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關於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

關於地質工作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

羅永國

(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035)

2002年,溫家寶總理指出,我國地質工作正面臨4個方面的重大轉變,通過這壹系列轉變,使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按照這壹思路,本文就當前我國地質工作應當註意的幾個問題談點認識。

壹、轉變觀念、拓寬服務領域,提高地質工作的戰略地位

地質科學嚴格地講是壹門綜合性的科學,它比當前任何壹門據認為是成熟的科學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多得多,理論概括的廣度和深度也大得多。為了研究和解決壹個重大地質問題,往往需要采用多學科、多兵種的技術手段。當前,地質科學研究工作中用來解決重大問題的理論和技術,總體上嚴重滯後。人類目前的智力成就,以及任何壹門成熟科學的先進理論和高新技術,暫時都無法解決地球起源、生命起源和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演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尚需時日。只有不斷提高人類的智力成就和探測地球內部的綜合技術能力,以及對其他星球的了解程度,這些問題才有望得到真正解決。

另壹方面,無論從理論意義上還是從實踐意義上講,在對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和國家財富所產生的影響上,地質科學比當今任何壹門科學都要博大、深刻和長遠。而且,與其他科學相比,地質科學應當是壹門“大眾化”的科學,在與人類社會關系的密切程度上遠勝於其他科學。

可是長期以來,這壹點卻從未得到人類社會的認可。這是不可思議的奇特現象。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壹條是人們對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對他們生存具有的重大影響了解不夠深入。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當然需要國家采取措施,但同樣重要的是需要地質界自身做出努力,使其科學成果和工作業績更加貼近人類社會,貼近實際生活。只有在人類真實感受到這些成果和業績使其獲益匪淺的時候,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才會在人類社會中生根、開花和結果。

現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得到各國政府和各界的支持。但是,對於人類社會發展來說,還必須研究並解決可相容發展的問題。所謂可相容發展是指在經常性變化和突發性事件的影響下容許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可能性,以及在這種情況下人類與動植物之間相互協調發展的可能性。

人類在用自己的智力及才能創造巨大財富供自己享用的同時,也在破壞自己得以安居樂業的家園,並嚴重危害著整個生物界的存在。

當前,危及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界生存及演化的因素多種多樣,大體可分為自然作用因素和人為活動因素兩大部分。這裏不去討論自然作用因素對生物界帶來的危害,而只是概略地研究壹下人為活動因素對人類自身帶來的懲罰。

在人為活動因素中,急劇改變環境的兩大重要因素是對礦產資源的極度和無序開采,以及發動使用高科技高強度殺傷性武器的戰爭。兩者不僅直接危及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更為致命的是使空氣、土壤和水被嚴重汙染。這種汙染絕不是短暫的,不是輕易能夠根除的,而會長期隱存著,成為長期危及人類和動植物後代的隱形殺手。這樣壹來,使得人類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處在壹種危險的狀態之中。環境汙染正在直接和間接地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動植物中引發各種新型疾病,而人類適應這種突發事件的速度和能力卻不是無限的。

地質界如何應對這種變化?迄今,地質界對這類問題不是沒有作出反應就是反應遲緩,未能沖破習以為常的思維舊框架。對人類面臨的新威脅,地質界應當有所作為,力求走出過於專業化的狹窄圈子,面向社會現實,主動涉及更廣泛的領域,這是使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得到整個社會認可和受到更大重視因而使其富有無限生命力的根本出路。

二、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基本原則

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礦產資源的保證程度將會繼續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最緊迫最復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只有制定並切實執行正確的礦產資源政策,才能解決礦產資源供不應求甚至嚴重短缺的局面。運用現有的地質理論、工作方法和技術手段力求在找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後仍然是解決礦產需求問題的重要對策之壹。然而,在找礦難度越來越大以及人類對礦產資源需求迅速增長的今天,如果仍舊只是把找礦上的重大突破作為我們制定今後礦產資源長遠發展戰略的惟壹立足點,那就顯得很不相宜了。在制定國家礦產資源政策時,需要考慮以下原則。

1.礦產資源不可再生原則

礦產資源是壹種非再生性資源,這已得到公認。壹種礦產作為有用物質,是在壹定的地質時期和地質條件下形成的,並且是在壹定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下確定並加以利用的。當這種物質含量低於某數值時就不是礦產,就不是壹種有特定用途的物質了。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石等礦產,是在具備壹定經濟和技術條件下才成為可以利用的礦種。這些礦種不像動植物是可以再生的。因此,礦產資源絕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是有取盡用光的時候。但是,人們對此並沒有足夠的認識,這表現在管理上和政策上采用了與可再生資源相同的做法,在開發利用上采用了粗放式甚至掠奪式的開采方式。

