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合肥民俗文化

合肥民俗文化

合肥為皖之中,古稱廬州,《(嘉慶)合肥縣誌》對合肥民俗有這樣的描述:“其民質直,而無二心;其俗勤生,而無外慕之好;其才強悍,而無孱弱可乘之氣。”

1.生活民俗

飲食 合肥城鄉居民素以大米為主食,兼食其他雜糧。舊社會常有“半年瓜菜半年糧”情況,雜糧主要有大麥、小麥、玉米、山芋、南瓜、豆類等。改革開放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面食、豆類為時尚,如面條、油條、包子、豆漿、豆粉、千張等,營養、口味成為入食新的標準。合肥素有“壹日三餐”之俗,平時壹稀二幹。解放前亦常有壹日二餐情況。現在三餐之外,兼食“點心”,如包子、餅幹、牛奶、水果等。合肥地區烹調以紅燒、炒、炸、燉、煎為主。菜肴重色重油重味,調味品以菜油為主,佐以醬油、食鹽、生姜、味精、醋、麻油等。菜肴以素菜、豆腐為主,兼有魚、肉、蛋等。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均備雞、蛋、肉、魚等葷菜。肉類有紅燒肉、炒肉絲、炒豬肝;魚類有紅燒鯽魚、紅燒黃鱔,禽類有白斬雞、紅燒雞塊、紅燒鵝(鴨)塊;蛋類有炒蛋、鹹蛋、蒸蛋,蔬菜有炒青菜、炒菠菜、炒茄子、韭菜炒千張、青椒炒南瓜、炒扁豆、炒青椒等。特色菜有雪菜炒肉絲、鹵菜(鹵鵝爪、膀、頭)。民間素有吃早點之習俗,如三河米餃、豐樂醬幹等。另有饅頭、油炸鍋粑、春卷、麻花等。早年,民間有以茶、酒作飲料的習俗。近年以汽水、雪碧、可樂為主要飲料。酒,是生活中重要飲料,逢年過節,必不可少。舊時民間以散裝酒為主,如“老燒酒”,如今皆飲瓶裝酒,且品牌繁多、檔次多樣。古井、口子、沙河、文王貢、高爐家、老明光、金鐘子、宣酒等品牌在市場上“妳方唱罷我登場”。

服飾 解放前,男穿長衫、對襟,女穿旗袍為主;解放後,男穿中山裝、列寧裝,女穿中裝、青年裝。新舊雜穿,夏穿短衫、短褲。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綠軍裝盛行,接著流行拉鏈衫、茄克衫。改革開放後壹段時間,男女青年以穿喇叭褲、直筒褲為時尚,西服開始在城鄉流行,休閑服、羽絨服、毛線衣也逐漸盛行,服裝式樣己沖破“男不露臍、女不露皮”的標準。色調與質料,舊時男多以藏青、鐵灰、草綠、黑、白色居多,女以花色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後,服裝花色繁多,五顏六色。布料以化纖品、開司米、毛織品為時尚。

建房 合肥地區建房多坐北朝南,舊社會多為土墻草頂結構,解放後隨著生活條件改善,有土墻瓦頂、磚瓦相間結構等。多在屋前留有壹塊空地作打谷場,房後建豬圈、牛棚、廁所等。舊時居民對建宅很講究,從宅基選擇、破土動工到上梁完工有壹套程序。建宅前先需請陰陽風水先生看風水定宅基,富有人家更看重擇基,尋龍脈,觀水點穴。宅主大多選擇背山面水之地。背靠山丘,象征主人有勢可倚,面對池塘河溪,象征主人家有源源不斷的財源。上梁時很是熱鬧,但必須趕在日出前,象征生活如日東升,越來越光亮。這天,親戚朋友們也攜煙、酒、糕點、紅布幛等禮品前來喝酒祝賀。新宅還要張貼吉慶的楹聯、賀對。20世紀80年代後,水泥磚瓦屋漸代替草屋土墻,講究整體、統壹、裝璜。近年農村住宅建多層和小高層樓房漸成風尚,城市更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

