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多少個節日,春節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新年快到了,我們總是忙著營造新年的心情和色彩。它是家人團聚,朋友和親戚慶祝新年和粘貼“福”字的精神目的地...我們對未知的來年充滿期待,希望好事越來越多,壞事越走越遠。已經有很多介紹春節習俗的文章了。這裏我想介紹壹下寶島臺灣省的壹些風俗。這些習俗不僅與大陸密不可分,而且略有不同。在臺灣省,就像在中國大陸壹樣,春節,也稱為中國新年,是人們最熱鬧的節日。最長的節日。壹般從農歷12月16日“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上午節”)結束,歷時1個月。以下是壹些重要的日期和習俗。每年月初壹、十五或月初二、十六是臺商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造牙”。二月二是第壹次造牙,叫“頭牙”;12月16日的牙醫是最後壹個牙醫,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壹年活動的“尾聲”,也是老百姓春節活動的“第壹聲”。這壹天臺灣省普通人家會燒土地公錢祭拜堡壘之神(土地公),還會在門前搭起供五味碗的長凳,燒長袍、銀紙祭拜基業主(祭拜房屋地基)。所有業務線也應該在今天宴請員工,以回報他們過去壹年的辛勤工作。過去,如果老板來年不打算續簽員工,在宴會上就用頭指著他,暗示解雇。然而,這種習俗現在已經絕跡了。除了近年來越來越流行的尾牙宴,按照傳統習俗,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尾牙”。主要食物是濕潤的糕點和饅頭。用濕潤的餅皮濕潤餅皮包裹豆芽、筍絲、豆角、蒜、幹雞蛋、虎苔、花生粉、番茄醬等配料。包裏的食物是三層肉,鹹菜,筍幹,香菜,花生粉,都是當地的美食。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家家戶戶都要舉行祭竈活動,送別竈神等神。竈神俗稱“竈王爺”,有的叫“四明真君”、“竈王爺”、“護院”。“廚王”等等。它的全稱是“東方名廚點九靈,汪芫定福神王”,所以也有人稱它為“九天東方名廚煙主”。在早期的臺灣省,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相當大的“火爐”。相傳廚房裏有壹個竈神。每年1月4日,他被玉帝派來監視各家的言行。直到12月24日,他回天向玉帝匯報工作,匯報各家的功過。竈神裏沒有神。平日裏,他只是在廚房門上貼壹塊廚神supermom。送竈的時候,把上帝之母脫下來焚化。另外,燒壹匹用竹子綁著的紙馬作為竈神回天的坐騎,準備壹些黃豆和草作為竈神長途跋涉的幹糧和草料。然後燒香,磕頭,在竈炕上抓幾把稻草灰,鋪在竈前的地上,勸誡道:“天道好言,下世安。”然後點燃鞭炮,告別竈神升天。人們回到廚房,看看地上是否有竈神的臨別贈言。送上竈臺的供品多是湯圓、麥牙糖、豬血糕之類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封住竈神的嘴,少說壞話。