2.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的周期長和風險大的原則

礦產資源的積累是壹個相當長的過程。就是壹個具體礦床的發現,也必須經過各種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經過普查評價工作和最後的勘探工作才能得出有無礦床存在以及礦床大小的結論,但往往需要多年、十幾年甚至數十年。

地質找礦工作的風險大。經過上述長周期的地質工作之後,如果能夠作出有礦床存在的結論,則所做的工作、投入的人力、花費的時間和財力就是有效的。如果得出否定的結論則是無效的,而出現否定結論比得到肯定的結果在概率上更大。這種周期長和風險大的情形,在其他產業部門是較少見到的。

3.區域地質調查是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基礎的原則

各國的長期實踐清楚地證明,開展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特別是開展中比例尺和大比例尺的地質測量工作,是進行礦產普查及評價的前提條件,是指導找礦工作的基礎。缺乏這種工作,礦產勘查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

4.發展高尖精技術,使礦產資源使用量降至最低限度的原則

從主要礦產資源擁有量和保證程度的角度出發,大體上可將世界各國分為礦產資源“富國”和“貧國”二類。長期以來,資源“貧國”通過發展“高、尖、精”技術來減少礦產資源的使用量,以減緩由於礦產資源短缺所帶來的沈重負擔和壓力。

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工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為中心的設備型工業轉變為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節省能源和資源的高新技術工業。全球第二次石油危機後,日本因礦產資源短缺,以鋼鐵為首的原材料工業減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現了從“重、厚、長、大”的工業時代向“輕、薄、短、小”的工業時代的轉化,以便力求減少礦產資源使用量。在進行這種結構調整的過程中,日本政府重視從宏觀上調節地質工作布局,使之與高新技術工業協調發展,合理超前,為保障日本“稀有金屬”(包括所有的鐵合金金屬、部分有色及貴金屬、部分稀散元素和全部稀土金屬)的穩定供給提供有利條件。

應當指出的是,采用高尖精技術大大減少了礦產資源使用量,所產生的經濟效益等於找到了若幹個新的礦床。如果按照傳統的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方法及速度繼續發展下去,即使資源“富國”也會變為“貧國”。因此,從長遠考慮,任何國家都不能濫采和濫用資源,應當走盡可能減少礦產資源使用量的路子。在這種情況下,地質部門肩負著重要任務。對於向高新技術轉變來說,所需要的礦產資源類型及數量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如何適應這種變化,滿足新的資源需求,是地質部門必須認真考慮和對待的問題。

5.加強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最大限度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和減小因礦產開發利用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原則

工藝技術的進步在解決礦產資源問題上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在今後制定礦產資源政策時,必須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認識這種做法的重要意義。

礦床多具綜合性成分,因此,綜合開發利用具有極大潛力。隨著對礦產資源需求的不斷增長,要求開發利用壹些被認為無利用價值的礦產,如選礦及冶煉廢料和中間產品、礦井中的礦化水等等;為了滿足工農業和人類社會的需求,除采礦外,還應開發包括地下水在內的其他地下資源;為了解決日趨緊張的能源問題,在開發礦產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地熱能。實踐證明,從綜合開發的角度出發,只要采用綜合性措施,就能在開采主要礦產的過程中,順便開采伴生的其他礦產;從綜合利用的角度出發,只要采用壹些工藝方法,同樣可在工業利用主要礦產的同時,從綜合性礦石中開發伴生的有用組分。因此,綜合開發利用礦床是無須增加多少成本即可大大增加礦產資源數量的壹種極為有效的手段。

提高礦石組分提取率是擴大礦產資源的另壹個重要途徑。據統計,絕大多數礦產在制成最終產品之前,在開采加工過程中有用組分平均損失35%~55%,有時高達60%~70%,其中2/3以上是在加工階段損失的。由於工藝上的原因,黑色冶金工業損失金屬礦物約20%,有色冶金工業約40%,稀有金屬冶金工業約50%,從礦石中附帶提取的分散元素通常不超過10%~15%。為了提高礦石有用組分提取率,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壹些國家正在積極配合冶煉過程開展工藝礦物學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因此,對礦產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以及提高礦石有用組分提取率,是實現貧礦變富礦、小礦變大礦、壹礦變多礦以及無礦變有礦的最重要途徑,是擴大礦產資源最有效的手段之壹。

