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古琴教學與普及的心得體會古琴講座心得體會

古琴教學與普及的心得體會古琴講座心得體會

古琴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彈弦樂器。古琴藝術在歷史上很長時期是有知識的人必修課之壹。歷代積累的琴學著作、與琴相關的民間傳說、文學作品浩如煙海。琴曲作品和演奏方法代代均有傳承與發展。這為古琴的傳承與教學積澱了相當深厚的社會歷史基礎。但隨之也使古琴身上附加壹些消極甚至玄學的東西,以至於現在很多人還是對古琴的文化功用、社會功用缺少正確的認知。壹方面,很多人琴箏不分,對古琴缺乏基本的了解;另壹方面,也有人把古琴人為的神秘化,片面宣揚古琴的高深、難學。因此,在當代如何更好的普及古琴知識、發展古琴教學,使這門古老的藝術為現代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是值得深思和進行嘗試的。

壹、古琴社會活動的倡導與實施

任何壹門藝術的傳承都不能脫離社會群眾基礎,古琴也同樣如此,壹段時期內古琴瀕臨失傳。對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老壹輩琴家管平湖、查阜西、溥雪齋、吳景略、劉少椿、張子謙等人都曾對於古琴的傳播與發展做出過很多努力,社會各界也漸漸開始關註古琴。古琴申遺前後,在當代壹些有識琴家琴人努力的倡導與推動下,使壹些公益的古琴活動逐漸活躍起來,古琴活動逐漸具有了廣泛化和長期化的特點。

(壹)公益古琴雅集――琴人定期或不定期的聚會,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舉辦的“北京古琴雅集”是每月壹次,壹年十二次,自2000年至今已舉辦近百場,有萬余人次參加。雅集的內容豐富多彩:有琴家的講座、琴人的彈奏、古琴愛好者的彈奏、琴歌與琴舞的表演等等。

每個月的雅集日都有許許多多的古琴愛好者前來參加。這些人在琴聲中得到了心靈的凈化,也有許多朋友在此學到了古琴的知識,開始習練古琴。可以說這樣的古琴雅集確實是當今商品大潮中的壹片凈土,是目前全國最有影響,參與名家與琴人、古琴愛好者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公益古琴雅集。雅集為古琴的普及與教學奠定了廣泛而堅實的社會基礎。

古琴愛好者也積極參予社會上有意義的活動。在古琴申遺成功前後,我們舉辦了賑災義演、與殘疾孩子同臺演出、56個民族56張古琴迎接建國56華誕長城大型演出、慶祝古琴申遺成功紀念日、慶祝奧運會倒計時壹周年等大型公益活動。使廣大古琴愛好者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培養了愛國主義情操。

(二)古琴進校園

讓古琴走入大學校園,舉辦古琴的公益講座,舉辦古琴的公益演出,使莘莘學子學習到古琴知識,感受到古琴的無窮魅力是很有必要的。

2001年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沈陽音樂學院、廣西藝術學院、浙江紡織服裝學院、蘭州理工大學、煙臺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都舉辦了多場公益古琴講座與展演:除了古琴獨奏外,還向同學們展示琴歌、琴舞,還有古琴與瑟、箜篌、阮、簫等中國傳統樂器的合奏,古琴配樂的經典詩詞朗誦等。因為歷史上的古琴表現形式並不局限於獨奏,琴歌、古琴與其他樂器合奏也是大量見於文獻記載的常見形式,如《莊子?漁父》中記載:“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史記?樂書》記載:“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等等,大多數古代留傳下來的古琴譜中很多曲子都配有歌詞,可見琴歌在古代的普遍程度。古琴與其它樂器合奏的形式也是常見於傳世古畫中,宋代還有《琴阮二弄譜》。通過這些形式豐富的展演配合古琴講座,使相對單調的古琴講座本身變得豐富而生動,參與的同學們反響強烈,也讓人深切感受到當代大學生們對古琴藝術的喜愛,對古琴知識的渴求。每次古琴講座都座無虛席,師生們認真的聽著,在互動時段爭先恐後的提問並即席寫詩來表述自己的欣喜與體會。

(三)古琴空白地區的墾荒

北京開展古琴普及與教學已有多年,但是全國各地的古琴愛好者還有很多,尤其是壹些偏遠地區,許多人因找不到古琴老師而長期徘徊在古琴的外圍。因此非常有必要在這些地區辦壹些收費低、教學正規的古琴培訓班。事實證明這是非常好的壹種古琴普及與傳播形式。近些年來,我們關註並實施了對古琴活動貧乏的地區的古琴普及與支教活動,如:甘肅、廣西、內蒙、新疆、黑龍江、青海、寧夏、海南島、貴州、吉林、江西、安徽、汕頭等地。支持那裏的古琴活動,為壹些極缺古琴師資的地區培訓古琴教師,受到當地有關部門與廣大古琴愛好者的熱烈歡迎。

