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啟東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啟東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的江蘇南通,是壹座有著數千年文化遺存的蘇中古城。歷史與現實、古老與時尚、外地文化與本土文化在這裏兼容並蓄、交匯互存,形成了極具特色的絢麗多姿的江海文化。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文歷史積澱深厚,民間文藝源遠流長。根植於這方水土的南通特色文化,枝繁葉茂,花鮮果碩,是祖國文化百花苑裏盛開的奇葩,民族文化寶庫中璀璨的瑰寶。

  山水人文

南通的山水人文獨具江海特色,以狼山為首的五座山峰連成“狼五山”,矗立於長江北岸,在浩瀚的長江水面與廣褒的蘇北平原之間異峰突出。狼山不高,因長江而挺拔;狼山不大,因平原而高峻。山上古塔禪寺,長年香火繚繞;名人勝跡,隨處可覓,濃縮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濠河為我國保留最完整的古護城河之壹。自古文人雅士留連名山大川,亦詩亦畫,南通山水同樣滋養了歷代文人雅士,北宋理學先驅胡瑗、明代風流才子冒辟疆、揚州八怪之壹的李方膺、清代戲劇家李漁等都在南通留下了不滅的文化印痕。特別是到了近代,清末狀元張謇潛心構建“中國近代第壹城”,在南通創辦了包括中國第壹館——“南通博物苑”在內的眾多中國第壹,同時又集聚了壹大批優秀文化名人,恰如表演藝術家趙丹以其傑出的電影表演藝術成就,令南通名走天下。

  民間工藝

南通民間工藝品種繁多,千姿百態;能工巧匠,代有人出;大家名師,聲譽遠播;精品力作,傳之彌遠。諸如古樸清新、寓意吉祥的藍印花布,古風猶存、哨響如箏的南通板鷂,創新於蘇繡的通繡,發乎漢唐加入時尚的紮染,以圓潤細膩見長、鬼斧神工的紅木雕刻。此外還有木版年畫、絲綢剪貼、造型風箏、葫蘆雕刻等,不勝枚舉。

  民間繪畫

南通民間繪畫,壹部分與民間工藝密不可分,或為主體,如木版年畫,或為其裝飾,如風箏畫;壹部分或為習俗所用,如竈壁畫;或為觀賞所用,如燈彩畫。如東農民畫、啟東版畫即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樂舞文化

南通的樂舞文化,其源甚遠。舞有海安之《海安花鼓》、《蒼龍舞》清麗韻致,如臯之《倒花籃》、《耥花燈》柔美輕盈,如東之《跳馬夫》、《滸零花鼓》粗獷奔放,通州之《荷花盤子舞》、《擡判》典雅活潑,市區之《跳財神》、《陸家鑼鼓》熱烈清朗。樂有海門山歌、新店山歌、飲泉山歌、啟東漁歌、打麥號子等。由於南通方言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使南通民歌十裏不同音,五裏不同調,豐富多彩、各具風韻。上世紀80年代曾晉京演出,而後留蹤歐亞,令世人得識江海樂舞之風采。

僮子戲

南通“僮子”是壹個典型的民間藝術形式。所謂“僮子”即民間職業巫師,發源於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覡與當地的方言、文化、風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漸形成了有鮮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覡的另壹個分支──南通僮子。象南通這樣地處沿海地區,經濟和文化發達的城市,南通僮子依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作為迷信職業者,應予批判和摒棄,然而作為壹個文化載體,南通僮子確實掌握了南通民間文藝的壹些技能。僮子的做“勸”(勸世文)演戲,盡管純樸得過於簡陋,粗糙得近乎原始,但它卻千真萬確是典型的民間戲劇,是南通地方戲曲劇種“通劇”的前身。並擁有數十萬計的觀眾,長演長盛,歷久不衰,是南通廣大農民所喜聞樂見的壹種民間藝術形式。近年來,南通僮子不僅被列為專門課題重點研究,而且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註重和興趣。