喬遷 房主搬遷,親友鄰居要來恭賀。鄰居親友在送禮品時,寫有“恭賀喬遷之喜”等吉祥賀詞,還要幫忙搬運家具。壹般情況下,房主要在頭天晚上整理好家具,第二天早晨或上午搬遷,以求吉利,象征在新家生活如日東升。老鄰居鳴鞭炮相送,新鄰居鳴鞭炮迎接。要辦酒席,請老鄰居喝“搬家酒”,請新鄰居喝“入戶酒”(俗稱“和鄰酒”)。

生活器具 舊時農家多用土竈,有的配以風箱。竈臺平列壹至三口鍋,在兩鍋間的竈旁置壹圓形鐵罐,利用余熱熱水。竈臺有壹神龕,供奉竈神。現代用上了燃氣竈、煤氣竈、電爐。鍋的種類除鐵鍋、鋁鍋外,還有高壓鍋、炒鍋、電熱鍋等。舊時的土坑、木板床已淘汰,城鄉多用接梗床,可自行卸裝,簡捷方便。堂前多擺八仙桌、圓桌等,配長凳。桌前有香案,上方掛中堂畫等。民間多用床頭櫃、大衣櫃,現多用壁櫃、電視櫃。盆有劃盆、澡盆、腳盆、臉盆等,以木制為主。現為塑料、不銹鋼制作。家用電器發展很快,由簡單向多功能方向發展,有收錄機、電視機、電風扇、空調機、電冰箱等。照明工具,過去城鄉均用煤油燈、蠟燭;現城鄉普遍用白熾燈、日光燈、吸頂燈等。街道各色霓虹燈閃爍,成為迷人景色。

2.禮儀民俗

生育 孕婦在產前,吃壹碗紅糖雞蛋,謂催生蛋。吃過之後,要來回走動,俗稱趕著生,意即生產快、順意。嬰兒出生3天後,通常有接生婆或奶奶、外婆用艾水或金銀花藤煮水給嬰兒洗浴,俗稱“洗三”。艾水或金銀花藤水有殺菌消毒之功效。洗三這天,通常要給接生婆吃喜蛋。而今多在醫院出生,由院方安排淋浴、護理。舊俗在嬰兒出生3天後,由女婿向嶽父母報喜訊,生男帶公雞或公鵝作禮品,生女則用母雞作禮品。現隨著通訊、交通的發展,此俗己淘汰,在生育前,壹般其女婿就會和嶽母陪同在醫院護理,非異地不再報喜訊。外婆家準備好嬰兒衣物用具,在嬰兒落地第九天送去,祝賀外孫誕生。嬰兒從落地到周歲的四季衣物用具,小到尿布,大到籮窩均由外婆家提供。當天須備酒席招待親友。現此俗漸被淘汰,但九天吃喜酒卻日漸隆重,多在酒店舉辦宴席,以酬謝親友。小兒滿周歲時,給孩子賀周歲,俗稱抓周或做周。這天,外婆家帶著禮物(多為小孩衣物、小坐車等)來給外孫穿用。抓周時,地上放壹大團簸,小孩坐中央,周圍放著各種生活用具和糕點,以首次抓取的東西預測小兒的前程。此俗漸淡,但壹周歲時,親朋來賀的習俗依舊。禮物多為現金,數額不等。

婚嫁 說媒,又稱“傳年庚”“起媒”。男方先托媒人到女家做媒,女家同意後,則由男家請人寫求婚庚貼,而男方的生辰八字,貼面上有“恭求”字樣,連同禮品由媒人傳送到女家,女家若同意,則按上述內容寫上女方生辰八字,帖面上寫“敬允”兩個字,傳回男家。自20世紀50年代後,此俗漸淡,除少數偏遠閉塞的鄉村外,男女多自由戀愛,無需媒人說合,即使有媒人說合,也是形式。互換年庚後,女方要帶著兄嫂或親屬的小孩(俗稱帶子)到男方家“看門樓”,即看看家庭收入和住房情況。女方若有意留下吃飯,則表示同意,男家這時要給見面錢,錢數要帶“半”,指“伴”。如不同意則不留下。男女自由戀愛,男方帶女子首次回家,男方的父母依然會給女子“見面禮”,以雙數為多,或整數。

