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古典舞;體韻;呼吸;藝術特色
中國古典舞是中國民族文化的藝術結晶,在中國舞蹈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堪稱中國舞蹈的藝術典範。中國古典舞體現了中國舞蹈藝術的精髓和民族審美風格。它既不是古老的舞蹈,也不是傳統的戲曲舞蹈。但卻蘊含著千百年來傳統舞蹈的魅力,從傳統戲曲舞蹈演變為與時俱進的獨特藝術語言。中國古典舞的誕生和發展,體現了人們對古代舞蹈文化的尊重,展現了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
中國古典舞在繼承傳統舞蹈的基礎上,從傳統戲曲舞蹈和武術姿勢中提取精華,結合中國古代舞蹈美學和當代美學觀點和原則,在不斷探索和進步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北京舞蹈學院唐滿成教授和李正毅教授通過創造性的理論和實踐探討,創立了《身韻》,使古典舞徹底擺脫了古典戲曲的束縛,從而成為壹個獨立的舞蹈類型。身韻構成了當代中國古典舞風格和形式的基礎,在中國舞蹈史上寫下了嶄新的壹頁。本文立足於中國古典舞的靈魂——“身韻”,對其進行初步的探討和理解:
壹,體韻的藝術特征
所謂“身韻”,顧名思義,是指中國古典舞的外在表現手法;“韻”是指中國古典舞的內在魅力。身韻的出現使古典舞擺脫了對古典戲曲舞蹈的依賴,形成了自己的舞蹈模式和特點,直接影響和規範了古典舞的藝術創作。
身韻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對肢體動作的要求主要是精神上的,從而突破了傳統戲曲舞蹈中程式化的動作模式。體態與節奏的結合重在“變其形、揚其神”,從而突破了傳統戲曲舞蹈中“做、打”的程式化動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以神韻帶動形體的藝術特色。在更高的文化層面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與形式並重的審美特征。根據舞蹈本身的特點,提煉出元素動作,在新的基礎上,達到形神兼備的獨特效果。在體韻的元素運動中,“扭、翹、圓、曲”突出了人體的曲線美,以及表演者剛健、挺拔、含蓄、靈活的氣質美。身韻要求表演者的動作必須遵循“三圈”運行軌跡和“動、靜”、“點、線”的美學原則,體現了古典舞“形”與“神”相統壹的民族藝術特征。
凝聚著中國舞蹈文化精神和民族審美的形體魅力,成為中國古典舞的根基和藝術特色的主要標誌,甚至以其豐富多變的舞蹈動作、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極強的表現力成為中國古典舞的代名詞。
二、體韻的“形、神、力、法”
任何壹種訓練都是從屬於某種舞蹈形式的需要,任何壹種舞蹈形式也必須有自己的訓練體系。身韻是古典舞的訓練體系。身韻為古典舞提供了最核心、最本質的“元素”,將訓練身姿與培養韻味結合起來,以“形、神、力、韻”作為古典舞的動作元素,融為壹體。身韻有其自身的系統性和訓練性要求,要求舞者“以神領形,以形傳神”,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因此,身韻成為整個中國古典舞訓練和表演的精髓和有機組成部分。
身韻所包含的“形、神、力、韻”是四個不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所謂“形”,包括直觀的動態,動作之間的聯系,手勢之間的路線。身韻的“形”,首先要求解決“扭、翹、圓、曲”的曲線美和“勁、直、隱、柔”的氣質美。其次,要把握“平圓、豎圓、八字圓”的運動軌跡,尤其要註意以腰部運動為核心的“升、沈、沖、倚、含、舉、動”的動態規律原理。所謂“神”,就是錢先生所說的“形三、勁六、意八、無形十”。所謂“無形十”,就是舞蹈沒有機械的規範和死板的程序,才是完美的。所謂“力度”,是指在節奏和層次上給外部動作以對比的力度。所謂“規律”,包括自身的節奏和遵循的規律。四者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古典舞的最高要求。
身韻中的動作要素有“舉、沈、沖、靠、含、沖、動、側舉”。這些元素概括了“身韻”的動作規律,深度挖掘舞者上肢的表現力。《體韻》中的運動軌跡多為圓形,這與我們民族幾千年的宇宙觀和審美觀密不可分。道家太極圖,圓形的人生觀,古典建築的圓形結構,充分體現了我們民族對圓形美學的追求。這種審美傾向在“體韻”中的體現是平圓、豎圓、八字圓。把握這個運動規律,在此基礎上,增減原有的節奏軌跡,可以打破原有的動態趨勢,賦予動作不同的力度和不同的節奏,改變原有固化的動作性格。
第三,體韻中的藝術氣息
身韻從動作元素開始,從呼吸中找到本源。體韻的每壹個動作都是由吸氣驅動的,吸氣對呼吸循環功能的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呼吸作為人直接控制的唯壹內力,是人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源。“舉、沈、沖、靠、含、怯、動”等要素都離不開呼吸。從表面上看,呼吸屬於胸部運動,可以形成四肢的外部動作,但是通過肌肉呼吸的培養,可以訓練手臂的伸展感和腿部的內在屈伸感。在任何舞蹈動作中,呼吸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與舞蹈融為壹體。所以,在身韻的訓練中,“呼吸”是貫穿始終的關鍵。比如在最初的“舉”訓練中,就要開始結合呼吸訓練。