礦產的綜合開發利用和礦石有用組分提取率的提高,可以達到另外壹個同樣重要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開發利用引發的環境汙染。如果不采取這兩種措施,礦石中的許多組分就會進入水體和土壤中,使環境受到汙染,嚴重威脅到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而由汙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將無法估量,用於治理汙染的費用將是巨大的。因此,對礦產進行綜合開發利用以及大力提高礦石有用組分的提取率,不僅起到了擴大礦產資源量的效果,而且起到了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

6.堅持“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原則

由於礦產資源不均壹性和經濟全球化,礦產資源全球配置的形勢不可阻擋。實行“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是我國礦產資源戰略的必然選擇。

(1)必須堅持庫存戰略儲備與地下戰略儲備相結合的原則。為了應對國際風雲突變事件特別是戰爭的緊急情況,國家必須擁有必要礦種必要數量的庫存戰略儲備。為了應對持續時間長的緊急事件,還必須將國內某些礦種具有壹定探明儲量的礦床暫不開采留作出現緊急情況時再行開發利用的地下戰略儲備。

(2)必須堅持國內找礦和國外買礦相結合,但以找礦為主的原則。這樣做既是為了國家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應對發生戰爭的緊急事件。中國是壹個面積很大、具備各種有利於礦產富集條件的大國,同時,許多地區的地質研究程度和找礦力度還很不夠。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積極開展工作,找到各種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的礦產應當不會有太大困難。從國家安全著想,絕不能放松而是應當大力加強國內的找礦工作。

同時應當承認,中國又是壹個人口近13億的發展中大國,如果只是依靠國內礦產資源來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的需求,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在主要依靠國內礦產資源的同時,必須積極購買急需的國外礦產資源。當然,采取以從國外買礦為主的方針也是不可取的。這是因為,壹方面國家財力難以承受,另壹方面,這樣做會使世界礦產品價格大幅上揚,導致國際礦產品市場動蕩不安,不利於我國經濟建設的持續健康發展。特別是在出現諸如戰爭之類的突發事件時,在國家受到外部封鎖的情況下,靠到國外買礦來維持社會穩定和保衛國家安全,壹般來說是不現實的。

7.能源和飲用地下水優先的原則

當今世界,除戰爭外,最令人憂心的是恐怖組織發動的各種突襲事件。壹些國家的地質部門近幾年來針對戰爭和各種恐怖活動可能對本部門承擔的工作領域造成的危害進行了研究,並提出了必要的應對措施。

在出現上述任何壹種突發事件的情況下,從保證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存以及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在礦產資源保證方面最關鍵的問題是要解決能源和飲用水的安全供應問題。

目前,世界能源主要靠煤、石油和天然氣,但其資源有限,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枯竭。水力發電是世界上非礦物燃料的主要能源,已得到廣泛開發利用,但它在世界總能源需求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可以替代開發的其他能源有核能、太陽能和風能。核能雖已開發利用,卻未得到廣泛利用,而太陽能和風能雖是可再生能源,但規模有限且受當地氣候條件限制,因而只能斷續用於發電。另外壹種重要的能源是氦-3,但其巨大資源量是蘊藏在月球上,人類近期無法開發利用這種能源。

天然氣水合物被認為是21世紀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新型潔凈能源資源。它主要分布在陸地永久凍土帶和沿海國家專屬經濟區內。由於它分布廣、規模大、埋深淺、勘探費用相對較低而日益顯示出其巨大的經濟潛力。據估計,世界各大洋中天然氣水合物的資源總量換算成甲烷氣體約為1.8×10~2.1×1016立方米,相當於全世界已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總儲量的兩倍。由於天然氣水合物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巨大的經濟價值,從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俄羅斯、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韓國、巴西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在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方面給予了高度重視,並從能源儲備戰略角度考慮,作為政府行為,投入巨資,相繼開展本國專屬經濟區和國際海底區域內的調查研究和資源評價。壹個深入開展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和開發的熱潮正在全球興起,全世界都在期待著這種新型能源早日造福人類。