青屯也是大掃除。送走上帝後,家家戶戶開始舉行“大掃除”。臺灣省人認為,平時家中器皿有神靈掌管,聖案、神龕、香爐不準擅自移動。只有諸神回天之後,屋子才能徹底打掃幹凈。當然,大掃除就是去舊迎新。在臺灣省,有壹句諺語:“只有打掃房子才會致富”,也就是只有打掃房子才能發展。如果這年頭有人死在家裏,那就沒法打掃了。據說灰塵會進入死者的眼睛。打掃完後要準備年度大典,壹定要在28號之前。壹年有“甜”“肥”“鹹”“菜包”。臺灣省有個年糕——郭頌,形象地概括了年糕的含義:“甜年糕,送錢,菜包金,吃零食配蘿蔔。”甜糯米是過年最重要的糯米。妳必須做好頭發才能變得富有。蔬菜包可以包金,因為裏面有餡。蘿蔔果(菜頭果)的意思是“好顏色-好兆頭”,可以作為壹種小吃。喪親不能隆重過年,不能甜蜜。親戚送的,大部分收件人用橘子當禮物。和大陸壹樣,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是臺灣省壹年壹度習俗中最重要的壹天,習俗也不少。除夕會先布置“堂頭”,即在供奉“觀音女神”和神像的大廳裏,增加新的版畫和對聯。下午,舉行了“年度辭職”儀式。祭壇上有五個祭品和各種年號來祭拜神靈,然後祭拜祖先,跪三下,叩九下,以表達對神靈和祖先今年保佑的感謝,並祈求新的壹年有更多的保佑。神桌前還有壹種“春飯”,就是盛著米飯的小碗,上面有紅紙做的花。佛前三碗,爐上壹碗。這些花也叫“春花”或“稻春花”,這種米叫“過年米”。閩南語中,“春”與“剩”諧音,表示吃不完,有剩。桌子上還有三堆橘子和壹些紅棗。紅棗寓意年年好。橘子要到元宵節才能摘下來。有句話叫“去袁青(夜)拆橘棚。”最後還要燒金紙放鞭炮來結束儀式。避債劇和討債燈是避免債權人在新的壹年上門討債的節日活動。在除夕夜,臺灣省的所有寺廟都會祭神並表演戲劇。凡是欠債過年還不上的,就跑到廟裏的戲臺上,躲在人群裏看戲。按照習俗,債權人不能向他要債。如果催債人到了“避債戲”的階段去要錢,會引起眾怒,會被群眾圍攻,會令人生厭。這出戲將持續壹整夜,直到第二天早上的第壹天。債務人也會順利度過新年。但債主也有應對的辦法,就是在大年初壹,穿著舊衣服提著燈籠在家討債,假裝從大年三十晚上就開始討債,還沒有回家,燈籠還在手上,不能算“過年討債”。這種燈叫“討債燈”。但除非有很深的怨念,債權人壹般不會輕易動用“討債燈”。除夕夜圍著竈臺,所有外出謀生的家人都會回老家團聚。如果回不去,他們會空出壹個座位放那個人的衣服,以示團聚。全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吃著壹年中最豐盛的菜肴。桌子下面放著壹個熊熊燃燒的爐子,爐子旁放著壹些銅錢,以示溫暖和富貴。圍著爐子吃的東西壹般都是象征性的。如果壹定要吃“長歲菜”(用芥菜做的,寓意長壽)和“韭菜”(“韭菜”和“長”諧音,要壹個壹個地吃,從頭到尾,不橫著吃,不咬,才能“長命百歲”)。另外,要吃蘿蔔(也就是菜頭)顯氣色好;吃“全雞”就是全家福(“雞”與“家”諧音);吃“文蛤”說明它能生育。吃完後,蚌殼要放在床下,表示會生蛤蜊和孫子。吃魚丸、蝦丸、肉丸,意為“三元和”(丸與元諧音,三元意為狀元、會元、解元);把所有的菜都不要刀吃了,做的還是原來的樣子。年夜飯後,老人會給年輕人“壓歲錢”,然後全家人圍坐在爐邊,有說有笑,徹夜不眠,這就是所謂的“守歲”。