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吳越文化·吳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吳越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吳越文化·吳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吳越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吳越文化·吳越文化的起源、形成及特征·吳越地域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1)吳越地域文化的形成

吳越地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壹個地域板塊,是中華文化的地方化。它是古華夏文化與古吳越文化相融合的產物。

秦代是吳越地域文化形成的肇始。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將王翦南渡長江,平定楚國,吳越地區從此納入秦版圖。在吳越國故地,秦設立了會稽郡。設郡以後,秦除設置官吏直接統治之外,還推行了壹系列漢化政策。如移民,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為防止“內越”、“外越”聯合,下令將大越中心的越人遷徙到浙西、皖南等地,同時又將北方“有罪吏民”充軍到南方,充實大越之地。又針對越地經濟、文化和風俗比較落後,男女關系較為混亂的情況,始皇在前210年上會稽,祭大禹後,刻石立碑於會稽山上。《會稽刻石辭》特別重在“禁止淫泆”,宣告對寡婦改嫁、男女關系混亂、奸夫及棄夫逃嫁的女子,都必須實行嚴厲的懲罰。結果,吳越之地人口結構改變,漢人增多,中原文化在這些地區得到了更多的傳播機會。

至於浙南的溫、臺、處等地,漢化較慢。秦統壹全國後,東甌王搖懾於秦兵的威力,主動向秦臣服。秦始皇在此設閩中郡,采用羈縻政策,未派官員、軍隊,仍由搖統治甌江流域。這樣,中原文化在浙南地區的傳播就十分有限,甌越人的社會組織結構、民情風俗遂較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從而使浙南地區與浙北地區的文化差異進壹步拉大。直到漢武帝平定閩越時,還有人上疏稱得其地,不能設郡縣。

西漢初,吳越之地是吳王劉濞的封地。劉濞借助吳越之地優越的自然條件,招致天下亡命之徒,即山鑄錢,煮海為鹽,壹時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劉濞還廣延天下賓客,壹時東南人文薈萃,出了枚乘、鄒陽、嚴助、朱買臣等名人。惜這種文化景觀根底不深,“七國之亂”後,便又衰落。在西漢壹代, *** 的經營重點在西北,對南方的開拓尚不太重視。武帝時,曾將關東貧民遷入會稽郡,約十四萬五千人。還遷入了壹些大族。但總的說來,吳越之地還很落後。司馬遷到江南搞調查時,看到的景象還是“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的局面,生產力水平低,商業不發達,階級分化不明顯,“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史記·貨殖列傳》)。階級分化不明顯,自然也沒讀書人。而南方地勢低,氣候潮濕,北方人皆不願到南方做官,所以,北方學術文化的向南傳播極困難,本區自身文化的發展相當緩慢。

東漢時,北方人因避戰亂,開始自動南徙。據記載,西漢時,會稽郡才22.3萬余戶,103.2萬余口。到東漢時,增6.4萬余戶,15萬余口,會稽郡也壹析為二。這些新增人口,除自然增長外,多為移民。經濟、文化也因此走出低谷,開始發達起來。吳、會地區,學風熾盛,“郡中爭勵誌節,習經者以千數,道路但聞誦聲”(《後漢書·張霸傳》)。出了不少有名的讀書人,如王充、趙曄、顧奉、虞翻、黃昌等。這大大促進了中原儒家文化在江浙的傳播,本地的俗風陋習、思想觀念得以大大改造。

六朝時期(222—557)是吳越區域文化大發展時期。主要的原因是北人的南遷,華夏政權的南移。秦漢時期,華夏文明的中心在黃河流域,吳越處在華夏文明的邊緣區,故而進展緩慢。東漢末葉以後,中原板蕩,北方人紛紛南下,江南局面改觀。先是出現了壹個由北、南方士人***同扶持的東吳政權,繼而,整個華夏政權中心由黃河流域搬到長江流域,遞歷了東晉、宋、齊、梁、陳五朝,俗稱“六朝”。六朝政權的建立,對江南歷史發展進程來說,是壹大轉機,其影響是廣大而深遠的。首先表現為重視江南物質文明建設。此前,首都在北方,對江南的開發不重視。此期,江南成了六朝賴以生存的根據地,自然重視經濟建設。而北人的大量南移,增加了本地的勞動力,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也為本地的土地開發創造了條件。物質文明建設的進步,帶動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其次表現為中原文明的南移,推動了本地漢化進程。北方政權的南移,北人的大量徙居江南,把中原長期積累起來的壹套精神文化統統帶到了江南。六朝時期,黃河流域戰火連綿,而長江流域則相對安定。承平日久,華夏文明在此生根開花,輕武尚文風氣的形成最為典型。吳越之地,由於經濟落後,保留的原始遺風較多,人民多尚武好勇。東晉以後,社會風氣漸變。南朝政權尚文輕武,世家大族士大夫以文自居,卑視武事,多不肯屈誌從戎,也恥與武門將子聯姻。流風所及,連寒士亦恥談武業。上行下效,吳越輕武尚文風氣形成。唐初史家稱“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氣澄清,而道教隆洽”(《隋書·地理誌》)。當年被北方人視為南蠻之地的吳越,到了六朝,詩書禮樂,儼然成了正宗的華夏文明中心,這是誰也想不到的。