2.  踩文蛤

久居都市的人們,往往有壹種回歸自然的強烈願望,加入如東的“踩文蛤之旅”無疑將是您理想的選擇,如東距南通城不過54公裏,緊靠黃海,灘塗寬闊,資源豐富,風光秀麗。從如東縣城掘港出發,朝東北行駛17公裏,即可達到黃海灘塗,壹眼望去,平沙萬裏,遠處蠕動的黑點,正是那些忙於踩文蛤,拾泥螺,挖竹蟶的人們,此時,妳可換乘牛車或手扶拖拉機,前往松軟開闊的踩文蛤基地壹試身手。踩文蛤須講究方法,卷褲腳,在某壹地點持續踩踏壹段時間,使河泥進壹步松動,腳底便會感覺壹個個光滑的硬物,繼續踩動,那些色彩斑瀾的文蛤就會顯露出來。當使勁腳踏,扭動腰肢的時候,如果放壹段節奏明快的音樂,不就像是在跳“海上迪斯科”麽。

3.  哨口風箏

我國“南鷂北鳶”兩大流派的風箏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南通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在品種紛繁的南通風箏中,哨口風箏(又名哨口板鷂)最具特色。古人在紙鷂上以竹絲為弦,風吹有聲,如箏鳴響,故取名風箏。在風箏世界中,形聲兼備的南通哨口板鷂是難得的名副其實的藝術瑰寶。她凝聚了江海平原上歷代風箏愛好者的聰明才智,積累了他們壹千多年來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間借助自然風力取得的實踐知識。哨口板鷂可以融雕、紮、書、畫、繡等多種工藝於壹體,工藝精湛,不僅是極有觀賞與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而且在放飛中穩定、優美,更有各種音調的哨口和諧而有節奏的震空齊鳴,好似聲色俱佳的空中麗人,以其無窮魅力伴隨放飛者在天地之間,享受人們與大自然相輔相成的萬千妙趣。

  南通的特色文化,是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前人留給今人的精神財富。它見證著歷史,也是江海大地的精神之魂。

  南通的民俗風情,與周邊地區既有相似之處,更有不少獨特的地方。這是因為南通成陸較遲,南通的先民多為“流人”和外來的移民,在長期的較為封閉的環境中,各自的風俗習慣相互融合的結果。

現存最早記載南通風俗的史籍,是南宋的《輿地紀勝》。其“通州”部分,有“風俗形勝”壹節,記載南通“民居以魚鹽自給,不為盜賊”,“訟庭多虛,囹圄空隙,殆有古之淳風”。

明《嘉靖通州誌

》始有“冠、婚、喪、祭”和“四時土俗”等記述。明後期,由於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城市風俗明顯變化。據《萬歷通州誌》和《州乘資》兩書的“風俗”篇記載,通州壹向民風純樸,很少遊民,沒有妓院;人們衣著樸素,不賭博,少訴訟;婦女不參加宴會。但到嘉靖、萬歷年間,民風漸趨奢華,青年愛到外地購買華美衣料,婦女服裝款式多變,衣著開始打破等級界限。宴會盛行,茶館、酒店漸多;紈絝子弟縱酒、賭博、聚眾遊蕩。婚俗也發生變化,計較彩禮、嫁妝,甚至有女方父母出面提出離婚要求的。妓女、流氓漸多,廟宇也增加不少。

清朝建立後,民俗方面最大的變化是男子被強制改變發型,服飾流行旗裝。清末,上海的風俗開始輻射到南通,帶來了風俗的變化。新中國建立後,舊式服飾被淘汰,賭博、吸毒、嫖娼和幫會活動均漸消失。各種封建迷信活動被取締。傳統節日則被賦予新內容,並形成壹些新的風俗。

