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臉這個概念通過,對賞石的形象特征——“石相”;石頭的色彩構成——“石色”;石頭的質感特征——“石質”;以及石頭的“精神溝通力”——“石場”的描述,從客觀與主觀兩個角度切入,為賞石者們建立了即有事實標準,又有主觀啟發性的賞石交流與評價框架。
石臉相,指的是壹個賞石等,最具有觀賞價值的面,具有哪些象形特征,也就是看起來像什麽?例如:圖例中的賞石的紋理形象具有壹定的人類形象特征,即這塊石頭的石臉相為人類形象。
1.1、石臉相的分類:
根據賞石外觀類型的不同,石臉相還可以細分為“立體形態相”、“畫面相”和“體內相”三種。立體形態相指的是,賞石等的整體形狀、輪廓、凸凹、鏤空等空間關系形成象形的主體。畫面相指的是,賞石等的表面(包括平米和曲面)肌理、色彩等構成象形的主體。體內相指的是透明賞石,因其內部包裹體象形,而形成的內部視覺形象。
1.2、多臉
轉動賞石角度,如果呈現完全不壹樣的形象特征、意境,該賞石就具有多張臉。
1.3、壹臉多相
有的賞石石臉上擁有象形特征,有的沒有。如果沒有象形特征,則該石頭不具備石相。同時還有些石頭的石臉從不同角度觀看具有不同的形象特征,則該石頭具備多臉石的特征。
石臉色,
“石色”是石頭的色彩構成與表現,石頭的顏色可以粗略的分為“單色”、“復色”、“變色”三類。
單色石,指石頭呈現單壹色彩。例如,天然紅色的石頭包括:紅寶石、尖晶石、石榴石、朱砂等;
復色石
復色石即多色石,指壹塊石頭上表現出不同的顏色,例如:西瓜碧璽、紫黃晶、歐泊、彩色月光石、拉長石等;
在復色石中,西瓜碧璽、彩螢石等的色彩呈現規律性的分布,可稱之為“有序色型石”或“有序色石”。而色彩分布無規律的石頭,稱為“雜色型石”或“雜色石”。
變色石
在賞石與寶石領域中,還有些石頭的顏色會隨著入射光角度或波長的變化而變幻,例如:金綠寶石(變石)、雙臉以上拉長石等,稱為“變色型石”或“變色石”。
石質—石頭的質感特征
不同種類的天然石,以及不同打磨工藝的石藝石,其表面的觸覺質感和視覺質感是有所差異的。
1、質樸的“石感”石
有些賞石質地堅實粗糙,以外形奇特著稱,例如:太湖石、黃河石、長江石等,為“石感石”;
2、潤澤的“玉感”石
有些石頭潤澤剔透,以玉最具代表性,例如:玉、瑪瑙、玉髓等,為“玉感石”;
3、閃耀的“寶石感”石
有些石頭晶瑩剔透,例如:大多數寶石,透明礦晶等,為“寶石感石”;
4、閃亮的“金屬感”石
有些石頭因金屬含量較高或混雜天然金屬顆粒,在視覺與觸覺方面都呈現壹定的金屬特質,例如:阜康隕石、金礦石和天然金等,為“金屬感石”;
5、其它各異的質感
部分貴歐泊(特別是非洲產地)、部分有機寶石(琥珀等),其光澤有膠體質感,可稱為“膠感石”。
有些石頭除視覺與觸覺感受比較粗糙外,還會有質地較為松軟的感覺,可稱為“木質感”石。
石場--石頭的精神溝通力
石場類似於人類的“氣場”,代表壹個石頭對不同的賞石者內心活動影響的強度與持久力。石本無情智,但賞石者在賞石的時候,因石頭特殊的形象特征,而引起其內心活動,進而引發聯想與***鳴,就可以說賞石者被這塊石頭的“石場”所影響。“石場”也可以說是石頭與賞石者之間最深層次互動的“精神溝通能力”。
進壹步說明,有些石頭精美艷麗,但久觀無味;有些石頭簡約深沈,但百看不厭。這就是石頭與人的精神溝通能力層面的差別,是石頭更高層次價值的差別。
“石場”除了蘊含石頭的自然魅力外,還承載了石頭的歷史人文魅力。
例:壹塊“事件石”、“遺物石”、“傳說石”承載的文化影響力,是不可見但可感知的,它是附著於石頭之上的無形價值。如:完璧歸趙的歷史即附著於“和氏璧”上,使之擁有超越自身物質價值的精神價值,人們若有幸壹觀和氏璧,不但會感慨其“價值連城”,還會感受到“華夏智慧”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