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叫壹下具體的 修真方法和口訣 謝謝

叫壹下具體的 修真方法和口訣 謝謝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臥式,壹般為側臥,壹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壹手置於胯上,或放於丹田;兩腿亦成壹伸壹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壹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幹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壹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無論采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松。這個放松,不是軟作壹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松,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沈。壹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松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麽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沈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腭,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腭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壹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壹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壹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壹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壹、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壹切幹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註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註,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壹呼壹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壹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壹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壹寸二分的位置。

註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壹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壹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壹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註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壹處,收到兩眼中間,以壹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壹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壹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壹心壹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麽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修真境界  旋照、開光、融合、心動、靈寂(有是地方把心動和靈寂合作金丹期)、元嬰、出竅、分神、合體、渡劫、大乘 代表作《飄渺之旅》蕭潛(運用在大部分修真小說,為修真境界之鼻祖)

引氣入體、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 代表作:《佛本是道》夢入神機

入途,初窺,伏虎、騰雲、道固、胎成、了然、貫通、登峰、無雙、負擔、道隆、脫胎、霞舉、不墜、大道、莫測、鬥轉、劫成、升仙、天壹

  • 上一篇:關於參觀博物館表達感受的四十句話
  • 下一篇:哥特式鎧甲:中世紀歐洲最著名的騎兵鎧甲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