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司馬遷的家世背景

司馬遷的家世背景

   司馬遷出身於中下層官吏家庭。高祖司馬昌,當秦始皇時,作主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壹個“市長”。祖司馬喜,沒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漢文帝時可能是所謂“中人之家”,以農業、畜牧致富,因而能夠出粟買爵。司馬遷說自己“耕牧河山之陽”,不壹定就是親自參加耕牧。

  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稱太史公。這是史官,漢武帝新恢復的壹種古官。官位不高,職權不大,主官天時星歷、祭祀禮儀、搜羅並保管典籍文獻。這是史官的傳統。

  史官掌握文化知識,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壹種官。從殷周到春秋戰國,史官的職權、地位逐漸降低,但他們的政治地位從來沒有改變。他們的職掌,歷代相傳,最重要的是為王家記言記事。在殷周時代,他們記錄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戰國時代,他們記錄的範圍擴大到各國統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時,太史令並沒有這項職掌,司馬談自覺地按照古代史官傳統,準備要為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記言記事。他在大約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 年)的太史令職守上,在“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的便利條件下,不僅有論述歷史的誌願和計劃,而且很可能已開始了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馬談到長安做官以後,司馬遷自然地隨著父親到長安,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司馬遷自說“年十歲則誦古文”,當是到了長安以後的事情。所謂“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寫的典籍。漢初傳習的古書,許多是用漢代通俗應用的隸書即所謂“今文”寫的,也有先秦保存下來的,用古文寫的。司馬遷十歲時所誦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寫的書,不是專指某壹種書。由此可見,司馬遷很早就有古文的修養。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約前87)(補註: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的是唐代張守節《正義》註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主此說。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晉代張華《博物誌》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也就是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說。壹般采用前說)補註:持“建元六年說”者,千方百計證明《博物誌》是對的,而認為張守節《正義》的記載是錯誤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其壹,《博物誌》該條所錄的是漢代記籍簿,它記載著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祿等等。如此詳細而真切,是錄自漢代文書,其真實無疑。這是壹種原始材料,它的價值遠遠超過壹般史書中的材料。其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壹句話:“今仆不幸早失二親。”如按《正義》所言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時,司馬遷應是36歲。按常理,36歲死去父母說不上“早失二親”。如按《博物誌》所言,司馬遷生於武帝建元六年,即26歲父死,說早失父母尚說得過去。其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於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於景帝中元五年,這壹年應是55歲,他做郎中是在20歲左右邀遊各地回來後的事,那麽,他應該說待罪輦轂下30余年了。顯然,司馬遷不會連自己做過的事都記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說。

  持“景帝中元五年說”者除依據張守節的《正義》外,還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或論據。其壹,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後人引用《博物誌》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正義》註稱太初五年,司馬遷“處四十二”是正確的。其二,根據〈史記·遊俠列傳〉所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將各地毫強和資財三百萬緡以上的富戶遷往茂陵,郭解財產不多,也被強行遷徒,司馬遷也見到郭解,他說:“吾觀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若司馬遷生於建元六年,當時年僅九歲,決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按司馬遷生於景帝中元五年,年齡為十九歲,似更合適。其三,根據《漢書·儒林傳》,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然據《史記·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鑒》,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元朔二年司馬遷年方九歲,壹個九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學向壹個經學大師求教和商量問題的;如果生於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較合理。

  • 上一篇:古典中式家具的材質有哪些古典中式家具的樣式
  • 下一篇:dota中怎麽才能做好抓人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