(四)全國範圍內的古琴交流與相互學習

古琴的普及與傳承還要靠全國各地區琴人、琴生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在交流和展示中才能得以比較與提高,同時也離不開業內權威專家的指導。在2002年文化部主辦的全國青少年民族樂器獨奏比賽古琴組的比賽中,全國有百余名選手參加。時隔僅兩年,在2004年的全國首屆古琴大賽中,全國就有兩百余選手參加。他們在業內專家的評審下,在與各地參賽選手的交流中,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知識,琴技與琴藝得到了很大提高。2006年8月,天津舉辦了首屆中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會琴(限女子參加)的演出活動;2007年8月,杭州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古琴“幽蘭?陽春”藝術節會琴(限男子參加)的演出活動;2008年8月,***青團中央、國家廣電總局、文化部、教育部聯合主辦了“星星火炬--中國青少年藝術英才推選活動”全國總決賽活動,都使許多成年、青、少年與兒童習琴者得到了交流與學習的機會。

全國的古琴考級同樣是壹種很好的交流與鍛煉的方式,能使學生循序漸進,持續不斷地提高古琴的彈奏水準。在由文化部批準的每半年壹次的“全國社會民族樂器藝術水平考級”古琴考核中,從2001年開始,北京考區至今已考了15次,累計人數超過500人。最年幼的五歲,而年長的已經七十三歲。而全國各地(上海、昆明、四川、南京、常熟、徐州、赤峰、哈爾濱、邯鄲、煙臺等)的考級也都健康發展。琴生們通過考級以後,琴技與琴藝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二、古琴的普及與教學要從娃娃抓起

縱觀當今樂壇,民族樂器演奏者的年齡跨度往往是很大的――古箏、琵琶、二胡、竹笛等等,莫不如此。奏者既有年富力強的,也有年邁的,更有許多稚嫩的少年兒童,其中有些少年兒童還具有相當高的演奏水平。而古琴這件優秀的樂器,由於種種原因,在前些年卻鮮有少年兒童彈奏。

有過樂器演奏體驗的人都知道,從小就學習壹門樂器,具有童子功會使人終生受益,也具備了使自己的演奏逐步達到較高水準的基礎。同時壹種音樂藝術門類,由於有了少年兒童的加入,會變得朝氣蓬勃,充滿生機。當代古琴的普及與教學同樣應從娃娃抓起。

有人認為小孩不適合學古琴,原因是孩子的學識與閱歷都不夠,無法理解古琴的高深。這話看似合理,但稍壹分析就有失偏頗了,因為如果照這種說法,小孩子也根本無須誦讀《論語》、《詩經》和唐詩宋詞,因為《論語》中的句子、唐詩宋詞中描述的意境同樣是非常深刻和高雅的,難道因為小孩子閱歷不夠、無法理解就不讓他們接觸嗎?事實並非如此,孔子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三者是教育的基礎,是壹個人是否受過良好文化素質教育的標誌。中華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潛移默化的功用,現代有不少著名琴家都是自幼受家庭和環境影響走上學琴道路並取得成就。史料上也有記載蔡文姬等古代琴家自幼學琴的典故。“孟母三遷”的故事眾人皆知,潛移默化的熏陶是幼兒教育最為重要的壹個環節,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非常有利於他們的成長。

同時從另壹個角度看:這些渴望學古琴的孩子都是我中華民族的後代,祖先的文化積澱、遺傳印記已深深地打在了孩子們的身上,留在了他們的潛意識中。孩子的心靈很純凈,有時比成人更能感悟到祖先音樂作品中留下的信息。事實也證明了他們不僅可以學習古琴,而且還能很好地掌握古琴。

當然,首先要做的以理論做先導。在開展少兒古琴普及與傳播的過程中,必須有壹本成人能看懂、孩子也能看懂的教材。《少兒學古琴》壹書通過生動、通俗易懂的古琴介紹,規範而細致的指法示範,尤其是DVD光盤裏的琴曲示範,使古琴教學變得直觀可感簡單,也增強了孩子們學習古琴的信心。

在教學的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也很重要。教少兒學古琴是壹件極其不易的事情,有的學琴孩子只有四、五歲,小手又軟又嫩,要把握好正確的手型並具有壹定力度談何容易。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孩子們的手充分放松――這是練習任何樂器的基礎。松中求力、松中求技,松是地面,而壹切技法都是地面上的建築,失去了松而去追求力度與技法等於是舍本求末。

