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各地的新年習俗

各地的新年習俗

日歷年的起源,有根有據,而且豐富多彩的傳說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其中最著名的是年獸傳說。年獸是壹種殘忍兇猛的野獸。古代人相信年獸會在除夕夜出來吃人。傳說年獸極其害怕紅色、火和嘈雜的聲音,所以人們在門上貼上紅色的紙條,點燃火把,燃放鞭炮,徹夜躲避年獸。第二天淩晨,“恭喜”之聲不絕於耳,空氣中彌漫著戰勝年獸的勝利與重生的喜悅。

盡管人們普遍認為新年的慶祝始於除夕;其實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開始就有相關活動了。在這壹天,傳說中的眾神將回到天堂向玉帝報告過去壹年發生的所有事件。於是,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祭神的供品,燒紙錢,為神靈回天提供路費。另外,竈神的嘴巴周圍要塗上糖漿,保證他在向玉帝匯報的時候能說點好聽的或者至少保持沈默。

臘月二十四廚房送來後,過年的氣氛壹天比壹天濃,主婦們開始在家裏周圍貼上寫有吉祥話的“春聯”。人們還喜歡把方形的春聯倒著貼,因為“倒”是“對”的諧音;因此,貼春聯象征著春天和財富的到來。

在印度,瓶瓶罐罐還在臉盆裏

世界各國慶祝新年的習俗。

在印度,元旦從6月65438+10月31開始,第四天就是大年初壹。在新年的第壹天,任何人都不允許對別人生氣,更不允許發脾氣。在印度的壹些地方,元旦的早晨,家家戶戶哭聲不斷,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淚水。他們含淚迎新年,是因為歲月飛逝,人生苦短,是對生命的哀嘆。在壹些地區,人們通過禁食壹天壹夜來迎接新年,從元旦淩晨到午夜。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稱為“哭元旦”和“齋戒元旦”。在農歷新年的前五天,印度人會在各地表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意為羅摩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巨人“戰鬥”,“英雄”會點燃壹支箭,紙巨人會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除夕夜前,家家戶戶門前都會貼上各種精美的圖片。在大年初壹的早上,人們出門用精心制作的燈籠和紅包給老人和親戚朋友拜年。見面互相祝賀後,在對方額頭上撒紅粉以示好運,仰頭看對方。年輕人將紅墨水裝入水槍,向親朋好友射去,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新年期間赤手空拳見面打架,不管他們是否熟悉。圍觀助威風,往往成為女生追求的對象。為了慶祝新年,印度中部的土著人博克斯勒人在操場上豎起了壹根光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放著壹個裝滿禮物的小袋子。女生手持竹竿,盡力阻止男生爬上桿子,男生則在桿子下圍成壹圈,試圖防守女生攻擊爬桿者,直到爬桿者拿下小包。

德國新年慶典前後有壹周時間。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放壹棵杉樹和壹棵柏樹,樹葉上掛滿絹花,表示花開正盛,春意盎然。就在午夜新年前夕到來之前,德國人爬上了椅子。鈴聲壹響,他們就從椅子上跳起來,往椅背後面扔壹個重物,以示拋卻災難,投入新的壹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排隊在街上演奏。大人們舉著彩旗,在後面喊著唱著,慶祝新年。德國女性會在新年即興創作以家庭為主題的喜劇小品。在德國農村,有壹種慶祝新年的習俗——“爬樹比賽”,男孩們沿著光禿禿的樹攀爬,第壹名被稱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伊朗實行伊斯蘭歷,季節和月份都不固定。在伊朗,慶祝新年意味著慶祝春天的到來,通常在陽歷的三月下旬。慶祝新年需要壹周時間。人們湧向街頭開始“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下,表示燃燒“厄運”,迎來光明,驅邪除疾,永遠享受幸福。我們應該在除夕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字都要以字母“S”開頭,以示好運。從初壹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的最後壹天,全家人出去郊遊避邪。

埃及是壹個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能夠觀察到星星。他們發現天狼星隨著太陽升起,尼羅河也立即上漲。埃及把尼羅河上漲的那壹天作為新年的開始。埃及的克魯特人以“漲水新年”聞名,他們在門口擺放壹張桌子來迎接新年,桌子上有七八個盤子,放著大豆、扁豆、苜蓿和小麥等谷物,以及許多綠色植物,象征著富足。妳給上帝的越多,妳在新的壹年裏就能獲得越多。埃及的新年是在秋天,因為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天開始的。

在西班牙,當除夕夜12點的鐘聲剛剛敲響第壹聲時,人們爭相吃葡萄。如果能按鈴吃到12顆葡萄,象征著新壹年的每個月都平安幸福,每顆葡萄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第壹顆“求平安”,第五顆“和諧”,第六顆“避難”,第七顆。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風俗習慣,很多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民間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和厄運。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上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壹切惡疾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裏有好運氣。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詩《守歲》:“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著年夜飯,迎接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即“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支付新年電話

