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果節——中秋節是壹個水果的秋天,有些老北京人直接稱之為“水果節”。
《京都風俗》載:“中秋前三五日,通衢市集上蓋著蘆葦棚,上面放著高筒箱筐。
新鮮的水果、瓜果和蔬菜,如桃子、榴蓮、梨、棗、葡萄、蘋果等。,晚上燈下看,香紅綠綠,賣水果的大聲賣糖果,壹路。“尤其是前門外和德勝門內的水果市場,節前的夜市,通宵達旦。水果商的喊聲此起彼伏:“今天幾號?十三,四兒!我的水果聞起來很香妳不買!嘿,兩百四十!"
這些水果除了供人品嘗外,主要用於饋贈和供品。所以水果和包裝都很有講究。有些果農會在蘋果還沒熟的時候,在水果上貼上用紙剪下的“福”、“壽”、“佛”等圖案,讓水果免受陽光照射。果實成熟後,將剪紙揭去,紅蘋果上留下黃綠色的圖案,精致誘人。但是價格很高。用來餵親戚朋友的東西都裝在特制的籃子裏,還墊上青蒿,增加水果的香味。水果籃外加紅綠票,更添節日氣氛。
2.月餅節前,各大糕點店要同時銷售中秋月餅,主要是“自然邀紅”和“自然邀”。“紫來紅”烤成深色,以青花糖、冰糖、堅果為餡料。在外皮上畫壹個黑紅色的圓圈,用針在圓圈上紮幾個小孔。“紫來”是用精制白面粉烤制的什錦餡月餅,包括棗泥、沙、豌豆、山植物和糖,皮是純白的。有壹個紅色的小印號,表示餡料的種類。其他月餅,如:起絨月餅、翻毛月餅、廣東月餅等,都有銷售。送禮物的都是pu包的。此外,還有特別大的月餅,直徑約壹城尺。大部分是關於金的,上面刻著鬼殿月亮和玉兔玩藥的圖案,是專門為月亮設計的。《燕京年》說:“把中秋月餅送給梅齋的人,京都第壹,別處糧食不夠。”清末李景山在其詩集《補杜門雜詠》中反映了當時的情況。“紅白頭發化為細,中秋京城各處送禮。據說整套金低價,餡小於皮。”
3、兔子攤——最能點綴節日場景的是兔子攤。明代《北京年譜》載:“市富黃土,名男妓,穿花袍,高二三尺。”男妓壹般是人形兔臉,長耳朵(叫“角”),帶頭盔,素面旗。像將軍壹樣騎虎難下。大背頭要插壹把藏寶傘。還有的是“提著東西的短衫,像小販;還有人喝酒跳舞,像顏樂師。”只是壹只小白兔在搗藥。這是兒童節日娛樂用的粘土玩具。正如清代姚遠在他的《杜門雜詠》中所說,“小兒爭拜為先,可憂買男妓。”8月15日左右,孩子模仿大人給兔子玩:“擺佛”。這是老北京特有的風俗。
4.8月10日後,南植店門前放上“月宮碼”,也叫“兔碼”。它是壹種用木刻水彩印刷的“魔紙”。大致:黃色,廣寒宮前立著壹尊太陰星銀面像和壹只金色玉兔。紅色,印有關於聖帝、財神和站在廣寒宮前的金玉兔的圖畫,多為商人所獻。另外還有白色的,上面有不同的神,但是月宮玉兔紋是少不了的。由於寬度較大,為了支撐整個代碼,我們用稻草綁好框架,把這張“魔法紙”貼在上面,形成壹個豎匾,在上面豎起三面彩紙旗
15日晚,家人團聚,月亮升起後,會在庭院裏舉行拜月儀式,形式相似。有的望天(望月),祭祀;有的會把刻有月亮圖案的大月餅放在木架上的桂殿作為神像;用上面的月宮碼當神是有用的。但都是用小矮桌(小飯桌)配中秋月餅(只有“自然邀紅”而不是“自然邀白”,還有紅糖餡的餅臨時蒸的(所謂團圓餅),除了各種梨(因為梨與“李”諧音),其他水果都可以供。花瓣刻得像楚花的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寓意團圓。另外插紅雞冠花和帶枝毛豆。蠟燭和錢都有。俗話說“男不為月,女不為竈。”其實參加祭祖的人沒有絕對的限制,全家都可以祭拜,只是先女後男。尤其是孩子們,把拜月當作玩伴。
如果用的是月宮碼,翻供後就在院子裏焚化。如果稻草燒不完全,持“老母親論兒”的人多半會壓在炕席下,把尿炕的孩子留下。
撤回告白後,“家裏擺滿了鹽、瓜、果、酒、菜,聚在院子裏喝酒,叫‘團圓酒’。”同時,全家人吃大月餅和團圓餅。但各家習慣不同,有的把大月餅當團圓餅放在幹燥陰涼的地方,讓全家人在除夕夜共享。只有仆人不包括在內。
福建浦城,為了長壽,女人們在中秋節要過南浦橋。在建寧,中秋之夜掛燈籠是向月宮要孩子的吉兆。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間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訴晚輩。這種習俗源於傳說月餅含有反元殺的信息。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去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給女人和小孩吃,有句俗話叫“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八月,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和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暴統治漢人。瑪法保衛潮洲對抗元朝。城破之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州的中秋節——廣州有壹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叫做“樹上中秋”。每到中秋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竹條紮燈籠。燈籠有各種開頭,有水果燈籠,也有鳥獸魚蟲,還可以做成字燈籠。晚上,燈裏點上蠟燭,下面連上許多小燈,用繩子綁在竹竿上。然後在房子的高處插竹竿,比如平臺、屋頂或者大樹。夜晚,城市裏的燈光如繁星,與天上的明月爭輝,共慶中秋,也叫“豎中秋”。