定婚,俗稱“下日子”“起紅”“下期單”,即男女雙方約定成婚之日。現部分鄉村仍有此俗,但城區已無此習俗。

迎娶。舊時,此日男家請來族親和友人設早餐宴請媒人,安排迎娶諸事,撤席後媒人帶著男方的迎娶人員到女家迎親,風雨無阻。至女家時,女家須緊閉大門,以示女兒不是隨便嫁出去的,媒人先得遞上開門錢,俗稱“梳頭錢”“開面錢”等。上轎前,由女方家兄弟背其出門,出門前要“哭嫁”,前壹天要洗澡。至男家,男家也緊閉大門,俗稱“抑性子”。下轎後,鳴炮進家拜堂,後參加宴席,敬酒致禮,宴後鬧房,此時有“新婚三天無大小”之俗,即鬧房時有出格,也不能生氣翻臉、爭吵。此俗漸淡,鬧新房多是同事。如今城鄉多在酒店承辦婚宴。是日,新郎西裝打扮,戴紅花,女方披婚紗在酒店大廳迎接嘉賓。開宴後,在主婚人的陪同下,到各桌敬酒,接受親友的祝福。也有其他形式,如旅遊結婚、集體婚禮,還有在教堂舉辦結婚的儀式。近年來,在婚慶公司的炒作下,也有沿用舊式婚禮習俗,戴紅花,用轎子迎親。但多用轎車,車數以雙為吉,配專業攝影。

回門,俗稱“看三”,即婚後3天由娘家兄弟接新娘回家看望父母。這天娘家要置辦酒席招待姑爺,還要找長輩至親作陪,叫陪生親。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自由戀愛,在酒店舉辦婚禮後第壹天即回娘家省親。

壽誕 合肥習俗在人滿60歲時做壽。生日那天,要慶祝壹番。壽禮壹般有壽面、生辰蛋糕、魚肉、老雞、煙酒、禮金等。壽星要備酒席熱情招待。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做壽習俗不但延續至今,而且越來越隆重。長壽者且有身份,多選擇在賓館酒店賀壽。近年,有些人家還給孩子滿10歲做賀歲生日。

喪葬 病人在臨終前,子女接訊後必須趕回,聽取臨終囑咐或宣布早已擬就的遺囑,送別死者(民間多半將彌留之際父或母靠在長子的懷裏讓其瞑目),俗稱“送終”。世人均以未送到老人終者為遺憾。故送終習俗在合肥地區至今尚存。子女須托親鄰向諸親六眷報送喪事,俗稱“報喪”。如今,死者單位常以張貼訃告或登報來發布喪事消息。父母過世,兒子須披麻戴孝,身穿白長衫,腰系稻草繩,頭戴三靈冠。夫亡,妻子全身素白,布上紮麻,頭紮白頭巾,腳穿白鞋;妻亡,夫不戴孝。親戚斜掛或腰束白布帶,頭戴白布帽;長輩不戴,孫輩分別以白布紅頂帽、紅帽、綠帽處別孫子、重孫、玄孫。喪家發孝布,以孝布長短處別輩份。孝鞋用白布或麻布蒙腳面。親朋吊唁壹般以草紙、孝帳、孝對(即毛毯、被面、太空被)、花圈(多指鮮花)、現金等。兒女親家多備豬頭肉、魚、鵝及煙酒設“三擡”,由樂隊隨從至喪家。凡來吊唁者,長子均於孝堂裏向外作揖致禮。城鎮吊唁,壹般先設靈堂,將遺體延喪1至3天,靈堂前供奉遺像,兩側懸掛挽聯,遺像前焚香並置放供品,喪家兒女穿孝服或佩戴黑袖紗於靈前拱手還禮,並奏哀樂。吊唁者佩戴黑紗,先送上孝帳、孝對及鮮花紮成的花圈、現金等,在哀樂聲中向遺體默哀致敬以示悼念。出殯時,諸親穿著孝衣,長子披麻戴孝,手捧逝者遺像在前,他人依次魚貫而行,吊唁者所送物品,由專人用長竹竿擡著隨隊而行,每到壹村口或是三岔道口,都燃放爆竹、樂隊奏樂。哭喪人壹路悲慟啼哭直到墓地。事畢,送葬人須從點燃的壹堆稻草火上越過,以驅晦氣。近年,隨著城鄉壹體化進程,大多將骨灰盒統壹送到政府指定的地方下葬。

