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代銅鏡怎麽制作?

古代銅鏡怎麽制作?

銅鏡的鑄造工藝

所謂銅鏡鑄造工藝,是指將純銅和錫,或鉛或鋅,經過嚴格的比例熔煉熔化,然後倒入模型中,冷卻後從毛坯中取出,最後經過機械加工,塗上錫和汞,成為日用品的過程。

生產銅鏡有很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標準。如果某個工序出現缺陷,就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產生次品,帶來損失。在銅鏡四千多年的歷史中,戰國、漢代、隋唐的銅鏡最為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所孜孜追求。而宋以後精品的缺失,與壹些關鍵的鑄造工藝失傳有關。明代宋的《天工開物》雖有介紹,但不詳細,不易掌握,且發生在宋代以後。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和對銅鏡研究的深入,對古代銅鏡的鑄造工藝有了全面科學的分析和認識。作為壹名銅鏡收藏者,壹定要充分了解銅鏡的鑄造工藝,掌握銅鏡制作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有了恒心的支撐,才能慢慢進入收藏,才能對銅鏡有壹個正確的判斷,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對贗品的鑒定、斷代、修復、鑒別。

(1)采礦和冶煉:

青銅是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地面上能采集到的天然銅很少,大量的銅鏡必須通過銅礦的大規模開采和冶煉來鑄造。中國銅資源的開發是商周時期鑄造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有大量的青銅遺跡,說明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相當的規模。因為采礦遺跡埋藏在地下深處,不容易被發現。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只發現了少數大型和比較大型的礦冶遺址:如湖北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遼寧省林西縣大井古銅礦遺址;湖北麻陽古礦遺址;安徽銅陵銅礦遺址等。

(2)不同時期銅鏡合金的成分:

《考公基》是先秦古籍中壹部重要的科技著作。是春秋末期齊人記載手工業技術的官書。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銅鏡等器物合金比例的記錄。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人類從大約5000年前的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祖先們已經開始掌握制造合金的技術方法。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在高溫下熔合成另壹種金屬,這種金屬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這是合金。合金屬於鑄造中的金屬再創造,青銅是第壹種。

青銅作為壹種合金,與純銅相比,具有硬度高、光澤好、發藍光、容量好、耐腐蝕性好等優點。中國古代的錫青銅往往含有少量的鉛,使銅液在鑄造時光滑不易堵塞。而鉛分子只溶解在銅中,只能以液滴的形式均勻分布在銅液中。銅的熔點是1084.5℃。如果加入15%的鉛,熔點會下降到960℃,如果加入25%的錫,熔點為810℃。但加入鉛或錫的意義不僅僅是降低熔點,還可以大大改善合金的物理化學性能。在3000年前的西周,我們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復雜的合金制造技術,創造了令現代人驚嘆的青銅藝術品。如雄偉厚重的青銅方鼎,精美絕倫的雲紋鏡,以及極為鋒利的吳王伏叉矛。

關於這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李周考公基》壹書中有很多記載。周朝設立冬庭,掌管各項工作,負責“築城、建都、造車、造衣、造器械”。具體來說,就冶金鑄造而言,百家之作中有非常精細的工業分工,即“攻金之作,朱軾執下氣,葉適執上氣,傅氏為聲。

石是量,段是鏟,道是刃。“很明顯,專業工匠專門制造樂器、測量儀器、農具和刀具。針對這壹現象,鄭思農在《漢書》中解釋說:“自稱姓者,世有大成。家有世業者,以姓為官者也。“可以看出,在周朝,冶金鑄造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行業,並在歷史上形成了專門制作某類器皿的家族,因遺傳而成為官方名稱,這是其壹。

