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歷史:
最初的日本服裝是被稱為“貫頭衣”的女裝和被稱為“橫幅”的男裝。所謂“貫頭衣”,就是在布上挖壹個洞,從頭上套下來,然後用帶子系住垂在兩腋下的布,再配上類似於裙子的下裝,其做法相當原始,但很實用。所謂的“橫幅”,就是將未經裁剪的布圍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
日本上古時代的粗布服裝,窄袖斜襟,與古代中國穿著有所相似。但是,真正有文字記載,將中國服飾引進日本,並使之被吸收和制度化的,應該是從奈良時代開始。公元8世紀,中國唐代服裝傳入日本,對起源於日本本土的和服產生了影響。當時和服的名稱也有很多,如"貫頭衣"、"橫幅"以及後來的"和服",受到了東亞的服裝的影響。日本的奈良時代正值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批學者、僧侶到中國學習和交流和吸收。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都帶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時代制定的制度之壹。"衣服令"規定了禮服、朝服和制服──朝服包括冠帽,按官職等級區分;制服是無官職的公務人員的服裝,按行業分類。總體而言,奈良時代的服裝色彩還是較為簡單的。
到了平安時代(九世紀以後),由於國風的盛行,日本和服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致的特色,其衣服色彩開始多樣化,衣袖也向寬大方向發展。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壹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壹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壹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袿的服裝,袿輕薄透明,多層袿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
鐮倉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壹時代特征也反映在服裝上。另外,當時,元朝統壹中國,並連續十次侵犯日本:日本人為了便於戰爭,服裝又回復樸素,寬袖又變回窄袖。
室町時代,在衣服上印上家紋(古代日本按姓氏每家都有家紋,估計家紋數目超過二萬種),便服設計開始禮服化。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而女裝則更朝簡單化發展。
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豐臣秀吉的桃山時代(十六世紀中葉),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著不同服式,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和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這壹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桃山時代,人們開始講究不同場所穿不同服飾,於是出現了參加婚宴、茶會時穿的“訪問裝”(從左肩、左袖到襟、裙成壹幅圖案),以及參加各種慶典、成人節、宴會、相親時穿的“留袖裝”。
江戶時代是日本服裝史上最繁盛時期,其時,男裝、女裝雖有變化,(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壹直沒有太大變化。我們看到的和服大都是沿續了江戶時代服裝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