交際 稱謂。新時期家族、親戚之間的稱謂習俗,少數有些變化,如稱父母的亦有叫“老爸、老媽”或“爹地、媽咪”。社會稱謂,通常以身份、職務相稱為主,如主任、書記、科長、局長、王專家、張學者、李教授。青年人多以“哥們”“姐們”為時尚。宴席多以老板、領導通稱,師傅、同誌稱謂漸少。還有壹種以稱領導為“頭”“某處”“某局”“處座”“局座”為時髦。

握手。親友相見或辭別,雙方以右手相握;初次見面或遇長者(領導)以對方伸手再握手為宜。如戴手套須脫下再握,以示禮貌。在公眾場合領導多以拱手、揮手以代握手,鄉村以點頭為主,少有握手之禮。

敬煙、敬酒。宴席上敬酒,晚輩或下級要主動站起用雙手持杯相敬,並以先幹為敬,同時示意對方慢喝或隨意。忌對方在說話或挾菜時敬酒,且要衡量自身的酒量,切忌漏敬或不敬現象。敬煙亦同此俗,以壹手敬煙、壹手打手勢為禮貌。

交談。談話時目光要註意註視對方,洗耳恭聽,不要東張西望,且時而發出“是”“好”之聲。

3.信仰民俗

禁忌 生肖婚配有“六沖”“六害”。在鄉村青年男女相親時,忌打雨傘,因“傘”與“散”諧音,城區隨著自由戀愛,已無此忌。婚嫁擇日選雙忌單,但十壹、五壹等重大節日也是現代婚嫁佳日。辦喜事時,穿戴以色彩鮮艷為主,忌白,但現代城區以婚紗選白是主流。忌本命年

結婚。民間新婚夫婦壹般不在外夜宿,如宿親友家,忌房事。婦女的裙、褲忌高處曬,忌女性抽煙。在人死前擡至鋪草(臨時鋪的地鋪),忌在床上咽氣。給死者穿老衣,忌毛線、皮

革,忌紐扣。嬰兒胎衣忌亂扔,需裝入瓦罐埋掉。產婦忌吃綠豆煮制的湯、稀飯。正月初壹忌掃地、向外倒水。忌七出八歸。農歷六月初六忌用水。吃飯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上,忌“龜席”坐法,小孩忌吃魚子。服飾“男不露臍,女不露皮”。忌將衣帽、枕頭、被頭等坐在屁股下面,忌男女內褲不分。正月初壹忌索債。賀禮忌單,忌送鐘為禮,忌以手摸別人頭。人死忌說死,叫“老了”“走了”“過世”。生病壹般說“不調和”“不稱朗”,懷孕稱“有喜”,忌講“懷孕”,以避諧音“壞運”。吃飯時,忌說“要不要飯”,說“添不添飯”。

人物崇拜 合肥民間以崇拜包公為榮。包公,廬州人,以執法嚴明、剛直不阿譽滿人間。合肥建有包公祠,歷代奉祀,近年祈奉包公活動日漸火熱,如舉辦包公文化研討、征文等。同時亦有崇拜關公等歷史人物。

