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君子比德

君子比德

君子比德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博大精深,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壹的宇宙觀、生命觀與道德觀。所以中國人歷來敬天重德,講求品格和節操,“比德”的思想深深地滲透在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人們常常將壹事物比擬成壹種人的美德,如竹象征“節”,梅象征“骨”,玉象征君子的內在氣質,蓮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表達了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德的推崇,對美好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歲寒三友

在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中,人們壹直把松、竹、梅稱為“歲寒三君子”“歲寒三友”。在北風凜冽、萬物雕零的時候,它們迎風傲雪,堅韌不拔,向人們傳遞著春的消息,被視為高潔和氣節的象征。後來,也有人提出了“歲寒四友”之說,即“松、竹、梅、石”,多了壹個“石”,取其“堅如磐石”來寓意君子堅韌不拔的品格、氣節。

松,四季常青,是耐寒樹木,經冬不雕,常被看作剛正節操的象征。它質樸、莊重的個性給人以祥和持重的感覺。它生機盎然,追求陽光,有壹股文天祥《正氣歌》所雲“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的浩然之氣。而震蕩山谷的松濤聲,讓人感受到壹種堅毅和持久。古人以歲寒比喻亂世,松柏比喻君子。何晏說:“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茍容也。”指君子的品格就如同松柏壹樣,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不改初衷,始終道心堅定。

梅,迎寒而開,美麗絕俗,是堅韌不拔的人格的象征。梅花淩寒綻放,開在百花之先,歷經嚴寒,獨樹壹幟報早春的品格,被譽為“東風第壹枝”,壹直為人們所贊頌。人們欽佩它堅強高潔的品格,“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它誌向高遠,卻淡泊寧靜,香飄人間,“清氣滿乾坤”。它不隨波逐流,始終保持潔凈的身心,喚醒萬芳迎接春天的到來。梅花的這種不屈不撓的堅韌性和頑強向上的生命力,給人以立誌奮進的鼓舞,使人看到希望,看到春天的無限生機。

中國歷史上湧現出的無數仁人君子,他們都具有梅壹樣的品格。如陶淵明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汙;諸葛亮“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劉禹錫雖身居陋室卻心憂天下;陸遊憂國憂民,雖屢遭貶謫而報國之心卻始終不改,壹生愛梅、詠梅、以梅之風骨自喻,“何方可化身千億,壹樹梅花壹放翁”。

竹,不怕寒冷,也不懼炎熱,且自成美景。它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純潔、虛心、有節的高雅之士的象征。冷熱起伏,只會使它顯得更加青翠挺拔,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可以劍拔十尋,枝摩蒼天。人們把竹人格化,以竹比德,身體力行,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中國歷代文人都把竹子的清雅比為君子的文明有禮,貞潔視為自尊自愛,心空表現為寬容、虛懷若谷等,這些都是古代君子具備的基本品質。因而,在歲寒三友中,似乎“竹”更受古代君子的厚愛。

中國的文人墨客、隱者雅士之所以喜歡種竹、賞竹、詠竹、畫竹,甚者視竹為友,以竹為伴,是因為竹子的形意神韻之中,能夠寄托君子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應有的可貴品質和情操。人們以物寓人,借以陶情勵誌,勉人勵己。

從古至今,詠竹、贊竹的詩文數不勝數,足可見中華民族對堅強不屈、重節氣、正直、謙虛等這些品質美德的推崇和向往。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就把竹比為賢人君子,他認為君子看見竹,就會以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品質節操來勉勵自己立德修身。他在《養竹記》中說道:“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誌。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壹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唐朝詩人張九齡《和黃門盧侍郎詠竹》雲:“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

宋朝著名女詩人朱淑真《直竹》雲:“勁直忠臣節,孤高烈女心。四時同壹色,霜雪不能侵。”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墨君堂記》贊竹雲:“自植物而言之,四時之變亦大矣,而君獨不顧。風雪淩厲,以觀其操,崖石犖確,以致其節。得誌,遂茂而不驕;不得誌,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獨立不懼。”