提舉帶動的身體中部和頭部的上下運動,是呼吸和外部動作協調的第壹步,然後再配合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身體朝向。可以逐漸體會和理解呼吸與身體的關系,掌握呼吸與外在形式相結合的方法,賦予動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的獨特魅力。“舉沈”的訓練是最簡單直接的將呼吸帶入行動的方法。當學生席地而坐,隨著音樂深呼吸,就是藝術“呼吸”的開始。因為這種誇張的深呼吸導致身體和頭部的上下運動,這種運動是由氣驅動的,所以是氣體結合的第壹步。音樂的作用在於它給人以聯想。當“舉”伴隨著音樂時,音樂的作用會強烈地刺激受訓者的內心世界,從而產生壹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而不是具體的,是根據音樂的意境,自己呼吸的大小和節奏來安排的。於是就形成了“氣”“形”“情”初步結合的第二步。“提沈”訓練的最終目標應該是“提沈”的連續階段。本質上,這是“意識”的培養,是形、神、力、法的初步統壹。也是走向內外合力的第三步。通過對呼吸進行“升降”的有意識訓練,體會和理解“氣”與身體的關系,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意”來控制呼吸對身體運動的作用。在做俯、舉、平、八字等動作的同時,將氣運入體內,貫穿四肢,帶動身體和腰部的各種動作,從而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審美特征的節奏感和神韻。
第四,身韻對中國古典舞發展的影響。
體韻的出現不是簡單的從“形”到“體韻”的字面變化,而是質的飛躍。它是戲曲中人物形象的轉化和升華;是從美學角度繼承和研究傳統姿勢;它是舞蹈根據自身特點和時代精神的要求發展演變的結果。身韻突破了“人物”原有的動作公式,取而代之的是壹種千變萬化、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方式。這種方式在《體韻》中的表現是元素的提煉,動作的衍生,動作個性的可轉移性。
身韻的出現解決了中國古典舞從傳統戲曲中產生時存在的程式化舞蹈與功能性訓練的矛盾,改變了傳統戲曲與芭蕾之間的困境。它以豐富多彩的動作形式、現當代的風格以及舞蹈與民族審美特征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身體表演在探索人體表現力方面的功能。以腰部為軸心的人體中部藝術語言,不局限於過去古典舞中已有的人體動作的表現範圍,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藝術魅力。它充分發揮了人體潛在的表現力,賦予了新的藝術手段,創造出生動鮮明的舞蹈形象。
身韻的形成及其引入舞蹈創作機制,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轉折。作為中國古典舞新的舞蹈語匯,贏得了眾多中國青年編舞家和演員的推崇,並被充分運用到創作中,使中國古典舞的創作有了很大的突破。如舞劇《黃河》在體韻上大量運用了人體背部的表現,從扭動的力度和水雲的意象上掀起了震撼的氣勢。無論是地面動作還是空中技巧,都充分展示了挖掘出的表演區域,展現了人們與自然、與饑荒的抗爭。《河江》以水袖為表現手段。但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幾尺的長袖,也不是復雜的袖法。我們看到的是壹個充滿無限情感的人體,表現為背部呻吟,背部哭泣哀號,袖子上套著情感,袖子與人融為壹體,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運用身韻舞蹈詞匯創作的優秀作品有《木蘭桂》、《長城》、《良渚》等。這些作品氣勢磅礴,形象細膩,舞姿流暢,既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嶄新的時代風尚。他們的創作使古典舞真正擺脫了特定的人物形式,走向了壹種情感語言。唐滿成教授曾幽默地說:“體韻訓練有利可圖。”中國舞蹈界也對此印象深刻,他們發現這是中國傳統舞蹈獨特魅力的延續。呂壹生教授說:“這就是我心中的當代中國古典舞!”
動詞 (verb的縮寫)結論
“體韻”不是終點,而是發展的壹個源頭點。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的風格和審美精髓,以其豐富多變的舞蹈動作、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極強的表現力成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標誌。它是中國古典舞藝術的靈魂!
參考
劉。中國舞蹈藝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元和。中國舞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紫華君。論古典舞在中國元文化中的地位[A]。紫華君。論舞蹈——舞蹈研究[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