其次,由於實踐經驗的積累,我們的祖先能夠從不同的礦石中提煉出金(即銅)、鉛、錫、鋅等金屬,並熟悉不同金屬各自的物理化學性質。在此基礎上,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根據不同器皿的特殊使用要求,創造了各種合金。“六氣理論”是合金制造的理論總結。《李周考·公基》記載:“金和錫:六分金和錫,稱為鐘鼎之和。其金、錫五分於壹,即斧祁進。其金錫四分於壹,即葛吉之氣。其金錫三分之壹,謂之大刃之氣。其金錫五分於其次,即斬殺箭齊。金錫是壹半,這意味著它是壹個很好的例子。”這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工匠不僅知道青銅含錫量越高,質地越硬的原理,而且還掌握了工具不同部位對硬度、韌性、亮度的特殊要求,按需制作。比如用復合工藝做劍,用含錫量低的青銅做脊,含錫量高的青銅做刃。用這種方法制成的劍刃鋒利,劍身堅韌,殺傷力大,經久耐用。具體來說,就銅鏡而言,亮度是壹個重要特征。壹半的銅和錫可以使完成剛剛好。因此,先賢們斷定“金錫半”是制作琺瑯最合適的劑量。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時代鑄造的銅鏡金屬比例不同,加工方法也不同。因此,銅鏡的斷代主要應借助先進的現代科學儀器進行檢驗。對於不能準確斷代的銅鏡,如果掌握各個時期的金屬比例知識,結合銅鏡的其他特征,也可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齊家文化銅鏡的銅錫比為1:0.096。商周時期的鏡子含錫量稍多,但質地與同時期的青銅禮器相差甚遠,且缺少對鏡子必要的防銹處理。戰國銅鏡中銅、錫、鉛的比例壹直比較穩定,銅大多在68%左右波動,多則74.8%,少則56.6%,但錫的比例壹般在20%左右。另外,鉛的比例為0.45%-3%。戰國時期有壹種鏡子,因表面有明有暗,被稱為“黑漆仿古”。這種鏡子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銹技術讓現代人嘆為觀止,這與當時鏡子的金屬比例有直接關系。

漢鏡的合金比例比較穩定,銅約占60-70%,錫約占20-24%,鉛約占4-6%。漢鏡保存完好的鏡面仍能反光,部分精品還能反射藍棕色光。魏晉南北朝銅鏡的合金比例不穩定,容易生銹,顏色多為黑褐色。

唐鏡,尤其是盛唐時期的,都是銀白色的。金屬成分中,銅平均為69%,錫為25%,鉛為5%,比例比較穩定。到了唐代,采用了在鏡面中加入少量或壹定量的銀的新工藝,使盛唐時期典型的銅鏡呈現銀白色,幾乎沒有銅銹。好像不是青銅鑄造的,給人壹種厚重而豐富的感覺。此外,紋飾豐富多彩,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明代《天宮吳凱》記載:“唐開元宮中的鏡,皆用銀銅等份鑄造,每口值兩銀。朱砂點是在金銀的精華中發現的...《唐鏡》、《宣璐》都是朝廷盛世。”唐敬珍貴在銀。

宋、西夏、遼、金、元等朝代銅鏡的合金成分都有所變化。錫含量只有10%左右,但鉛含量卻增加到8%以上,高達23.7%,遠高於漢唐鏡平均5%的含量,鋅含量也有所增加,高達8%。所以這個時期的銅鏡都是黃銅色的,壹般覆有銅銹。形狀雖薄,但由於含鉛量高,比中國的鏡子還重。

明代是中國古代銅工業比較發展的壹個階段,銅礦開采業十分繁榮。當時銅冶煉及其合金技術主要有三大成就:壹是火法煉銅技術進壹步提高;其次,黃銅是由鋅直接制備的;第三,制造了宣德爐,在合金制備上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度。銅鋅合金壹般是黃色的,因此得名黃銅。銅鋅合金的顏色與鋅含量的關系是:鋅含量在10%左右時,在15%左右時呈微紅色,在25%左右時呈黃色,在30%左右時呈暗黃色。明清銅鏡多為黃色,其合金比例為銅70-75%,鋅25-30%。由於黃銅流動性好,有利於提高合金的鑄造性能。

  • 上一篇:十二根樹枝代表什麽?
  • 下一篇:唐君毅“德治”思想及其時代價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