地球上有待開發利用的替代能源是地熱能。地熱的賦存形式很多,除熱水和熱氣外,還有分布更廣和更為重要的天然氣水合物、幹熱巖和巖漿熱資源。熱水和熱氣已為壹些國家開發利用,但資源量較小。據計算,美國幹熱巖資源底數為1000萬與1300萬誇特(1015英制熱量單位)之間。1982年世界能源消耗量略低於250誇特,估計全世界礦物燃料(所有形式加在壹起)的儲量大約為36萬誇特。即使只考慮地溫梯度高於45℃/km那些地區的幹熱巖資源底數是65萬誇特,這也遠遠大於全世界加起來的礦物燃料資源。由此可以看出,全世界的幹熱巖是壹種未開發的能源,它可保證整個人類獲得數千年的能源供應。

在地熱資源中,巖漿熱的重要性僅次於幹熱巖。據估算,在美國深度不到10公裏的地殼中殘存的熔融巖漿或部分熔融巖漿含有的熱能量為5萬~50萬誇特。這種潛在巖漿熱資源的估算值比美國礦物燃料的資源量要大,大致是美國年度能源總消耗量的650~6500倍。

幹熱巖和巖漿熱資源加在壹起,無疑是人類可以長期使用的寶貴財富。20世紀70年代初,將幹熱巖用作壹種實際能源的概念幾乎被視為壹種純科學幻想。在隨後對美國芬頓山做了15年以上廣泛的試驗工作之後,這種概念的可行性已被證實。開發這種資源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促使壹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制定了積極可行的計劃。巖漿熱能的開發試驗工作也在積極展開。今後的目標是要克服現有的障礙,以便工業部門能夠實際開發利用這種能源。可以預期,這種能源的實際利用對保衛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的穩定發展將會起著重要作用。

另外,許多國家對出現緊急情況時如何保證飲用水的安全供應問題開展了積極的研究,尤其以俄羅斯最近幾年的研究最為突出。長期以來俄羅斯許多地區是以地表水作為飲用水的供水源。隨著工業活動不斷加強,地表水受汙染的情形已屢見不鮮。據俄羅斯水文地質學家的研究,如果恐怖組織對地表水系統進行攻擊,比如施放各種毒劑和致病細菌,脆弱的現有飲用水系統將不堪壹擊,全部報廢。為了應對突發事件,應當對地下水資源的利用問題做出長遠規劃。地下水是飲用水最安全的供水源,壹般情況下不得用於其他目的。

8.開發新型替代品的原則

在人類發展史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早先不被認為是礦產的東西後來變成了有用的礦產。比如人類在17世紀將煤用作燃料,到19世紀中期發現石油可取代煤用作燃料,到20世紀中期又發現鈾是壹種強大的能源。

大量事實說明,雖然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卻是可以不斷更替的。人類將以往認為的非礦產變成礦產的事例層出不窮,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應當更有能力做到這壹點。毫無疑問,開拓新型礦產資源應當成為今後擴大礦產資源的重要措施之壹。

我們還要積極提倡和大力推行“發展代用材料”的思想及相關措施。長期以來,用壹種材料取代另壹種材料始終是工業部門的正常業務。代用材料的出現,不僅可以擴大資源,而且會使某些礦物原料失去實際意義。像資源短缺的白雲母,可用相似性能的氧化物和蛭石等加以替代;由於研制成功壹種玻璃纖維來代替天然資源奇缺的藍石棉,使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末取消了藍石棉的戰略儲備;由於人造金剛石和其他超硬材料的出現,原屬戰略礦產資源的剛玉完全被取代了。壹些國家正在利用有機合成方法生產各種合成材料以代替部分鋼、鋁、銅和其他短缺金屬。當前,許多國家從戰略高度來看待發展代用材料所具有的重大價值。因此,在制定我國未來礦產資源發展戰略時,應當把發展新型代用品作為解決礦產資源問題的重要措施予以重視。

三、加大地質找礦力度,開辟新的找礦領域

加大國內找礦工作的力度,是擴大我國礦產資源最切實可行的措施。

1.陸地找礦

我國陸地部分不同地區的地質研究程度不同,以東部地區研究程度最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與此相對應,礦產研究程度和找礦水平也是東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礦產分布深度有地表、淺部和深部之分。依此標準來看,我國東部地區雖然不排除找地表礦和淺部礦的可能性,但應以找深度較大的礦床為主;中部地區仍應註意找地表礦和淺部礦;西部地區找地表礦的潛力很大。

