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臺灣有什麽民族特色?

臺灣有什麽民族特色?

臺灣分為:閩南文化特色.客家文化特色.原住民文化特色,其中前兩項與我國類似不多介紹,讓我們來了解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高山族)***有13族,另外屬泰雅族壹支的賽德克族正積極爭取成為第十四個原住民族分別是:

1.太魯閣族 2.泰雅族 3.魯凱族 4.阿美族 5.卑南族 6.排彎族 7.賽夏族 8.鄒族

9.雅美族 10.噶嗎蘭族 11.布農族 12.邵族 13.撒奇萊雅族

地理分布: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壹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以鵝公髻山和橫平背山的脊線,分為南北兩群。

北賽夏分布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社的十巴兒(Shipaii)、夏埔(Shigao)、碑萊(Pilai)。

南賽夏分布在苗栗縣南莊鄉東河村瓦羅(Walu)、卡拉灣(Kalawan)、蓬萊村的巴卡散(Pakasan)、阿米希(Amisi)、泰安鄉錦水村的巴卡利(Pakali)、馬陵(Malin)、坑頭(Invawan)、獅潭鄉百壽村。著名的矮靈祭場向天湖即是隸屬於東河村。

族人分布以苗栗縣南莊鄉最多,主要在東東、蓬萊、南江三村。其次為新竹縣五峰鄉,新竹縣竹東鎮亦有賽夏族人。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會會,以矮靈祭聞名。

總人口近五千多人

邵族:

邵族是臺灣原住民族之壹族,曾有學者依據邵族的遷移傳說,認為是阿裏山鄒族的壹支,又依其分布與鄰近的布農族關系較為密切,也有學者認為,邵族的文化恰介於漢族文化與原住民文化的邊緣,因此有人主張,邵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群,亦或最早漢化的高山族群,但事實上,邵族擁有獨特的語言和豐美的文化特質,其本來就是獨立的 壹族是無庸置疑的,而邵族族人普遍反對被視為平埔族群之壹族,長期以來,他們力爭能成為「臺灣原住民族之第十族」。

今天,邵族原住民居住的範圍,局限於日月潭壹帶,絕大部份聚居在稱作德化社的日月村,少數幾戶定居在水裏鄉 大平林,戶數大約六十余戶,人口數近三百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可以說是臺灣最袖珍的原住民族群,更是人類的瑰寶。

邵族的本來風貌,保有諸多文化特質,他們自古以來,依存著日月潭,及其周圍的這塊福地,生生不息,創造了豐碩的文化,從采集、漁獵、農耕諸生產中,蘊育出燦然可觀的人文特色

鄒族:

鄒族大致分為北鄒及南鄒,當中的北鄒指的是阿裏山曹亞族(又分為Tapagu-Tufuja群和Lututu群),南鄒是指卡那布亞族及沙阿魯阿亞族。

鄒族又稱曹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嘉義縣阿裏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總人口近四千多人

魯凱族:

魯凱族主要居住本省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

住在西側為分布在老濃溪支流濁口溪的下三社群,以及分布在隘寮溪流域的西魯凱群,以海拔五百至壹千公尺的山區為主要居住地;住在山脈東側的壹支則分布在呂家溪流域,稱為大南群或東魯凱群,居住在臺東平原邊緣地帶。

魯凱族分布在屏東縣和臺東縣。

屏東縣霧臺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臺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人口總數近壹萬多人

排灣族:

排灣族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恒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裏以南海岸。

分為Raval亞族和vutsul亞族;vutsul群又分為paumaumaq群(北排灣族)、chaoboobol群和parilario群(南排灣族)、paqaroqaro群(東部排灣)。

排灣族人口集中屏東縣,以來義鄉人口最多。瑪家鄉、三地門鄉、泰武鄉、春日鄉、獅子鄉、牡丹鄉及臺東縣等行政區也都是排彎族分布地。

總人口數近七萬多人

雅美族:

雅美族在行政區分上隸屬於臺東縣蘭嶼鄉,總人口數近三千多人(民國九十二年資料),分布在紅頭、

漁人、椰油、東清、胡島、銀野六村。

臺灣東南海外的蘭嶼島,面積四十五平方公裏,是壹火山島。全島大部份為山地,大半為熱帶雨林覆蓋。

雅美族人在山海交接處建立村落,住屋為半穴居。因四周環海,他們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回遊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也種植並食用薯、芋、栗。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雅美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壹。

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中較晚接觸漢人的壹支。

卑南族:

卑南族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臺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壹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壹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卑南族分布於臺東縣卑南鄉,***分為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榔..美濃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社番」。

人口集中在臺東縣,其中以臺東市比例最高;其次是卑南鄉,總人口數近九千多人

布農族:

布農族分布在埔裏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南投縣玉山壹帶)、卡社群(南投縣東部山區壹帶)、丹社群(南投與花蓮縣界壹帶)、巒社群(南投縣、嘉義縣界玉山壹帶)、郡社群、搭科布蘭郡(簡稱蘭社群,在今中央山脈南投,人數較少)。

現今布農族的分布地以南投縣信義鄉最多、其次為花蓮卓溪鄉,另外還有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臺東縣海端鄉。

總人口數近四萬多人

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阿美族:

阿美族主要分布,臺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臺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分為北部群、中部群和南部群。

北部群包括南勢阿美,中部群包括秀姑巒溪及海岸阿美,南部群包括卑南及恒春阿美。

阿美族分布在臺灣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沿太平洋岸的東臺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臺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臺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裏、富裏、屏東縣牡丹、滿州等十九個鄉鎮市。

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總人口數近十四萬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壹族。

泰雅族:

泰雅族分布在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狩獵采集為生。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註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職布,才可黥面。人口分布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布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

總人口數近九萬余人僅次於阿美族,為臺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噶嗎蘭族:

噶嗎蘭族大致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壹帶,以及移往花蓮市附近及東海岸之風濱鄉與臺東縣長濱鄉等地。

噶嗎蘭族為臺灣平埔族的壹個支系,原來分布於蘭陽平原壹帶。十八世紀末期,漢人大量移墾蘭陽平原,並利用各種手段奪取噶嗎蘭族人的土地。迫於環境及生活壓力,噶嗎蘭族人陸續遷移至花蓮和臺東地區,並與當地人混居、通婚。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噶嗎蘭族人聚落,是現在噶嗎蘭族人較集中的地區。

太魯閣族:

清朝居於南投縣仁愛鄉靜觀壹帶,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目前住於南投縣者,分布於仁愛鄉之松林、盧山、靜觀

在花蓮縣者,除分布於秀林、萬榮兩鄉外,尚有壹部分住於卓溪鄉立山村,及吉安鄉慶豐,南華與福興等三村。

  • 上一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古代人是怎麽生活的?
  • 下一篇:詠春白鶴拳的主要概述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