據說這樣可以祈求父母長壽,所以也叫“長生夜”。“不睡”的閩南語是“不困”,“困”和“困”諧音,所以“守歲”也是在等待壹個“不困不窮”的新年的到來。正月初壹的禮儀也叫“新鄭”,親朋好友互相拜年,稱為“拜鄭錚”、“賀鄭錚”。主人請客人吃甜料,喝甜茶,然後說吉祥話:對妻子說:吃甜的會生下妳的後代(壹個兒子)。對於老年人來說,吃甜的會健康,吃120(活到12O)。對商人說:吃甜食會讓妳富有。對孩子說:給妳吃甜食,大男人(快快長大)。對年輕的女士說:石天會嫁給妳壹個好丈夫。壹般朋友都說:新年賺大錢。初壹也是佛陀和彌勒誕生的日子,也是尼古姆轉邪的日子。信徒們除了祭拜自己的神佛之外,還自帶祭品到廟裏燒金、燒香、供奉祭品進行禮拜。全家人穿著新衣服出門,這叫“郊遊”或“春遊”,走得越多,越省錢。按照民間傳統,出行的方向必須根據自己的出生年月和幹支歷書來找出吉時。初壹邁出的第壹步,壹定是向著吉的。初壹有很多禁忌。比如早上要吃素菜,不吃肉,不做飯。年夜飯吃的食物必須是預先做好的,也就是所謂的“下壹年的飯”。意思是去年的飯吃不完還剩下壹些。初壹要吃幹飯,不要吃粥,不然今年出門會淋雨或者會被嚇壹跳。初壹到初五不能掃地,不能鏟肥。如果非要打掃,就把垃圾留在家裏,不要拿到外面去扔,否則就像把家裏的金銀財寶扔出去壹樣,讓家裏壹貧如洗。不罵人,不打架,不要債,不要傷害。如果受傷了,就是“痛過年”,極其不吉利。不要打碎或損壞瓷碗和瓷盤。如果不小心弄壞了,就用紅紙包起來,等到“分離”的第五天再扔到河裏。說些安慰的話,比如“打碎瓷器,大把銀子”,這樣妳就可以力挽狂瀾了。但是現在這些封建禮數正在逐漸弱化。臺灣中部省份至今仍流行“遊祭橋神”的習俗。就是過年開車出門的人會準備很多方錢和地公錢,每經過壹座橋或者隧道,都會在橋頭或者隧道口留壹些,祈禱壹年到頭行車安全。過去,人們要準備香和金紙,在橋頭燒香燒金祭祀橋神,以感謝和祈求橋神保佑安全通行。有的地方只燒香,用絲線紮金紙,放在橋頭,俗稱“壓金”,意思是把橋換成新的輝煌。現在在苗栗、臺中、新化、南投等縣;雖然現在還保持著這個習慣,但是司機並不停車,遇到橋就把金紙扔掉。壹點尊重都沒有,而且每疊金紙都挺大的,經常在橋上造成環境汙染,已經引起了相關人士的重視。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臺灣省至今仍保留著閩南的傳統信仰,認為正月十五是天官皇帝的生日。天官帝是三皇之壹。三皇指的是商朝為死者祈福的皇帝魏紫,元朝中期為犯罪的皇帝清虛,元朝下部為救水的皇帝東陽。所以正月十五也叫無節。還有壹些名字,比如“元宵節”、“元節”、“小過年”。臺灣省慶祝元宵節也有很多習俗和禮儀,和春節壹樣隆重。比如吃元宵、逛元宵燈會、迎燈會、猜燈謎、拜三界、迎譚旋大師。元宵節用燈籠、龍獅、煙花和龍燈來裝飾。有些地方還舉辦南音音樂會演唱、詩歌比賽、花卉比賽。通宵熬夜,唱歌跳舞;大大小小的寺廟裏香火繚繞,鑼鼓喧天,讓春節活動達到了新的高潮。臺灣省的元宵節將持續三天。從正月十三開始,就叫“元宵節”,也叫“小三夜燈會”。第壹天,它將是“照明”,第三天,它將是“謝燈”。鹽水蜂炮臺南鹽水鎮的鹽水蜂炮可以算是臺灣省最有特色的元宵慶典了。臺南流行的壹句話是“元宵節鹽水,觀蜂鞭炮。”據說鹽水蜂炮起源於驅除瘟疫和邪靈。當鄭成功登陸臺南時,日益繁榮的鹽水鎮遭受了瘟疫。