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巢湖經濟

巢湖經濟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3億元,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6543.8+095.9億元,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億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62元,增長9.5%;農民人均純收入13860元,增長12.1%。巢湖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有低丘、丘陵、圩區平原等多種土地類型,作物適應性廣。

潮縣土改始於民國37年(1948)65438+10月。土改前全縣有108787戶,473246人,土地68.57萬畝,人均1.45畝。地主

農民主要通過租地和收地租來剝削。剝削的主要形式是實物地租、貨幣地租、勞動地租和高利貸。

1950年底,新區土地改革全面展開。* * * 149700畝地主土地被沒收,49500畝半地主式富農、商人和地主、小土地出租者被征用。受益農戶4.6萬人,人口654.38+086.2萬人,分配土地654.38+066.5438+02萬畝:其中貧困農戶465.438+06萬人,分配土地0.78畝,農業勞動力4282人,分配土地654.38+0.29畝。收回公地8380畝。65,438+0,700戶地主的房屋被沒收,受益農民28,400人。沒收牛4047頭,驢47頭,受益農民3881人。6040個犁、444個耙、583個水車和138個風車被沒收。11510000斤糧食被沒收,受益農民29000人。

土改後,楊桂芝農業生產合作社於2月在新城鄉試點,1952。年末全縣有合作社7個,有63個農戶加入合作社,占農戶總數的0.05%;278人加入社會,占總人口的0.06%;* * *有牲畜11頭,耕地419畝。從1953到18,包括12自發社團。全縣農民118人,483人,占農民和人口總數的0.1%。1955,全縣有984個初級農業合作社。全縣有17764個農戶,占總農戶的15.7%;人口7468人,占總人口的15.8%;農場牲畜2628頭,管理土地18338+0,000畝。1955年春,試點高級農業合作社成立,下塘鄉5個初級合作社合並為1個高級農業合作社。截止1956年末,全縣共有451個先進合作社,農戶108900戶,占農戶總數的87.2%。加入社會的有44.99萬人,占總人口的89.2%。1957年,全縣先進合作社430個,11.81戶,占農戶總數的99.2%。人口48.79萬,占991%;有2.39萬頭牲畜和1.093萬畝耕地。從65438年到0957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96元。

2008年,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34.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4%,其中夏糧播種面積6.6萬公頃,增長4.7%;早稻種植面積51萬公頃,比上年減少0.7%;秋糧播種面積22.9萬公頃,增長4.0%;蔬菜種植面積5.7萬公頃,與去年持平。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31.7萬噸,增長9.6%。夏糧總產量達到31.7萬噸,增長1.2%。蔬菜總產量654.38+0.357萬噸,增長3.4%。石油產量25.43萬噸,增長8.0%。棉花產量7萬噸,增長9.8%。全市生豬存欄43.8萬頭,比上年增長11.8%;全年生豬出欄751萬頭,增長7.8%。肉類總產量161萬噸,增長5.9%。其中,豬牛羊肉產量6.9萬噸,增長2.8%。禽蛋產量7.5萬噸,增長4.3%。水產品產量654.38+60.5萬噸,增長4.6%。

2013前三季度,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高於合肥市平均增幅1.0個百分點。實現增加值654.38+0.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2%,比合肥平均增幅高654.38+0.0個百分點,增速在合肥654.38+03個縣區中排名第二,僅比高新區低0.5個百分點,在四縣壹市中排名第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建國之初,小型私營工廠被改造成地方國有企業。設備簡單,年產值110000元,員工總數不到50人。

65438年至0958年,由於工農業發展不平衡,動員大量工人回鄉支援農業生產65438年至0960年。1962,部分企業倒閉,扭虧為盈,只剩下酒廠、造紙廠、農機廠三家企業。員工約210人,年產值1.68萬元,當年虧損8.73萬元,納稅27.24萬元。

從65438年到097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包括農機廠、紡織廠、釀酒廠、糖廠、水泥廠、磚廠、玻璃廠等七個工廠。除玻璃廠停產外,六廠總產值907.83萬元,當年虧損19.49萬元。65438到0978,水泥磚廠劃歸基建局領導,紙箱廠由民政局劃歸工業局領導。工業總產值750.25萬元,當年虧損443654.38元+0萬元。

1978後,輕工結合自身特點發展消費品生產。從市場需求出發,整體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因肥皂滯銷積壓而虧損的縣肥皂廠轉產塑料編織袋;產品賣不出去的鎖廠停產;任務不足的機械、中小型農具行業積極生產市場急需的食品機械、石油釀造機械、建築五金等產品。壹些企業恢復了前門開店,後門設廠的傳統,積極銷售產品,使企業迅速煥發了生機。同時,二輕公司自1981以來,實行了經濟責任制,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1985年二輕工業產值增加,基數逐步提高,47家企業產值減少323萬元(1984年8月市政府將位於區鄉的47家二輕企業劃給鄉鎮企業局領導加強小城鎮建設),仍高於1983年。從1977到1984這八年間,總產值年均增長率為5.7%。

1985期間,預算內國有工業企業8家,包括農機廠、化工廠、紡織廠、酒廠、玻璃廠、紙箱廠、水泥廠、磚廠。當年總產值為12712500元,是115.5倍。實現銷售收入13360700元,利潤527300元,上繳稅金1550300元。同年,員工人數增加到1665人,固定資產原值為11829500元,凈值為757.9萬元。

30年來,二輕工業從生產小型農具和日用品發展到生產脫粒機、電機、農用泵、食品機械、制油機械、汽車配件、內拖配件、鐵緊固件、鋼門、鋼窗、鉛絲、釘子、家具、塑料編織袋、中西服裝等10多種產品。1985年產值1365438+萬元,比1955年產值增長19倍。30年來,二輕企業累計為國家提供資金960多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24萬元。

截止2012年末,工業增加值總量為1-12,2月增加值69.42億,同比增長17.9%。其中,6月5438+2月工業增加值5.09億,同比增長8.3%,比10月下降1.1.4億。1-12月產值280.4億,同比增長17.1%。6月5438+2月工業總產值20.35億,比6月165438+10月少3.86億。1-12各月增加值增速為合肥四縣壹市第五,比合肥增速(17.5%)高0.4個百分點。增加值增速在合肥市十三個縣中排名第八,工業總產值排名第八。其中,縣市增加值增速下降1位。與目標任務相比,75億元工業增加值完成95.6%,290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96.7%,其中38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落後時間進度60.8%、4.4、3.3和39.2個百分點。1-65438+2月期間,全市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25.58億元,同比增長51.6%;重工業企業增加值43.84億元,同比增長5.3%,輕重工業分別比上月下降1和0.9個百分點。

2013至1-9月,全市工業總產值23716億元,占全年目標340億元的69.8%;工業增加值達到58.03億元,同比增長14.9%;工業投資57.3億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29.5億元。

  • 上一篇:合肥民俗文化
  • 下一篇:承德山莊門票多少錢?優惠政策及周邊住宿和遊玩路線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