於“洗衣服”和本曲的主題“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之情”是不壹致的。有的學生說,橋下還有流水,我問:“這流水是洪水還是涓涓細流?”學生就能說出不可能是洪水,具體的原因他們回答不出來,但是老師講解了,洪水那種力度速度和《天凈沙。秋思》憂郁哀婉淒惻的氛圍是不合拍的。這些問題壹講學生馬上能理解,這也會有益於學生的寫作,主題氣氛和材料的關系。
講到《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我采用了讓學生猜謎的方法,讓學生猜壹猜這詩歌寫的是哪壹個季節的具體什麽時候,讓他們找出證據來,學生們紛紛在詩歌裏尋找證據,最後學生說出這是早春,有的學生從“水面初平”找出來證據,然後其他學生用其他的證據來印證,比如“幾處早鶯爭暖樹”,學生感覺到,但還是說不正確,最後我分析總結說,“爭暖樹”指的是爭暖和的向陽樹,那麽,說明從大範圍來看,這個季節還是比較冷,否則的話不必去爭這麽壹點的熱量,初春時節,春寒料峭,這樣的天氣比較常見,“誰家新燕啄春泥”更給了學生壹個很明確的證據,學生很明白,燕子壘窩的具體的時間了。“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壹句證據也很明顯,學生們討論出馬蹄大概的高度,就得出了草的高度,明白了這個季節應該是早春,至於“亂花漸欲迷人眼”這壹句,證據不是很明顯。從上述我引出了作者描寫了早春特有的景致。
《次北固山下》這壹首詩,我主要是聯系《天凈沙。秋思》的主題來講,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還講到現在我們為什麽難以產生鄉愁,學生對本詩的鄉愁是有壹定的明白,壹年更替之際,又是披星戴月的趕路,學生能在壹定程度上對鄉愁理解,所以接受也沒多大的困難。
《觀滄海》壹文主要是通過補充許多關於曹操的背景,學生對本詩壯闊宏大的意境和詩人壹統四海的胸襟有了壹定的理解,理解本文的難度就降低了。關於《觀滄海》的難點,我在教學之前預測還是比較準確,我料到了如果不了解曹操的背景,學生用《三國演義》裏的曹操負面的形象來理解《觀滄海》是有思想上難以接受的,在我對曹操進行了重新解釋,學生就愛屋及烏了。
因此這次詩歌教學的地方比較成功的還是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點。這壹點在本學期有了較大的進步,也因為這壹學期在這方面有很大的進步,所以,上得自以為比較成功的課的次數比以前要多了許多。
失敗的地方,是對詩歌的意境體會,對佳句的賞析,我覺得分析很不到位,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
壹、由於學生活動增多,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的闡述占用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導致老師對名句的賞析沒能深入。
二、備課時,對名句的賞析由於閱看了較多的資料,且沒把這些賞析的材料融合,導致混亂。
不過我和學生還是討論了這些詩歌那些句子是名句,學生還是能很好的指出該是名句的句子,然後我要求學生務必把這些名句背誦下來,以備考試用。這樣做,基本上也能應付考試的要求。
最近壹段時間多用這種教學方法,也慢慢地熟悉學生可能感興趣的地方,收束起來難度也漸漸地降低,這還需要師生慢慢地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