元朝馬謙齋《詠竹》雲:“貞姿不受雪霜侵,直節亭亭易見心。”元朝楊載《題墨竹》雲:“風味既淡泊,顏色不嫵媚。孤生崖谷間,有此淩雲氣。”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竹畫詩》雲:“未出土時先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以畫竹聞名於世,他有詩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稱贊的還是竹。

此外,除了“歲寒三君子”的稱呼,在古詩文中常提到的“花中四君子”中也包括梅和竹,即梅、竹、蘭、菊。

蘭,壹則花朵色淡香清,二則多生於幽僻之處,故常被看作是謙謙君子的象征。菊,它不僅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而且具有傲霜鬥雪的特征;它艷於百花雕後,不與群芳爭列,故歷來被用來象征恬然自處、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無論是“歲寒三友”,還是“花中四君子”,松、竹、梅都以其不懼風雪的傲然風骨,為世人展現出高風亮節。

君子如玉

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又壹寶貴資源,融合在道德觀念與禮儀之中,成為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美玉之質比君子之德,儒家對玉賦予了道德內涵並作出了精辟的詮釋。

自古以來,都有“君子佩玉”的說法。《禮記》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詩經》也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記載。《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裏如是解:玉,本義作石之美者,即色光潤,聲舒揚,質瑩潔之美石名之曰玉。帝王之王,壹貫三為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法天地也。珠玉之玉,三畫正均,像連貫形,近俗不知中上之義,“玉”字加點於旁,以別之。故珠玉之“玉”,本作“王”,俗作“玉”。

古人愛玉,並非純粹是因為外在的美麗,而是重其內涵,因為玉器是壹種品德的象征。人們佩玉在身,以此自勉自比,作為自己的人生啟示,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規出格。

玉的品質即君子之德,也就是人內在本善的外現。君子之德有哪些呢?

仁,即厚以待人,至大至善之道德曰仁,同情愛護曰仁。“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君子只是嚴格要求自己,而不強求於人,所以無怨無恨。心裏有別人是善的開始,心中沒有別人是惡的開始,內心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的人可能就會強取豪奪、無惡不作。“仁者人也”,任何時候能想到別人,才是真正的人。“仁者無敵”,真正的善良人,沒有敵人。

義,天理正路曰義。朱熹說:“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可見遵從天理道德就是義。

玉的品質堅硬而不傷人,展示了玉的高潔:“撓而不折,銳廉而不忮”展示了玉寧可折斷也不彎曲的精神。這是玉的可貴,也是君子美德的昭示。

智,本義當“知”講。玉的紋理細致周密,就如同有智慧的君子,能夠舉壹反三,聞壹知十,考慮周全,觸類旁通。君子做事沈穩而不焦躁、周全而不偏執。能夠舉壹反三,聞壹知十,就是智慧。

信,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裏說:“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之意。”所以,誠就是信。玉有瑕於內,必見於外,有似於信。玉從不掩飾自己的缺點,上不欺天下不騙己,就是君子之信。信,還有聽從人言之意,也就是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聽從不疑,為信。

禮,禮是人類與生俱來應當遵循的行為規範、自然法則。玉墜,只要人戴上它,它就自然地垂下去,垂之如墜,非常生動地表述了禮的形象,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謙恭有禮的。正如君子,自卑尊人。卑是謙卑,不是卑賤,是放低自己,放下自己,才能真正地尊敬別人。“克己復禮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潤澤以溫,仁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也。其聲舒暢遠聞,智也。不折不撓,勇也。銳廉而不忮,潔也。這就是古人所稱玉蘊涵的五德。

古代人重視道德修養,這從古人對玉的鐘愛可見壹斑。

後來,孔子在《禮記》中全面提升擴大了玉的品德,又賦予了玉“十壹德”。在他看來,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十壹種品性和象征。