隋唐時期,華夏文明中心雖又轉移到了黃河流域,但江南後來居上之勢不能阻擋。安史之亂後,經濟、文化中心進壹步南移。至唐後期,揚州成了長江下遊經濟最繁榮發達的城市,僅次於國都長安。五代吳越國時,“獨不披兵”,“四方流徙,盡集千裏之內”,杭州地位上升。

吳越地域文化的第二大發展期是南宋時期。北宋末年,中原戰亂不已,金人南侵,北方漢人紛紛南移。史稱“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壹百五十八)。當時,北方人遍布吳越每壹個角落。而定都杭州,則使浙江成為漢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極大地促進了吳越地區南北文化的交流,推動了本地區文化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讀書風氣更濃了。中原僑儒“裹書而來,蔔鄰而居”,使吳越窮鄉僻壤也以讀書為榮。而地近首都,科考信息靈,中舉率高,又 *** 了吳越之地的讀書風。其次是南北民俗進壹步融合。北方人的大量南徙,帶來了北方人的壹套飲食、服飾、語言、宗教信仰、婚喪嫁娶、四時節令習俗。這些習俗影響了吳越之地固有的習俗,而吳越之人,向有較強的消化外地文化能力。這樣,久而久之,南北習俗雜交,產生了新的具有吳越區域特色的習俗。杭州話正是此期由吳語與開封官話雜交而成的方言。

到明清時期,吳越文化處於全國領先位置。

(2) 吳越地域文化的特征

吳越地區,在先秦,基本上是獨立的越族文化。秦漢以後,國消失了,疆域概念越來越模糊,成了地區概念,後世也稱江左、江東、江南。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吳越地區漢化程度越來越深。但由於言語、習俗的頑固性、連續性、兼容性,漢文化進入吳越地區時,往往會受固有的地理環境,吳越民族文化傳統影響,發生變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中華大家族文化系統下的吳越區域文化。

吳越文化是壹個十分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系統。它身上有中華文化的***性,尤有它獨特的個性。它的個性,正是世人十分感興趣的部分。那麽,吳越文化的特征又是什麽呢? 又從哪些角度來概括吳越文化的特色呢?嚴明在《吳文化的基本界定》(《蘇州大學學報》1991年3期)壹文中提出了壹個公式:“吳地環境?吳人心態?吳文化特色”即“從吳人心態這壹中介環節來觀察吳地人文環境對形成和發展吳文化所起的影響作用,進而分析把握吳文化的特色及其原因。”我覺得此法十分正確,它同樣適合吳越文化及其他地域文化的研究。因為,歷史也即外因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同壹歷史時期,各地之所以會“十裏不同俗”,出現不同的文化現象出現,關鍵的壹點是它的內因不同。所謂內因,是指不同的區域環境以及在此基礎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的大眾心態,習俗。心態即人的心理活動狀態,它是最深層的文化心理活動。習俗是心態的外化,是人們思維方式與生活態度的外在表現。習俗制約人的思維模式與行動模式。不同的心態、習俗,便有不同的文化特色;相反,相同的心態、習俗,則會形成相壹致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創造出同壹特色的文化。可以說,習俗是區域文化最明顯也最直接、根本的區別標誌。心態不易掌握,但習俗能捕捉,所以,我們主張研究區域文化特色應從習俗入手。我們的思路是:環境→心態→習俗→行為(文化現象及其特色)。

習俗是多種多樣的,有語言、有生產方式、有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等。《吳越文化》的介紹,正是按此框架設計的。也許,從習俗入手介紹,更能幫助人們理解吳越地區的種種文化現象、文化特色。(本節參考《浙江文化史》等)

  • 上一篇:各民族藝術形式
  • 下一篇:哪些春節傳統在走向沒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