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司馬遷的人才觀是怎樣的?

司馬遷的人才觀是怎樣的?

司馬遷愛壹切奇,而尤愛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馬遷最愛才,常稱他愛的才為奇士。

司馬遷愛才,竟愛到如此地步,就是對他所痛恨的人物,他也仍抑不住對於“才”的品評。在《季布欒布列傳》中的“太史公曰”中說:“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於楚,身屨軍事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從司馬遷愛才的言行中,看出他在人才學方面的眾多建樹。

司馬遷人才資源是豐富的,關鍵在於發現。認為人才是廣泛存在的,古代有,近代也有。在《李斯列傳》“太史公曰”中說:“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對於韓信的同情,也是認為他伐功矜能,不能做周召。在《淮陰侯列傳》“太史公曰”中說:“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在近代中,他認為蕭何、曹參、陳平等都是人才。在《張丞相列傳》中說:“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然無術學,殆與蕭、曹、陳平異矣。”這是說,蕭、曹、陳平等人在人格上未必多麽高,然而在才能上,都是不同凡響的。這數人中,尤其是陳平,司馬遷(《陳丞相世家》)對他十分贊賞,說:“陳丞相平,少時本好黃帝、老子之術。方其割肉俎上之時,其意固已遠矣。傾側擾攘楚魏之間,卒歸高帝。常出奇計,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及呂後時,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脫,定宗廟,以榮名終,稱賢相,豈不善始善終哉?非知謀孰能當此者乎!”

司馬遷認為,各行各業都大有人才在,並不僅僅局限在王侯將相之中。例如從人才學的角度來看,司馬遷為農夫出身的陳涉立傳,就是把陳涉作為壹個奇才來歌頌的。在《自序》中寫道:

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而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司馬遷不在乎陳涉的出身,把他視為反對秦暴政的壹個英雄,並強調他的首事之功;且與湯、武、孔子相提並論,說明陳涉也是壹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司馬遷在探究人才之得失關系到國家的興亡,關鍵在於知人善任。國家興亡的原因時,註意到了人才的巨大作用及其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在《楚元王世家》中說:

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

體現了他的人才之得失關系到國家興亡的思想。他認為春秋時期的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於天下,主要是因為選用了管仲這位難得的人才。

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說:

高祖置酒名隹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請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壹,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愧鑲,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壹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從對話中看出,盡管劉邦的個人品德遠不如項羽,但他能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最終戰勝強敵項羽而取得天下。

司馬遷在《匈奴列傳》的“太史公曰”中說:“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聖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充分反映了司馬遷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思想。

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實踐中磨煉出來的。秦漢之際,風雲變幻,是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劉邦手下的戰將謀臣,不少人都是出身微賤,只因順應了時代的變化,才成為風雲壹時人物。蕭何、曹參都是小吏,後來都做到丞相,“位冠群臣,聲施後世”。淮陰侯韓信原為布衣,曾受胯下之辱,乞食於漂母,卻有“連百萬之軍”的才能,因戰功而拜將封侯。周勃是壹個編織工和吹鼓手,卻成了保衛劉氏天下的功臣。夏侯嬰是個車夫,樊噲是個屠夫,灌嬰是個小販。這些人恰逢時機,壹個個脫穎而出,大顯身手,彪炳史冊。從司馬遷對這些人才的認識來看,他的人才觀是時勢造英雄的觀點,確實難能可貴。司馬遷在《蕭相國世家》裏認為蕭何本是個碌碌無為的刀筆吏,由於動蕩的年代把他推上了政治風雲的舞臺,成了壹個了不起的人才。這裏體現了時勢造英雄的人才觀。司馬遷在《樊酈滕灌列傳》中說:

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

這表現了司馬遷對人才出現的看法。他認為沒有天生之才,而是靠“附驥”這壹時勢才成才的。

司馬遷的人才觀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已形成了自己壹套系統的看法。成了我國古代思想寶庫中的壹份珍貴的遺產。

司馬遷《史記》壹書的容量很大。司馬遷在書中民族觀既寫了中原地區的漢族人民,邊疆的少數民族人民;又寫了中國,今天已經屬於外國的壹些地區。

司馬遷關於各民族都是黃帝的子孫,是兄弟的思想,即大壹統的思想,他反對掠奪仇殺,主張和睦相處的民族關系原則。

他在《西南夷列傳》中說: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足喬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莊橋者,故楚莊王苗裔也。矯至滇池,方三百裏,旁平地,肥饒數千裏,以兵威定屬楚。欲歸報,會秦去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還,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

他還在《南越列傳》中說: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秦已破滅,佗即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

又《朝鮮列傳》中說:

朝鮮王滿者,故燕人也……燕王盧綰反,入匈奴,滿亡命,聚黨千余人,魋結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故燕齊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從上記述中看出司馬遷認為,邊疆地區的開發建設是由各兄弟少數民族與後來被稱為漢族的被壓迫人民(即當時所謂的“亡命”、“謫徙民”)***同努力的結果,那些成為兄弟民族君長的漢族人,沒有強迫兄弟民族接受漢族人的風俗習慣,他們成了兄弟民族的壹員。司馬遷主張各民族友好相處,反對為了狹隘的民族利益而進行的民族間的戰爭。他既反對少數民族統治者對漢族人民的騷擾,又反對漢朝統治者對外的擴張掠奪戰爭。他在《匈奴列傳》中,記載了高祖、呂後、文帝、景帝各個時期匈奴對漢朝北邊的掠奪,指出了他們“絕和親,攻當路塞”的無理。他認為漢武帝討伐匈奴的戰爭是正義的自衛反擊戰,司馬遷對其他民族戰爭的態度就不同。如對南越的戰爭,是起於漢朝使者勾結南越王和王太後陰謀殺害其丞相呂嘉,以圖使南越進壹步歸附,使之如同漢朝國內的諸侯。對朝鮮的戰爭,是起於漢朝使者出使朝鮮時,殺死了朝鮮的陪送官員,回國後又謊報殺了朝鮮的將軍,漢武帝對之不僅不責罰,反而以“名美”加以升賞。對大宛的戰爭,是起於漢武帝派使者去大宛買貳師善馬,大宛不賣,漢使盛氣淩人,出言不遜,引起糾紛。從記載中看出,司馬遷在譴責漢朝統治者進行不義之戰,所追求的壹種民族關系的準則不是掠奪仇殺,是和睦相處。

司馬遷從小就生長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青年時期又邀遊大江南北,萌發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真摯感情。他壹生飽覽歷史文獻,受到了古往今來愛國誌士業績的熏陶,他不僅產生了壹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樸素的愛國主義感情愛國主義思想和也表現了他對祖國、對民族前途命運的關註。他在《史記》中,對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山河、鄉土的眷戀,對民族的傳統習慣、文化及語言的尊重,對民族光榮歷史,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的關心;他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熱情歌頌為捍衛祖國的統壹、獨立、富強,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英雄人物,以抒發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司馬遷《史記》歌頌了幾種愛國主義精神。第壹以國為重。司馬遷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用重墨描寫了藺相如臨危不懼,智鬥秦王,為趙國贏得了榮譽。同時又描寫了他的心胸豁達,“不欲與廉頗爭”的高尚風格,為人們樹立了壹個以國為重的英雄形象。第二忠君愛國。司馬遷在《屈原賈生列傳》中稱頌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的精神。屈原本為楚懷王的左徒,因楚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放逐了他。屈原在流放中仍關心著楚國的命運。司馬遷說:“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壹悟,俗之壹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壹篇之中三致誌焉。”從中可以看出屈原熱愛祖國、忠於王事的精神。第三發憤圖強。司馬遷在《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述了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返回越國,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終於滅掉吳國,報了會稽之恥,使越國稱霸壹時。司馬遷高度贊揚了勾踐的發憤圖強的精神《史記》中的“太史公曰”裏,說:“及苗裔勾踐,苦身焦思,終滅強吳,北觀兵中國,以尊周室,稱號霸王。勾踐可不謂賢哉!蓋有禹之遺烈焉。”第四保衛國家。司馬遷在《田單列傳》中,記述了田單孤軍奮戰保衛齊國的英雄業績。燕國派大將樂毅進攻齊國,幾乎滅掉齊國。在這關系到國家存亡的危急關頭,田單挺身而出,堅守即墨。他依靠廣大軍民,屢出奇計,最後終於利用火牛陣打敗燕軍,收復了齊國70余城,保衛了齊國。司馬遷(《太史公自序》)給予高度評價,說:“唯田單用即墨破走騎劫,遂存齊社稷。”第五守義捐軀。司馬遷在《田單列傳》中,記述布衣王蠋的愛國精神。燕軍入齊後,燕將認為齊人王蠋有賢行,便命令燕軍,在王蠋居地方圓30裏之內,不得入內騷擾。還派人請他為將,並給他萬家的封地。王蠋斷然謝絕。燕將便威脅他,如果他不接受,就率三軍把他家鄉所有的人都殺死。王蠋說:“忠臣不事二君,貞女不更二夫。齊王不聽吾諫,故退而耕於野。國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為君將,是助桀為暴也。與其生而無義,固不如烹!”然後,就上吊自殺了。司馬遷以飽含感情的筆法予以敘述這種“義不北面於燕”的為國捐軀的精神,第六捐資濟民。司馬遷在《平準書》裏記述了商人蔔式捐資助邊的事。蔔式從事牧羊業,家產豐厚。在漢武帝反擊匈奴時,他曾上書,願將自己的壹半家產捐獻給國家以作軍響。漢武帝派使者問他是否想做官,他回答說不是。使者又問他是不是有什麽冤仇,蔔式回答也不是。問他到底為什麽要捐款呢,他回答說:“天子誅匈奴,愚認為賢者直死節於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由於執政大臣公孫弘等人不相信蔔式,此事被拖下來。後來,貧民大徙,國家無法救濟,蔔式捐出20萬給河南守,救濟徙民。難能可貴的是,“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

司馬遷從幾個事例來看,凡是愛國主義行為,司馬遷就大書特書,倍加贊頌。《史記》的成書足以說明,是壹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司馬遷他嘔心瀝血寫成的《史記》,發凡起例,創為五體,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豎起了壹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是壹位前無古人的文學家,他以卓越的藝術才華,為我國傳紀文學開創了壹代新風。他同時還是壹位知識淵博的思想家。司馬遷以它獨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具有濃厚色彩的《史記》傳給中國人民,及至世界人民壹筆無價之寶,和巨大財富,世代被傳揚稱頌。

(李衡眉)

  • 上一篇:再升級壹年設計和配置?小米4S評測
  • 下一篇:國產動畫片排行榜前10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