中秋期間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壹起賞月,叫“慶團圓”,團坐喝酒叫“滿月”,趕集旅遊叫“走月”。
南京——明初,南京有月亮塔和月亮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月亮塔,都是供人賞月的,玩月亮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戲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旁邊。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江蘇省——巫溪縣會在中秋之夜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裏的風景。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在江西省吉安縣的中秋節晚上,每個村莊都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紅了以後,把醋放進去。這個時候,整個村子都會飄著壹股香味。忻城縣中秋節期間,從8月11日晚上壹直到8月17日都要掛草燈。
在安徽省婺源縣的中秋節,孩子們用磚塊建造了壹座空心寶塔。塔上掛著窗簾、匾額等裝飾品,塔前擺著壹張桌子,陳列著各種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裏裏外外都點著燈和蠟燭。雞西中秋節的孩子們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浸濕後撿起來砸石頭,發出巨響,有遊龍的習俗。火龍是用草做成的龍,裏面插著香。當妳參觀龍的時候,有鑼鼓隊,他們在被送到河邊之前在村莊裏巡回演出。
四川省——中秋節期間,除了吃月餅,我們還要打鴨、殺鴨、吃芝麻餅和蜂蜜餅。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以示慶祝。還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動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祭土地神,表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觀音會”。
山東慶雲縣農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稱為“少年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還要祭奠祖先。冠縣、萊陽、廣饒、郵城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房客。即墨中秋節吃壹種節日食品,叫做“麥箭”。
山西省——六安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稱月餅為團圓餅,中秋之夜守夜是習俗。
河北萬全縣把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月光紙上有太陰邢俊和關帝夜讀春秋的圖畫。河間縣人認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節下雨,當地人認為蔬菜壹定很難吃。
陜西省——西鄉縣中秋之夜,男人在懸崖上劃船,女人安排好酒席。無論貧富,都要吃西瓜。中秋節有鼓手沿門吹鼓要錢。在洛川縣,家長帶領學生給老公帶禮物,午餐比學校聚餐還多。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占蔔”是中秋節晚上壹項有趣的活動。在咒語和儀式之後,降下來的神可以顯現,包括桌子神、月亮女神、八仙和籃子神(是壹個女神)。
臺灣省——“聽香”是古代流傳於臺灣省的中秋習俗。女性在家中供奉的神靈前焚香祈禱,表明自己的想法(如感情、財富等。).在請示了他們出門後應該走的方向後,燒香出門。他們在路上聽到的所有對話和歌曲,都可以用來預測他們問了什麽,然後拿著杯子問上帝答案是否如此。未婚少女也有在中秋之夜偷別人花園裏的蔬菜或洋蔥的習俗。如果他們成功了,就意味著她會得到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