  南通傳統的風俗習慣涉及到經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產習俗

南通濱江臨海,是魚米之鄉,在農業社會裏,許多風俗習慣表現了對農業、漁業生產的重視。如農歷除夕,農家要用芝麻稭“封田”,正月初壹要“種田”,正月十五要“煨百蟲”,秋糧上場後,煮第壹頓新米飯,要由家庭主婦端上壹碗敬狗,為的是緬懷天狗偷谷種有功。在摘棉之後,有接玉兔的風俗,象征田裏的棉花似玉兔壹樣雪白,祈盼有個豐收的年成。漁民釘新船要選擇黃道吉日“閉龍口”,由匠人將壹枚“子孫錢”嵌入船頭向後的中縫內,並說“合子”討口彩,還要掛紅布,賞紅紙包,盼著“順風順水”大吉大利。開春以後,漁民出海,要擺酒設供,殺雞掛紅等。

  飲食習俗

在食物消費方面,南通人的主食是米、面及其制品,葷菜主要是豬、牛、羊肉及水產類。南通人喜食牛肉,十字街南有東牛肉巷和西牛肉巷,即因牛肉店集中而得名。南通水產資源豐富,老百姓中歷來傳唱著《十二月魚鮮》,隨著時令的變化,各種魚鮮輪番上市,成為餐桌上的美味隹肴。南通的文蛤,被譽為“天下第壹鮮”。南通人的飲食習慣也從壹個側面反映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融匯。

  茶文化

南通人崇尚茶文化,親友登門,以茶相待;男娶女嫁,以茶為禮;砌房造屋,茶葉奠基;供神謝土,灑茶為祭。舊時,南通城內東大街、灣子頭、小碼頭、彭家巷、起鳳橋、掌印巷、南大街等大街小巷、橋堍碼頭,都有茶館。南通人飲茶,有在茶葉中另加配搭之物的習慣。盛夏加放清涼去暑之物佩蘭、藿香、薄荷、荷葉、淡竹葉;金秋時節放金桔、橄欖、白菊花;冬季以曬幹的桔皮入茶。另外,泡茶時要看來客的身份,加配搭之物。若是來客為老年人,就加入幾朵玳玳花,壹是香氣濃郁,二是祝福老人代代富貴;若來客是新婚夫婦,杯中則各放兩顆紅棗,寓早生貴子之意。泡茶時不將茶杯沖滿,民間有“滿酒淺茶”之說,這樣既可避免燙傷主、客之手,又有利於茶葉“出色”。舊時南通還有“施茶”風俗,每當炎夏之時,居民商家門口擺上壹只綠色的茶缸,內放藿香、佩蘭、粗茶,滿滿泡上壹缸茶水,任過路行人飲用,以為善舉。

民居特色

南通的民居壹般不以正南方向定位,大多為東南向。人們認為,只有寺廟、官衙才能正南向。這是因為南通臨江近海,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東南向的房屋能取得冬暖夏涼的效果。

城區民居較典型的格局是前有大門堂,內設大門、二門,門堂中青磚鋪地,裏為小天井。小天井兩邊有提闥門。有錢人家照壁正對大門,壹般人家大門對面沒有照壁。有的人家還在住宅四周建火墻、火巷,並將圍墻加高,與鄰家隔絕。人在大門外看不見住宅內的建築,須拐三門(大門、二門、提闥門)方可進入宅內。住宅有“壹進三堂”、“壹進五堂”之分。屋梁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別。“三堂”即敞廳、穿堂、正屋;“五堂”則加上敞廳對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後面的後屋。敞廳建築最寬廣,三間大廳不住人,是招待賓客的地方。穿堂進身狹,壹排之間,多隔層,兩邊房屋有時住人,但非正式房間。正屋三間隔開,東邊為上房,西邊為下房,有的還建亭子間、套房。正屋中間懸掛神軸,是壹家最神聖的地方。婚喪喜慶之時,三堂通開,顯得十分氣派。解放後,隨著對舊城的改造,這些舊式民居已經消失不少,但還有寺街等幾條街巷保存較為完好,它們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庫門壹樣,日益顯示出自己的人文歷史價值。

  • 上一篇:BAT如何顛覆互聯網金融?
  • 下一篇:四大名著經典語錄摘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