4.歲時?節日

小年 民間臘月(農歷十二月)二十三為小年,當天晚上稱“過小年”。小年意味著壹年即將結束,從這壹天起,人們開始準備迎接新壹年的到來,民間有祭竈、掃塵、采辦年貨的習俗。民謠“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豬肉;二十七,洗壹洗;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貼對子”是合肥年俗的生動寫照。“臘月二十三,撣塵掃房子”,每逢此日,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間,清理家中各種物品。祭竈,就是送竈神升天的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新年”“年初壹”。進入臘月,合肥鄉村人家宰殺禽畜腌制臘肉,熬糖稀做炒米糖果,加工年糕、豆腐,購買香燭、冥票、鞭炮、煙酒茶、糕點、對聯(也有手寫的)、燈籠等等。俗稱“打年貨”。除夕貼春聯、年畫。新時期,青年人常貼影視劇照及明星圖像。城區多以山水國畫代替年畫。對聯多以歌頌改革開放為內容。經商的多貼“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從教的常貼“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等等。商家多數架設霓紅燈增加節日氣氛。籌辦年夜飯以家庭主婦為主,全家相助,蒸、煮、炒、炸、煎等烹飪技術全用上。菜肴的品種質量,煙酒檔次的高低,視其家境而定,但雞、魚、肉、圓子是必備的傳統菜。吃過“年夜飯”,長輩以紅紙包錢分送晚輩,名曰“壓歲錢”。近年來,娛樂、休閑方式較多,守歲之夜,也有串門打麻將、打牌的,但多數以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為主,酒店、飯館也為吃年飯的提供娛樂設備齊全的場所。大年初壹的早餐多吃長壽面。膳畢,鄰居串拜。來客,主人以沏茶、遞煙、邀吃糕點、糖果、元寶蛋等形式招待。親朋好友上門,以紅紙包錢給主人家小孩。異地的親朋好友,多以打電話、發短信、發微信等方式相互問候,城區有的以網絡電子郵件拜年。年初壹不掃地、不潑水、不動剪刀、不晾曬衣物。初壹至初三,忌諱小孩說不吉利的話,禁止打罵小孩,有些家長用草紙抹小孩的嘴巴,示意“屁股嘴”,說話不算數。合肥有民謠:“初壹不出門,初二祭祖靈,初三拜丈人,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隨便拜,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初十往家歸”。但近年因生活節奏加快,初壹就開始互相拜年,遠方親友以打電話、發短信等致問候。拜年送禮也日漸多元化,五花八門,而且檔次、品味也逐年提高。年後,因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較多,舞獅子、玩燈等傳統節目也很稀少。城區文藝團體有的利用春節,組織文藝演出、匯演、打腰鼓等活動,豐富節日生活。春節為法定假日,放假7天。春節前後,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多以不同形式開展團拜、慰問軍烈屬、送溫暖、慰問孤寡老人、慰問離退休人員等活動。

元宵節 合肥地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農村也有俗稱“過小年”。有吃小年年夜飯及放爆竹的習俗。盛行吃元宵。玩燈、耍獅子等習俗在城區現已漸盛,政府文化部門常舉辦猜燈謎、球賽、棋賽、廟會等活動。

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時間在農歷三月間,即公歷四月五日前後。舊時,清明節的主要風俗為:插柳、植樹、掃墓、踏青等。是日,男女老少,折柳枝,攜帶爆竹、紙錢、冥幣及供品上墳掃墓、祭祖,於墳上培土掛錢,以示對祖宗的緬懷。同姓族人,輪流做東,上墳後聚餐,謂之“做清明”。近年,許多僑居港、澳、臺地區及工作較遠的合肥人,不顧車馬勞頓,也於此日與族人上墳拜祭。清明掃墓,供鮮花、水果,植青松、翠柏已成為時尚。也常於此日,組織學生到大蜀山烈士陵園掃墓,敬獻花圈,緬懷先烈,接受傳統教育。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端午”“端陽”,民間有吃粽子、喝雄黃酒、劃龍船等習俗。裹粽子很講究,有紅豆粽子、火腿粽子等。城區食用多數在市場購買,許多村鎮農民成為裹粽子出售的專業戶。民間把菖蒲、艾草倒插於門窗之上。菖蒲形如利劍可避邪,艾可入藥祛病。室內陰暗處用艾煙熏可避瘟祛毒。曬幹的艾蒿可供小兒洗澡泡用。劃龍船,紀念屈原。近年,有些地方為提高知名度或招商引資,常舉辦龍舟大賽。賽期,政府忙於舉辦招商洽談會,新聞媒體忙於攝影、拍照、采訪等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俗稱“仲秋節”“八月半”。是日晚,家人團坐,分食月餅,***享菱藕之鮮。中秋又是家人團聚的重要節日。改革開放以來,在外人員常用打電話、發短信、發電子郵件等形式向家人祝福、問候。女兒、女婿有向嶽父母饋送月餅的習慣,機關、單位常購月餅分送職工。包裝盒由原來的紙包變成鐵盒包、真空包,包裝趨於豪華。民間有“摸秋”、玩火把等習俗。

冬至 農歷十壹月二十二日為冬至日,是日“進九”。農諺有“吃了冬至面,壹天長壹線”之說(即晝長夜短始於此日)。民間有行冬祭禮、遷葬、撿殖、祭祖的習俗,還有吃南瓜粑粑、吃狗肉等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俗稱“臘八節”。民間以糯米、豆等谷物和棗、桂圓、蓮子等幹果煮成粥,名“臘八粥”,全家食之吉祥如意。現有相約到寺院吃臘八粥之習。

  • 上一篇:求曹操詩文。
  • 下一篇:巢湖經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