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吳文化的發源地在哪裏?

吳文化的發源地在哪裏?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壹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壹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壹百裏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太湖中的吳縣三山島發現了壹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址,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吳先民已在本區域生息繁衍。近年來,瀕臨長江的張家港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陽澄湖畔的吳縣草鞋山遺址(堆積有 10個文化層),它能完整地說明本地區的歷史演進。第十文化層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時的先民們已過著定居生活;住在木結構的建築裏;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產,已大量種植經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豬、狗、水牛等家畜飼養;從獲得的三塊紡織品殘片可知當時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圖案藝術相當高超,操作工藝相當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吳興錢三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表明:家蠶首先是吳地吳人養育的;緩絲織絲的技術,不僅發祥於本區,而且遙遙領先於全國和世界。這遺址還出土有五千年前的農具——省河泥的幹部,這表明本區的農技水平早居全國最先進的地位。又如吳江海堰、團結村等遺址中出上有彩漆繪的陶器,時距今五、六千年間。更使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錢塘江流域有大量的發現),無壹不被列為精美絕倫的珍品。這壹“玉文化”不僅表明了吳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產水平,而且對我中華民族從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築風格、審美情趣等許多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考古與上古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本區域發生過兩次大的洪災,先民們壹支渡海北上,壹支過江入淮進中原,人數很多,還有少數殘留於臺地山麓。進入淮北中原地區的史稱“九黎”、“三苗”,經黃帝、堯、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壹支。原留在臺地崗坡上的少數支族隨後也漸次發展壯大。在周代,寧鎮、太湖兩區域的先民組合壹體——即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吳國。它在傳承良清文化的基礎上,交融進了壹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與南面的越文化,創造出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義的吳國文化,即吳文化中極重要的壹個歷史階段。限於篇幅,僅舉其兩個突出方面:壹是軍事領域,居當時中國的最前列。吳國不僅有幾萬精良的陸軍,而且有壹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吳國兵器之精銳,在當時首屈壹指。更具曠世意義的是,它孕育了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及其名著《孫子兵法》,至今還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乃“中國歷史第壹古城”, 2 5 0 0年來原貌仍存,這不僅在中國即使於全世界也難覓其偶!

由於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域內的地區性特別強,多元性明顯。由於這種自然環境差異,必然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居民的氣質、習俗、風情,意識、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的差異。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那膩、柔和、智巧與素雅。以後隨著歷史上北方壹次又壹次的大戰亂,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壹次又壹次地流徙吳地,他們的生活習氣,加深了吳地吳人的上述特性。到唐與兩宋時代,吳地城市經濟、城市火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明清期間,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都躍居全國“第壹大都會”,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裏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

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中國歷史第壹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長近四十裏,與當時首都洛陽相仿。水陸雙棋盤格局,獨壹無二。城內宮室、花園、寺廟、茶室、酒樓、河道、橋梁之多之美之麗之巧,無他城可倫比。距今2500年左右吳人言僵(子遊)求學手孔子,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漢代吳地郡學林立,誦讀之聲不絕於途。隋唐時創建科舉制度,分科學校應運而生。至宋朝,府學縣學,裏、村的社學、義塾以及寺院經辦的經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學者主持的書院也以吳地為盛。明代,蘇州地區有社學七、八百所,清代更見發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學就讀。吳人好讀書,已成為傳統風氣。正由於這種深廣的教育基礎,故明清兩代蘇州壹府的進土、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

傑出的文學家代有輩出:陸機、陸雲、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範仲淹、範成大、高啟、文征明、馮夢龍、金聖嘆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的《三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居很高位置,馮氏對《吳歌》的搜集整理與創作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吳歌乃吳人尤其下層勞動者所創作的民歌,其形式、內容與感染力遠較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優美動人。它源遠流長,戰國時的屈原就稱羨吳歌的優美動聽,而且歷史、社會影響大。明清兩代,全國主要城市都有專以演唱吳歌為專長的藝伎傳唱,如著名的王翠翹、陳圓圓、童小宛等。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袁妃也均以這壹技藝來取悅皇帝。當時普通百姓亦以會唱吳歌為時髦。笑語為我國壹支最古老的語種,迄今穩定少變。唐代語音學家陸德明常以吳音去註釋古代經傳。吳語自先秦時起,就享有“糯軟甜脆”的贊譽,精場帝也以效說吳語為榮。到明清時期,大凡上層人士,尤以婦女如妃嬪、名妓,下至戲曲演員、江湖藝人,均以操吳語為時髦。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著名的昆劇孕育於明代的吳地,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至今依然為海內外所註目。評彈將評話與彈詞合為壹體,操吳語,博采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熔說、噱、彈、唱、演於壹爐的綜合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中華民族的輕音樂“江南絲竹”,於音樂天地裏獨樹壹幟。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變化有致,在構思、布局、造型上深蘊詩情畫意,藝術與自然之美和諧地統壹。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都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壹大特征。

吳門的書畫藝術為舉世公認。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等在世時,就為國內外人士所欽佩。那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書畫為壹生中之殊榮。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不僅在歷史上曾獨步全國,至今在絲綢、刺繡、木石雕刻、燈彩、制扇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絲綢、刺繡之精美絕倫,紅木家具及雕刻技藝世無其匹。蘇州燈彩與蘇扇之華美精巧曾在歷史上享第壹之譽很長時間,茲僅舉兩小例以壹斑窺全豹。①擔相。用泥捏成各種人物面相,肢體以香樟木做成,手腳都能活動,再配上四季農飾,組成各種藝術場景擺設,它將中國雕塑大師唐代楊惠之的技藝實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裏去,其社會意義很大。仿照顧客的相貌,哪怕額上壹塊小疤都能維肖維妙地捏出來。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壹種制作場店,能以壹根發條作動力,制出像“童子拜觀音”、“攪娥奔月”等高級玩具,不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動作,就連月中的小玉免也能壹下壹下的搗藥。“工巧絕倫,舉國無雙”,確是歷史的真買寫照。

吳中的飲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鮮享譽全國。吳地不僅有自成體系的“蘇幫菜”以及壹大批高檔菜館酒樓,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講究日常肴菜而名聞遐爾。歷史上“船菜”特具水鄉地方特色,蘇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及糕點糖果,其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質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來壹直令海內外人士贊不絕口。

人文景觀“聚寶盆”的吳地民俗是吳文化的又壹代表。在歷史上它就以博厚豐繁饒有興致而稱絕全國,而且無論其衣食住行、生產勞動、愛情婚姻、人生禮儀、生老病死、節令玩耍等等無壹不多姿多采,別具壹格,而且不少方面還品位高級。比如,明清時代的八月中秋節除通常的賞月吃月餅食菱藕外,還在虎丘山上舉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戲曲演唱競賽;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壹三節至山塘街“看出會”,好比西方許多國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歡節”,其內容奇特豐富,傳統色彩鮮明濃烈,傳唱至今的古代中國民歌〈大九連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足以為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吳文化是壹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十魚文化十稻文化十蠶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性的統壹就凝煉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征。

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征,導致了吳地吳人千百年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榮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較諸其他地方文化更強的開放性、吸收性與融匯性的特點。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經濟型的文化。優秀的吳文化必將對祖國的四化和統壹大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 上一篇:原神砂糖值得培養嗎 砂糖武器聖遺物及陣容全面培養心得
  • 下一篇:國際貿易政策相關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