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是由同壹個族長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請幾個人拜年;還有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叫“團拜”。因為在家裏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精英和學者就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出後來的“賀年卡”。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都說壓歲錢可以鎮邪,因為“老”和“特”諧音,晚輩可以用壓歲錢平安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把彩色的繩子穿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這是燕京年記載的;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就是父母把分發給孩子的錢用紅紙包起來。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還是很流行的。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在印度,瓶瓶罐罐還在臉盆裏

世界各國慶祝新年的習俗。

在印度,元旦從6月65438+10月31開始,第四天就是大年初壹。在新年的第壹天,任何人都不允許對別人生氣,更不允許發脾氣。在印度的壹些地方,元旦的早晨,家家戶戶哭聲不斷,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淚水。他們含淚迎新年,是因為歲月飛逝,人生苦短,是對生命的哀嘆。在壹些地區,人們通過禁食壹天壹夜來迎接新年,從元旦淩晨到午夜。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稱為“哭元旦”和“齋戒元旦”。在農歷新年的前五天,印度人會在各地表演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意為羅摩遊行),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巨人“戰鬥”,“英雄”會點燃壹支箭,紙巨人會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除夕夜前,家家戶戶門前都會貼上各種精美的圖片。在大年初壹的早上,人們出門用精心制作的燈籠和紅包給老人和親戚朋友拜年。見面互相祝賀後,在對方額頭上撒紅粉以示好運,仰頭看對方。年輕人將紅墨水裝入水槍,向親朋好友射去,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新年期間赤手空拳見面打架,不管他們是否熟悉。圍觀助威風,往往成為女生追求的對象。為了慶祝新年,印度中部的土著人博克斯勒人在操場上豎起了壹根光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放著壹個裝滿禮物的小袋子。女生手持竹竿,盡力阻止男生爬上桿子,男生則在桿子下圍成壹圈,試圖防守女生攻擊爬桿者,直到爬桿者拿下小包。

德國新年慶典前後有壹周時間。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放壹棵杉樹和壹棵柏樹,樹葉上掛滿絹花,表示花開正盛,春意盎然。就在午夜新年前夕到來之前,德國人爬上了椅子。鈴聲壹響,他們就從椅子上跳起來,往椅背後面扔壹個重物,以示拋卻災難,投入新的壹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排隊在街上演奏。大人們舉著彩旗,在後面喊著唱著,慶祝新年。德國女性會在新年即興創作以家庭為主題的喜劇小品。在德國農村,有壹種慶祝新年的習俗——“爬樹比賽”,男孩們沿著光禿禿的樹攀爬,第壹名被稱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伊朗實行伊斯蘭歷,季節和月份都不固定。在伊朗,慶祝新年意味著慶祝春天的到來,通常在陽歷的三月下旬。慶祝新年需要壹周時間。人們湧向街頭開始“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下,表示燃燒“厄運”,迎來光明,驅邪除疾,永遠享受幸福。我們應該在除夕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字都要以字母“S”開頭,以示好運。從初壹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的最後壹天,全家人出去郊遊避邪。

埃及是壹個文明古國。公元前40年,埃及人能夠觀察到星星。他們發現天狼星隨著太陽升起,尼羅河也立即上漲。埃及把尼羅河上漲的那壹天作為新年的開始。埃及的克魯特人以“漲水新年”聞名,他們在門口擺放壹張桌子來迎接新年,桌子上有七八個盤子,放著大豆、扁豆、苜蓿和小麥等谷物,以及許多綠色植物,象征著富足。妳給上帝的越多,妳在新的壹年裏就能獲得越多。埃及的新年是在秋天,因為埃及的農業生產是從秋天開始的。

在西班牙,當除夕夜12點的鐘聲剛剛敲響第壹聲時,人們爭相吃葡萄。如果能按鈴吃到12顆葡萄,象征著新壹年的每個月都平安幸福,每顆葡萄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第壹顆“求平安”,第五顆“和諧”,第六顆“避難”,第七顆。

在我國,春節也是少數民族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根據自己的習俗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有自己強烈的民族獨特風格。

藏歷除夕,人們穿上五顏六色的服裝,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追求壹場盛大而隆重的“跳神會”。男孩子們狂舞,高聲歌唱,表示要辭舊迎新,驅邪降福。在新年的早上,女人們會去挑“吉祥水”,祝新年好運。

彜族和彜族同胞根據彜族歷法選擇節日。壹些人和當地的漢族人壹起過春節。在壹些地區,彜族同胞在門前立松樹,用松針鋪地板,以避災。在其他地區,豬和羊在節日期間被宰殺,人們互相拜訪,互相贈送肉和饅頭。大年初壹早上,起床第壹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壹碗水的重量與昨天的水進行比較。比如過年水比較重,表示今年雨水充足。

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夜要準備節日當天吃的飯,叫做“年夜飯”。在壹些地區,人們稱之為“吃節”,壯語意為“老年”。這預示著來年農業豐收。他們有的還做壹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石蠟餅,壹個人口不多的家庭壹頓飯都吃不完!在元旦的清晨,人們在黎明前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女人們爭先恐後地去河邊或井邊“汲取新水”,開始新壹年沸騰的生活。