因為玉的美必須經“切、磋、琢、磨”的繁復工序才能煥發,所以《詩經·衛風》的壹首詩中寫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說,這位文雅的君子,就像經過仔細地切、磋、琢、磨的玉石壹樣,說明君子之美要經過壹定的禮的規範和度的把握才可以獲得。就像獲取美玉壹樣,需要有壹番磨礪的功夫。這樣玉器又成為君子修養、磨煉品性的象征。

玉石,在中國的認識與西方現代科學對礦物巖石的認識是不同的。西方的礦物學、巖石學是以物理化學為基礎,著重研究物質成分、形成過程等,並以此為基點對巖石與礦物進行分類、鑒定。而中國古代對巖石礦物的認識是不同的,牽扯了思想領域的問題。

中國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孔子說“君子如玉”。佩戴玉石的目的是時時警醒自己的道德修養與品格應像玉石壹樣。儒家認為君子應當是外帶恭順,內具堅韌;待人寬則己嚴;光華內斂不彰不顯。玉的品質是與君子的品質最為近似的,所以中國人對於玉石的應用、佩戴是基於道德與精神的原因。

古代人在玉石的應用上,也絕不是現代人以玉的保值增值為目的。在古代,人們是相信神的存在,神庇護著人,人們遵守神告訴的道德與行為標準,生活才有美好的天地。人們為了感謝天地給人帶來的美好生活,從而開始了祭奠。也就開始了用玉石“禮天地四方”。

而今的人們把玉石當作發財的工具、漂亮的裝飾,甚至財富的炫耀,隨之而來的作假、上色、優化等手段只是為了經濟上的獲利,完全忘了玉石的真正意義,加之媒體上的炒作,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玉石的根本用途,想來讓人痛心。

當今社會某些人的道德風尚日漸走偏,把追求物質利益、個人享樂置於高於壹切的地位,他們的人際關系也僅僅變成了 *** 裸的金錢交易和相互利用,社會現象不斷突破人類道德底線。在這些人中有多少人還能保持自己真正如玉的本色?又有多少人能堅守“歲寒三友”的節操呢?

目前人們對傳統美德的呼喚,給我們的民族和社會帶來美好的希望。在這關鍵的歷史時刻,有識之士按照傳統道德標準的理念去做,凈化自己的心靈,傳播善念和良知,喚起更多的人用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民族精神的堅實基礎,民族精神的大廈就壹定更加宏偉壯麗。玉之精神,梅之風骨,松之氣節,竹之操守,是這些有著崇高品格和節操的君子的寫照,是這些勇於捍衛真理的仁人誌士的寫照,是這些有著無比堅定信仰和信念的中華民族脊梁的寫照!

中國古代君子不僅比德於此,還有很多,比如君子比德於“蓮”,取蓮之清高淡雅、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絕不隨波逐流。

還有“劍”。劍在春秋時代已經成為文武合壹“君子”的象征。因為劍往往是筆直不彎的,取其“中”“不曲”的含義,正如同翩翩君子,其實古時候很多人身上都佩戴著劍,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做事要秉持中庸、不屈不撓。

要鑄造壹把好劍必須經過千錘百煉,往往比制作其他兵器需要更多的時間,鑄造完成後還要依據使用的目的,選擇開鋒的程度。

人也是壹樣,想要成為壹名君子,就必須經過重重地焠煉,經過無數生活挫折的考驗、磨煉,才能培養出高尚的品德,才能達到圓融於世。

無論是君子之“玉”,還是“歲寒三君子”,它們之所以能感動中國人,歷代相傳,是因為人們對正人君子高尚品格的推崇,是因為人們心中都期盼著溫暖、光明的春天,期盼著美好、真實和永恒。

  • 上一篇:各族的民風
  • 下一篇:泉州洪山瀑布泉州洪山瀑布景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