缺醫少藥的鎮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沂水人民最崇敬的神關君身上。鎮民選擇農歷正月十三(關聖帝生日)迎接關大師驅邪,設計了蜂巢狀的“蜂炮”助威,以此嚇跑瘟神。壹連三天,瘟疫確實被鎮壓了。人民感謝上帝的思考和祈求和平,所以他們在每年的元宵節燃放蜂炮。到現在已經180多年了,這既是延水鎮的習俗,也是延水鎮的特色。元宵節在鹽水鎮很難看到燈籠。然而在廟前的店鋪裏,卻擺放著多個蜂炮架,上面掛滿了炮頭向外的天炮,迎接元宵節的到來。午飯後不久,慶祝活動就開始了。首先,市民們擡著三十多尊神像,在關軍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地遊行。走過鎮上的街道後,人們休息壹會兒,吃晚飯。下午6點,載著神宇的車隊再次出發。這時,人、神、炮壹起狂歡。沈玉所到之處,大師焚香拜關帝君,然後點燃“嗡炮城”。壹瞬間,它們的巢,蜂炮,飛來飛去,四面迸裂,只看到到處都是火花,只聽到蜂炮的呼嘯聲,咻,咻...伴隨著人群的瘋狂呼喊:“蜜蜂!蜜蜂來了!”眼睛、腳底、身體、後背、頭部、全身仿佛被蜂炮緊緊包裹,無處可逃。整個鹽水鎮的火樹金銀花,都沸騰起來了。在這樣的蜂炮的猛攻下,看蜂的人必須全副武裝——摩托車安全帽、羊毛頭罩、潛水鏡、口罩、耳塞,整個頭部包裹得嚴嚴實實。還必須穿皮夾克、牛仔褲、布鞋、手套,不能讓自己壹絲不掛。扛著神聖土地的大人物要勇敢敏捷。按照習俗,哪裏鞭炮響,哪裏蜂炮猛,就要往那裏沖,冒險鬧事,壹路沖向“蜂”,忽進忽退,走走停停,驚心動魄。在那些生意興隆的店鋪裏,他們建的“蜂炮城”就像城門壹樣,十幾萬發,還有天炮,甚至還有壹對對的蜜蜂、睡蓮、火獅、天馬、地鼠、空中美人,五顏六色。需要十幾個人,三四天才能建成。當沈煜的隊伍經過這些店鋪時,壹聲哨響,他們把這個“蜂炮城”帶到了伽藍寺廣場獻給關。禮拜結束後,店主點燃導火線,剎那間,蜜蜂和帶著火花、聲音、光和顏色的大炮在伽藍商店周圍開火了。充滿硝煙的蜜蜂和大炮的炮火震耳欲聾。每個人都有狂歡的感覺,都充滿了樂趣。簡直就是蜂炮嘉年華。然而,在這壹天,鹽水鎮的消防車不得不不時在街上巡邏。有趣的是,鹽水人放了18O年的蜂炮,卻壹直沒有火。所以鹽水人認為這是神靈的保佑,所以稱蜂炮為“和平炮”。經過壹夜的努力,大部分人的“武裝”已經千瘡百孔,面具也被熏黑。用手指摳鼻子也是黑的。預計元宵節這壹夜會燃放近千萬元的鞭炮,但鹹水人並不心疼。他們堅信“越來越多”。今年放了壹千萬,明年再翻壹倍。他們的信念是“鞭炮響得越久,就越繁榮。”我介紹了這麽多臺灣省春節的民俗,最後以壹首臺灣省的新年歌來結束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有機會去寶島臺灣省看看,感受壹下那裏的氛圍。第壹天早,第二天巧,第三天巧,第四天滿,第五天隔,第六天肥,第七天77元,第八天滿,第九天公,第十天菜滿,第十天差不多,第十二天屎滿,第十三天芥菜滿,第十四天光棚,第十五天起。
上一篇:敖漢旅遊景點介紹下一篇: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及其習俗,寫與節日有關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