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鎧甲的介紹
哥特式鎧甲,十五世紀最著名的鎧甲之壹。
遮蓋全身的哥特式鎧甲重量也只有25公斤,關節部位和肩甲裏面不再使用鋼片,使得四肢的活動空間更大。軀幹部與其他部件相連的關節部分,用鹿皮或者亞麻布作為內襯,並使用鎖子甲來進行防護。出於保險的目的,往往還會使用護腋甲來保護腋部。出於減輕重量的考慮,多數的哥特式鎧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內側則缺少防護。
哥特式鎧甲的歷史
由於14世紀時的鎧甲就已經在強度上達到了很高的層次,所以此後對鎧甲的純材料性能的改善是緩慢的。
雖然材料上的進步並不大,但是結構上和造型上的進步非常明顯,所謂的哥特式和米蘭式鎧甲就是從這時開始出現:因為前者是從米蘭開始流行的,而後者受哥特藝術風格影響很大,所以把這兩種鎧甲風格稱為米蘭式和哥特式。
在所有的鎧甲中,大致來分的話就是最流行的這兩種了,別的風格不是沒有,但基本都是仿造這兩種的;米蘭式的特點是線條圓潤、貼身,優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則簡潔、充滿機能美,多棱角,運動性好。
從這時開始,鎧甲所出現的大量的棱角狀設計,可以極大地改變箭石和彈丸的彈道,避免直接的撞擊,也可以偏轉分散近戰的力度。就象坦克裝甲的傾斜角度壹樣,即使在厚度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防禦能力。
到15世紀中期為止,歐洲鎧甲的制造中心在米蘭(Milan),意大利式樣的盔甲做工過硬、造型美觀。但中世紀的領主往往去德國南部的市鎮購買裝備,因為那裏集中了更多的商人掮客。這些城鎮分布在奧格斯堡(Augurg)、慕勞(Mühlau)和倫德夏特(Landshut)等地。
德國本地產的盔甲就被稱為哥特式鎧甲,與米蘭式樣外形不同,但有著同等的質量。德國哥特式鎧甲用鋼片層疊嵌套,以此增強防護性能。就像哥特式建築那種復雜的轉角和摺邊,想必名字也由此得來。哥特式鎧甲設計時顯然充分參考了人體解剖學的依據,穿著更加合體。
哥特式鎧甲的特點
與以往的全身板甲中所用的整體式胸甲不同,哥特式鎧甲的胸甲部分壹般是由三塊拼接而成的,中間壹塊較為細窄,起到連接的作用。這種結構讓胸甲也有了壹定的可動性,使得穿戴者的動作更加靈活。
不過也有很多哥特式鎧甲采用兩片式的結構,取消了中間的連接甲片。與曾經廣泛流行的米蘭式鎧甲相比重量較輕,活動也比較自由。這樣整件盔甲的重量就由全身承擔,並且穿著也舒適。
哥特式甲胄的另壹個特點在於頸甲(bevor)的使用。夏雷爾式頭盔原本作為輕騎兵和步兵的使用的頭盔,是無法防護嘴部以下的部位的。因此哥特式鎧甲都采用了帶有護顎的大型護頸,達到完整保護面部的效果。哥特式鎧甲在設計時充分的考慮到了人體的結構,這使得其穿著較為舒適。
與曾經廣泛流行的米蘭式鎧甲相比重量較輕,活動也比較自由。作為全身甲典型代表的哥特式鎧甲的重量普遍在25公斤上下,軀幹部與其他部件相連的關節部分,用鹿皮或者亞麻布作為內襯,並使用鎖子甲來進行防護。
出於保險的目的,往往還會使用護腋甲來保護腋部。出於減輕重量的考慮,多數的哥特式鎧甲的大腿甲只有前半片,大腿內側則缺少防護。
德國人所制作的哥特式鎧甲的另壹特征是在鎧甲的表面都敲有棱條來加強防護效果和減重,而這壹做法在後來的馬克西米利安式鎧甲上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這也是在15世紀的時候,騎士們往往放棄使用刀劍而轉而偏愛鈍器的原因。在這壹時代還開始流行帶有矛尖的釘錘,德國人賦予其“晨星”,“慈悲”這些頗有詩意的名字。為了殺死穿戴此類厚重鎧甲的敵人,騎士們還采用了細劍直接攻擊脖子,眼睛等鎧甲防護不到的部位的方法。
在奧德堡等地的德國鎧甲制作大師們的精心制作之下,產生出了壹批極為精美奢華的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外形優美,各個關節部分更是制作的精密合體,德國人的精細可見壹斑。
其缺點也比較明顯,關節處用鎖子甲提供防護,雖然中箭的概率不大,但近戰時,戰馬的沖刺速度加上壹柄銳利的長矛,很容易刺穿這些薄弱部位。並且,哥特式鎧甲的頭盔與軀幹部是分開的,雖然轉動更靈活,但在鈍器猛力打擊下,騎士很容易喪失戰鬥力(盡管還不足以敲破頭盔)。因為沖擊力不再由肩膀承受,而由腦袋扛了下來。16世紀的鎧甲改進了這些缺點,但重量也急劇增加。
馬鎧在15世紀30年代開始在德國仿制,1480年的產品總重31公斤(不計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