因此,從找礦潛力來看,並且考慮到我國建設戰略西移的發展要求,必須確立並堅持貫徹東、中、西部相結合但以西部為主、中部次之、兼顧東部的方針。

西部地區雖然找礦前景極大,無論是能源(包括油氣、煤、鈾和地熱)、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都不例外。但是,在全面大力開展找礦工作之前或同時,需要大力提高西部地區的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包括消除1:20萬比例尺國家地質圖的空白區,以及對已老化或者質量不高的1:20萬比例尺地質圖進行更新,特別是對那些找礦前景好的地區開展1:5萬比例尺地質測量工作。通過比較系統的地質調查為普查、評價和礦床勘探工作創造有利的條件。

2.海區找礦

從陸地找礦轉到海洋找礦,是我們今後擴大找礦領域的壹個重要途徑。我國海岸線很長,沿岸可以找到各種重要的砂礦。我國四大海域的大陸架面積很大,已經找到了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藏。可以堅信,隨著地質工作的不斷深入,還會找到更多和更大的油氣藏。在我國南海地區找天然氣水合物的前景樂觀。

太平洋底蘊藏著極其豐富的金屬礦產。錳結核的總儲量約30000億噸(而且每年大約以1000萬噸的速度增長),其中含錳4000億噸,鎳164億噸,銅88億噸,鈷92億噸;多金屬軟泥-熱液硫化物礦床是近些年來海洋地質調查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壹,它含有銅、鉛、鋅、鐵、錳、銀、鈾、釷等金屬元素,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

現在,壹些國家已經把加速勘探和開發利用海洋礦產資源,作為滿足未來礦產資源需求的重要途徑。可以推測,在本世紀,海洋礦產將會成為解決人類礦物原料需求的主要來源之壹。因此,我國除了抓緊大陸架的礦產勘查及開發之外,要進壹步加強對太平洋底相關地段礦產資源的勘查工作,做好開發利用這些礦產的前期準備及試采工作。

四、加強立法,促進地質工作管理規範化和法制化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求轉換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驅動機制是計劃驅動,決策方式是上級或單位領導決策,成果評審驗收是達標評價,責任對象是對上級負責。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驅動機制是需求驅動,決策方式是民主和科學決策,成果評審驗收是效益評價或價值評價,責任對象是對公眾負責即對納稅人負責。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體制下,地質礦產工作的管理明顯不同。當然,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情況下,地質工作管理的轉變需要壹個過程。

執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先決條件之壹是法制要健全。由於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法制觀念普遍淡薄,地質礦產工作管理缺乏法律方面的制約。因此,在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時,必須抓緊地質工作管理方面的立法。俄羅斯地質部門壹開始就做了這壹重要工作,為以後地質工作管理適應國家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應當指出的是,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地質工作管理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國家的礦業法。至於說到更具體領域的立法,各國情況並不壹致。總體上講,各個領域的具體法規的制定,俄羅斯做得比較全面和系統。這種差別可能有歷史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西歐各國的地質學家在歐洲地區開展地質工作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古生物鑒定、地層劃分以及區域地質測量等方面逐漸形成了壹些***同的理念和***同遵循的準則,隨著歐洲壹些國家向外侵略擴張,將這些理念和準則帶到了北美、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亞洲。其結果是,在都是執行市場經濟體制的條件下,這些理念和準則成了許多國家地質工作中***同遵守的不成文的規定。這種“約定俗成”的傳統做法,使得許多國家無須再對這些領域的工作進行立法。

我國和俄羅斯的情形與上述國家不同。中國實施計劃經濟體制有40年左右,前蘇聯執行這種體制的時間達70多年之久。在這段時期裏,從事地質工作的幾代人(包括管理者在內)對上面提到的那些“約定俗成”規則以及對相關工作的法律問題都沒有形成深刻印象(值得壹提的是,“約定俗成”的做法雖然在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的發展上起到過積極作用,但它在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沒有做出應有的及時反應,這種缺乏“時代感”的不變性使它在某些方面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另外壹個問題是,它所具有的“靈活性”或“自由度”的可變空間過大)。

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需要壹定的時間。領導者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習慣了“領導拍板”的運作方式。要使領導決策轉變為民主、科學決策,需要壹個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在這壹過程中必然會出現領導決策和民主、科學決策的矛盾和鬥爭。我國正處於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關鍵時期,加強國家對地質工作管理的全面和系統立法就顯得特別必要。只有這樣,我國地質工作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向前不斷發展。

作者簡介

羅永國,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員。

  • 上一篇:修辭在新聞報道中的運用(二)
  • 下一篇:為什麽農村辦喜事或喪事要嗩吶手跟廚師打招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