古琴的左手按弦方式是肌膚直接接觸琴弦,將琴弦按實到面板上,才會發聲,孩子(尤其是幼兒)手小、手軟無力、指甲也小,要把握好正確手型並具有壹定力度並容易,所以左手練習時要分兩步到三步走。逐步練習、加力,隨時關註手指形狀。等到其手型基本固定後,再要求“按令入木”的實度和吟猱的自如度。右手彈弦時,先要求彈得虛壹些,輕壹些,待運指方法、手型基本確定後,手指也逐漸有了壹定的力度時,再逐步加力,最後達到“彈欲斷弦”的堅實度。孩子的天性是模仿和愛美,要讓孩子覺得古琴的聲音好聽,琴的樣式好看,同時彈琴的姿勢(琴容)也是端莊而優美的。琴容端莊,手容優雅,用適度的動作彈出感人的音樂。漸漸地,孩子們從掌握基本的姿勢、指法開始到能夠彈奏簡單的古琴曲進而又能彈奏壹些傳統名曲,使他們對古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年齡段的人所用古琴也有所區別,五、六歲到十歲的孩子可以用小琴(膝琴――有效弦長98厘米左右),再大些的孩子就可以用正常琴(有效弦長110厘米左右)了。用琴要選正規優良的專業古琴,音色要優美――從小培養耳朵辨音的正確性;音量要大些――孩子手力量小,彈時也會有壹種滿足感;最主要是不要抗指(琴弦距琴面板過遠,按不下去),避免孩子按不動弦而過度用力造成手緊張。

同時,在教授過程中,隨著深入學習,教授的重心要從琴技逐漸轉入琴藝。孩子年齡小,可以先從學習技術著手,學習琴曲既要有壹定的速度――使之能產生興趣,又要循序漸進――不盲目趕進度,造成根基不牢。從掌握基本指法開始到能夠彈奏簡單的古琴曲進而又能彈奏壹些傳統名曲,使孩子們對古琴能夠逐漸產生興趣。在教孩子學習古琴曲時,如果是有詞的琴曲,如:《關山月》、《陽關三疊》等,應讓孩子學習吟唱。這樣對掌握琴曲的意(思想內容)、韻(起、承、轉、合)、板(輕、重、緩、急)有很好的幫助。在此過程中,古琴的傳統很重要,習練琴曲壹定要尊重原作和傳統風格,盡可能讓孩子們多聽、多看、多學老壹輩琴家寶貴的東西。作為古琴來說,保住現有的東西,不讓它們失傳是重中之重。

琴――音來自於樂,形來自於武。許多前輩琴家都習武――心、意、氣貫通;肩、肘、腕相和。手、眼、身法、步,規規矩矩。這類運動可以大大增強身體動作的協調性,這對把握琴容的端莊,手容的優雅,掌控恰當的發力均有好處。所以,也應鼓勵學琴的少年兒童參加武術、舞蹈、形體訓練、體操等活動。還要不失時機的在古琴教學中穿插講授古典文學、歷史、書法繪畫等相關知識,加強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性的了解,使孩子從小就能較好的理解琴曲中的意境,長大後成為壹個有文化、有內涵的琴人。更要註重培養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同時給孩子盡可能多地創造實踐機會,參加社會上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這壹點對於少兒古琴的傳播與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傳承古琴,並不是勉強人們來學它,而是使喜歡古琴又苦於求學無門的朋友們能夠找到學琴的地方。當然學琴的人――尤其是少年兒童――多壹點好,就象壹座沙堆,底座越大,頂尖越高,這樣能出壹些,高水準的古琴人才。

三、古琴教學與傳承的展望

自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人們對古琴對日益關註。古琴本應像唐詩、宋詞、書法那樣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基礎知識之壹。任何壹門藝術文化形態,如果沒有壹個廣泛的社會基礎,那麽它本身的健康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因此,古琴文化的傳播任重道遠,需要政府與社會的引導,也需要民間的自發與努力。曾有琴家提議在中學音樂課上,放壹個小時最經典的古琴演奏視頻,這樣每壹個接受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人,都能在課堂上看到古琴的模樣和演奏方法,聽到最有代表性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流水》、《梅花三弄》、《陽關三疊》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建議。另外中、小學裏也可以增加古琴欣賞課,各大高校可將古琴列入選修課,電視臺可以專門開辟古琴講座與教學專欄。在繼續加大古琴的社會認知度的同時,應吸收有活力的年輕人參與,發揮現代媒體優勢。應積極為有著豐富學識與經驗的專業琴家們提供便利條件,使他們能在琴學理論的整理、琴曲的發掘上取得更大成就。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指導下普及,始終重視古琴的基礎教育,這將非常有利於古琴這個人類***同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使這門古老的中華民族藝術更加健康、蓬勃地發展。

楊 青:中國民族器樂學會

策劃、責任編輯:汪獻平

  • 上一篇:妳知道什麽是古代發飾嗎?
  • 下一篇:各種茶產地來自哪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