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讀懂詩句,感知美
語言是古詩中表現美的載體,學生要想領略古詩中的美,首先要讀懂詩句。在詩歌學習中,讀出問題是詩歌鑒賞中最基本的能力。如果壹眼就能看懂詩歌,沒有任何發現,沒有任何問題,鑒賞就沒有意義。心中有了問題,學生就會主動去思考,有了思考才會有所收獲。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善於發現疑難之處,而且要多疑多思,能在無疑處見疑,於似知似解處見疑。疑的範圍可以是詩詞中的壹字壹詞,也可以針對詩歌感情、詩歌的寫作技巧等。這樣,學生就能從整體上初步了解詩歌的意境,初步感受詩句所表現的美,為進壹步鑒賞奠定基礎。
二、進入意境,領悟美
對於古詩教學來說,只有進入詩的意境,才能把握詩中美的實質,進行美的鑒賞。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誘發學生審美的動因,使審美教育達到理想的效果。
1.賞析語言,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古詩中往往有壹些感情色彩濃、形象鮮明、有深刻意義的詞語,要抓住這些被稱為“詩眼”的詞語,反復推敲,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如在教學《泊船瓜洲》時,抓住壹個“綠”字,引導學生換詞對比,就能從壹個側面感受到這首詩的意境。
2.以圖配詩,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以圖配詩,可以為學生的想象活動提供豐富、鮮明的表象,這對幫助學生把美的感受上升為美的認識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促使學生想象作者產生某種思想感情的原因,與作者產生***鳴。例如,當我們把壹幅生機勃勃、壹片新綠的江南春色圖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去講解“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學生壹定能很快體會到作者對景物的欣賞之情,更能領悟“綠”字的神韻。故事教學中,我常常先啟發學生說壹說詩中描繪的畫面,然後在口述和深入理解詩文的基礎上,把詩文的內容通過繪畫表現出來。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描寫了紅日西沈到新月東升這壹時間段裏的兩幅優美的畫面。壹幅是夕陽西下、晚霞映江的暮景,壹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夜色。第壹句“壹道殘陽鋪水中”,夕陽照射在江面上,為什麽不說“照”而說“鋪”呢?這是因為夕陽西下,幾乎是貼著地平線照射過來,斜射在水面上,確像“鋪”在江面上壹般。學生明白後,可讓其畫出夕陽下江面的美景。第二句“半江瑟瑟半江紅”,夕陽下江水緩緩流動,受光照多的地方,由於光反射呈現出壹片紅色,受光照少的地方則呈現江水本身的深碧色。這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畫筆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第四句“露似真珠月似弓”,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著光澤。壹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壹張精巧的弓。學生的畫作未必精美,但在繪畫的過程中他們能夠深深體會到詩人寫景奇麗的特點以及作者贊頌祖國山河壯麗的情感。通過繪畫,學生既理解了詩意,又受到“詩中有畫”的.語言美的熏陶。
3.反復吟誦,引導學生進入意境
情感體驗的基礎是朗讀。學生通過朗讀,可以展開聯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滲透在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從而了解詩文的意境。古詩語言高度精練,講究瑯瑯上口、聲韻和諧,只有反復朗讀、吟誦,才能把文字轉化成鮮活生動的畫面。不僅要多讀古詩,還要不斷創新,用翻譯解說內容,用描述再現意境,用吟誦溝通情感,用抒情表達感受。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朗讀形式要不拘壹格,通過範讀、跟讀、小聲讀、大聲讀、自由讀、聽同學讀、分組讀、齊讀等形式,讓學生讀出韻味、讀出興趣、讀出感情、讀出新奇。朗讀時可以口中念念有詞,輕聲自讀,邊讀邊想;也可以大聲誦讀,慷慨激昂,讀出氣勢、讀出自信、讀出激情。但是,不管以哪種形式讀,都要力求讀準字音,讀得流利,註意輕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的變化,讀出節奏感。古詩平仄錯落,朗朗上口,要讀得抑揚頓挫,讀出韻律美。還可以根據小學生表現欲強的特點,引導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想象,邊讀邊輔以動作、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增強表現力,使學生置身於濃郁的情境中,感同身受,遐想翩翩,其樂融融。
三、說寫訓練,表達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註重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對美的感受。古詩特有的語言形式,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地表達自己對於美的感受。只要教師充分調動學生表達美的主觀願望,並給予相應的方法指導,學生就能在表達美的過程中進壹步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例如,教學中曾讓學生用優美的語言表達“明月何時照我還”壹句的詩意,學生有的運用了感嘆句:“明月啊,妳什麽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家鄉?”有的加入了修飾語:“皎潔的明月啊,妳什麽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我日夜思念的故鄉?”還有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明月啊,我什麽時候才能和妳壹起回到我的家鄉?”句子壹個比壹個美,可見,學生已經進入了詩的意境,能用美的語言表達自己對美的感受。總之,我們要通過古詩教學活動,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審美體驗,受到美的感化和陶冶,並把這種美的意識轉化為美的行為,無論在何進何地,都要做心靈美的人,做行為美的事,在生活中以實際行動弘揚美的風尚,譜寫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