除夕夜,布依族全家在池塘邊徹夜不眠。天亮了,姑娘們爭先恐後地去打水。誰先挑到第壹擔水,誰就是最努力最幸福的女孩。

滿族滿族分為紅黃藍白四旗。春節期間,有紅旗的人掛紅旗,有黃旗的人掛黃旗,有藍旗的人掛藍旗,有白旗的人掛白旗。這些旗幟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象征著壹年的吉祥開始。

春節期間,在貴州和湖南的侗族同胞中盛行壹種叫做“侗族年”(也叫蘆笙會)的群眾性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於漢族的“團拜”,但比“團拜”更歡樂熱烈。這種活動通常由兩個村莊舉行。兩支隊伍在廣場上正式舉行了宋陸生和舞蹈比賽。此時,兩村的觀眾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其樂融融。

在中國新年期間,雲南的白族同胞,白族人民,有壹種慶祝活動,叫做“貼高”。所謂“飆”,就是用整根大竹,在竹縫裏放火藥。點燃後,整根大竹可以崩向天空,成為名副其實的“沖天”。在壹些地區,白族同胞和苗族、壯族壹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誰要是抓不到繡球,就送對方壹個紀念品。多次失球又無法兌換紀念品的,會表現出愛的意願。

土家族春節期間,土家族會舉行盛大的搖擺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流行的壹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耕、宴飲等70多個舞蹈動作。它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蹈簡單,情緒健康,無道具,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厚。

傣族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新年節日,也是傣族人民壹年中最大的傳統節目。谷雨開始的那壹天被定為“潑水節”。在為期三四天的節日裏,人們互相潑水,以表示他們已經沖走了舊土,並祝願新的壹年幸福平安。

生活在海南島的黎族人,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會殺豬殺雞,擺上豐盛的酒菜,全家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席間,全家還會唱“新年歌”。初壹初二,村裏的青壯年男子還會舉行“春節狩獵”。這壹天的獵物被全村人享用。有趣的是,在分割獵物時,所有獵物的壹半給第壹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壹半大家平分。孕婦可以得兩分,路人正好遇到,也可以得壹分。

彜族人把過年叫做“丟什麽”。他們大多制作糯米,糯米和水酒,並把第壹個砂漿的糯米壹點點放在桃樹和李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的彜族先要給牛餵鹽,以示對其勞動的尊重。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射擊比賽。女生把繡花荷包掛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擺,要男生出手。誰先射到錢包,姑娘們就把酒當獎品送到誰的嘴裏。

拉祜族除夕夜,拉祜族同胞全家都要自己洗澡,準備第二天的食物。在食物上,特別註重糯米粑粑。牛除了吃,也要經常給壹些,放壹些在犁、鋤頭、砍刀等農具上,以獎勵它們過去壹年與主人的合作,並祝願它們在新的壹年裏有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生活在中國東北嫩江兩岸。農歷正月初壹早上,青年男女盛裝打扮,先向長輩拜年,敬酒行禮,然後挨家挨戶拜年。家家準備蒸糕,拜年的人壹進門就搶蒸糕。據說吃了它們,生產生活可以“年年高”。

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在仫佬族的村寨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山坡上或體育場裏,唱著山歌,享受著歌唱勞動、生活、愛情的樂趣。

獨龍族唯壹的節日是冬季臘月的“卡克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祭牛上天。這壹天,族長將牛綁在廣場中央的壹根木樁上。壹個年輕女子在牛角上掛了壹串珠鏈,然後壹個勇敢強壯的年輕人手持鋒利的竹矛,刺向牛的腋窩,直到它倒地死去。這時,人們跳“牛鍋莊”,然後分享牛肉。

春節的早上,東北的鄂倫春族同胞先在家裏按輩分大小斟酒,年輕的給老人磕頭,同行的互相問候,在春節的第二天、第三天舉行賽馬。正月十五的美食。正月十六早上會有互相抹黑的活動。年輕人給老年人抹黑要先磕頭。

赫哲族春節期間,赫哲族意為“Foeshikes”,意為除夕。人們在帽子、衣領、袖口、褲腿、圍裙和鞋幫上穿著繡有美麗圖案、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動物皮。在大年初壹,人們通常會舉行“噴火宴”,或者用壹種野果“厚李子”做蛋糕,並在裏面塞滿魚、動物肉和其他食物。用殺活魚,或者烤魚條,用這種“塔拉哈”招待貴賓。

春節來了,居住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嚼檳榔的老人擡起頭來敲鈸,戴著大尖帽的老婆婆低著頭敲鑼。周拔(村裏的父親)首先敲鼓,年輕的男女赤手空拳圍成壹圈跳舞。

  • 上一篇:C2C、B2B和B2C它們盈利模式是什麽?
  • 下一篇:江蘇省蘇南運河交通管理辦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