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偷桃》
原文:
童時赴郡試,值春節。舊例,先壹日各行商賈,彩樓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余從友人戲矚。
是日遊人如堵。堂上四官皆赤衣,東西相向坐,時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聞人語嚌嘈,鼓吹聒耳。忽有壹人率披發童,荷擔而上,似有所白;萬聲洶湧,亦不聞其為何語,但視堂上作笑聲。即有青衣人大聲命作劇。其人應命方興,問:“作何劇?”堂上相顧數語,吏下宣問所長。答言:“能顛倒生物。”吏以白官。小頃復下,命取桃子。
術人應諾,解衣覆笥上,故作怨狀,曰:“官長殊不了了!堅冰未解,安所得桃?不取,又恐為南面者怒,奈何!”其子曰:“父已諾之,又焉辭?”術人惆悵良久,乃曰:“我籌之爛熟:春初雪積,人間何處可覓?惟王母園中四時常不雕謝,或有之。必竊之天上乃可。”子曰:“嘻!天可階而升乎?”曰:“有術在。”乃啟笥,出繩壹團約數十丈,理其端,望空中擲去;繩即懸立空際,若有物以掛之。未幾愈擲愈高,渺入雲中,手中繩亦盡。乃呼子曰:“兒來!余老憊,體重拙,不能行,得汝壹往。”遂以繩授子,曰:“持此可登。”子受繩有難色,怨曰:“阿翁亦大憒憒!如此壹線之繩,欲我附之以登萬仞之高天,倘中道斷絕,骸骨何存矣!”父又強嗚拍之,曰:“我已失口,追悔無及,煩兒壹行。倘竊得來,必有百金賞,當為兒娶壹美婦。”子乃持索,盤旋而上,手移足隨,如蛛趁絲,漸入雲霄,不可復見。久之,墜壹桃如碗大。術人喜,持獻公堂。堂上傳示良久,亦不知其真偽。
忽而繩落地上,術人驚曰:“殆矣!上有人斷吾繩,兒將焉托!”移時壹物墜,視之,其子首也。捧而泣曰:“是必偷桃為監者所覺。吾兒休矣!”又移時壹足落;無何,肢體紛墜,無復存者。術人大悲,壹壹拾置笥中而闔之,曰:“老夫止此兒,日從我南北遊。今承嚴命,不意罹此奇慘!當負去瘞之。”乃升堂而跪,曰:“為桃故,殺吾子矣!如憐小人而助之葬,當結草以圖報耳。”坐官駭詫,各有賜金。
術人受而纏諸腰,乃扣笥而呼曰:“八八兒,不出謝賞將何待?”忽壹蓬頭童首抵笥蓋而出,望北稽首,則其子也。以其術奇,故至今猶記之。後聞白蓮教能為此術,意此其苗裔耶?
2. 文言文口技中表演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壹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壹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壹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壹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壹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壹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
3. 能充分展現語言藝術魅力的文言文《項脊軒誌》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堦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赤壁賦》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壹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適。”
《後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①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
還有《祭十二郎文》,《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湖心亭看雪》,《嶽陽樓記》,《醉翁亭記》,《蘭亭集序》,《長門賦》以及紅樓詩詞《芙蓉女兒誄》,《枉凝眉》等等,常讀常新,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感觸,也許這才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吧。
以區區數詞展現的境界,在每壹角度都能生發出不同的體悟,文章若有不足,敬請斧正。突然想起壹句詩,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好像有些偏題了,嘻嘻。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幫到妳,筆芯。)
4. 在古文口技中,哪壹個字能概括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技藝第2自然段中聽眾的反應是:“伸頸”、“側目”說明聽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嘆”表明對表演者的贊賞,觀眾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寫“意少舒,稍稍正坐”,幾個字已說明觀眾已漸漸融入表演情境,開始隨表演內容而變化心態了;第4自然段寫聽眾“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恨不得趕緊逃脫這場火災,說明已完全進入到表演者創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這三處側面描寫,層層深入,生動而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正面描寫壹再強調道具的簡單、場面的緊張,側面描寫眾人的反應來表現表演者技藝的精湛和高超.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正面有:“……壹時齊發,眾妙必備……”等,側面,像對賓客態度的描寫都是.:“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等。
5. 求:古文《繩妓》表演的全過程 ,急唐玄宗開元(年號)二十四年八月五日,皇宮禦樓裏引進了繩妓(在繩子上玩雜技的女藝人)。
先扯出壹根長繩,兩頭搭在地上,埋兩個轆轤(木質轉輪,類似古代打水的轆轤)系住繩子兩端。轆轤中間有好幾張遠,立起柱子把繩子撐起來(兩頭再轉動轆轤把繩子拉直),繩子繃直就像琴弦壹樣。
然後藝妓從繩子兩端,踮起腳尖上去,來回行走飄飄悠悠,望去就像仙人壹樣。有在繩子中間相遇,兩人錯身而過的,有穿著木屐在上面行走,從容彎腰仰頭的。
有的用畫竿綁在小腿上,五六尺高,或者踩高蹺,人和人摞起來三四層,然後翻跟頭跳下來,跳到繩上站住,從沒有過跌下來的。都踏著鼓樂的節奏,真是奇觀。
侍衛胡嘉陵寫了壹篇《繩妓賦》獻給皇帝,言辭非常華麗流暢。唐玄宗閱覽以後非常高興,提拔他為金吾倉曹參軍(官職名)。
自從賊寇的氣氛彌漫國家(指安史之亂帶來的戰亂),藝人都被遣散,外國才有這種藝人,軍營、宴會,有時才表演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