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和諧教育的關鍵是什麽?

和諧教育的關鍵是什麽?

和諧教育的關鍵是美育。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中說:“所謂健全人格,分為四育,即體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的目的是陶冶我們的情操,使我們具有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情操、美好的性格和美好的修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加強美育是培養再人才的需要。

美育從多方面提高人的素質和文化品格。

為什麽要和諧教育?

現實基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教育系統也不例外。但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社會深層次矛盾顯現,改革進程進入“黃金發展期”和“風險凸顯期”並存的特殊發展時期。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對教育和教師職業有了更大的期待,但在生活方式方面,教師對青少年的影響處於最底層。這充分暴露了社會對教師(教育)的巨大期待,也暴露了教師(學校)無能為力的尷尬。

有學者把教育領域的基本矛盾概括為:人的自由發展與人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統壹的基本素養要求與個性差異的矛盾;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的矛盾;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導的矛盾

此外,教育領域還存在許多其他矛盾,如:素質教育的需求擴大與供給有限、學校自主辦學與政府監管、教育投入(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教育價值觀的普遍性與多樣化、教育的繼承與創新、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課程設計的知識性與專業性等。,都是不同程度的“不平衡”,有的甚至相當嚴重。事實上,社會乃至教育界本身對學校教育都有嚴厲的批評。比如,有學者分析學校的畸形教學狀態,將其歸為“教學失衡、教學專制、教學偏見、教學梗阻”四種“教學病”。20世紀20年代,陶行知批評中國教育患了“洋病”、“花錢病”、“有錢病”。現在,這三種病不僅沒有了,還出現了新的病,比如“時髦病”(不斷追逐花式翻新)、“冷熱病”(跟著感覺走)、“名人病”(拉大旗做虎皮)。

教育與社會,以及教育圈內部的種種矛盾與沖突,啟發人們思考:如何超越差異,用和諧的理念引導人們的思想,進而真正推動教育的“和諧”發展?

歷史基礎——和諧教育是中外教育發展史上的理想目標,從古希臘的和諧教育思想到中國先秦時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追求都體現了這壹點。在西方,和諧是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雅典教育指導教育實踐的基本理念是身心和諧發展。希臘以嚴謹和諧的思想為其美學精神,表現出高度克制的興奮感和充滿自信、平衡的精神力量,這成為希臘理性的教育精神。只有實現和諧發展,才能從根本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的個性全面自由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發展的統壹。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和諧、自由、全面教育思想的精髓。

未來基礎——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人類和諧相處,這就需要和諧教育的引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多元文化主義的思想在英國、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出現並流行起來。在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下,英國大力提倡多元文化教育,強調在所有學校開設多元文化課程。在白人學校的課程中,美國還引入了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文化,強調多樣性的觀點,促進弱勢族群和全球社會的多元文化教育。事實上,多元文化主義的許多觀點現在已經遠遠超出了西方的界限,成為壹種世界性的知識。著名人類學家費孝通也認為,國際社會已經進入“壹個全球性的戰國時代”,世界上各種文化都在接觸和交流。所有的文化都應該“各有各的美、美、美和* * *,天下為壹。”

什麽是和諧教育?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教育過程中,和諧的本質是人類教育活動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動態發展的機制和狀態。和諧教育不僅是壹種理念、壹種理論、壹種理想和壹種追求,而且是壹種實踐活動,它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超我的和諧。

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首先是自然的壹部分。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的矛盾加劇,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提出了生態教育和綠色教育的命題。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善待自然、愛護地球的思想和行為習慣非常重要。學校本身應該是壹個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地方。

人與社會的和諧。正確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要註意兩個方面,壹是法治教育,二是道德教育。法治教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稀缺的資源之壹,因為專制社會的法家教育的思想和措施與當今世界基於公民權利義務的法治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傳統的“法”是皇帝壹人之法,現代法治國家的“法”是市民社會的契約,這是古今“法”的根本區別。中國需要從學校到政府的廣泛法治教育。沒有法治觀念,社會轉型期就會出現社會不穩定的大問題。同時,誠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誠”就是“忠”。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核心理念是“忠孝”。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做人的道德底線,是中華美德普世價值的座右銘,是亙古不變的古訓。守法教育和誠信教育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當務之急,也是健康社會的基石。

人與自我的和諧。人應該追求壹個完整的世界,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兩者之間保持合理的張力。人與自我的和諧是壹個動態的過程,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隨著不同時期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的需求而變化。比如古希臘身心和諧的人,文藝復興時期全面自由發展的人,中國古代仁智合壹的君子聖賢,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人。和諧的個體充滿活力,展現了人類的成長需求。

人與超我的和諧。人和超我指的是精神世界和世俗世界的和諧。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但人追求生命的價值是無限的。宗教和信仰可以給人提供壹個精神的出口。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心靈的啟迪。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和信仰有著內在的聯系,甚至可以說信仰是真正教育的自然要求。因為真正的教育不僅有現實關懷,也有終極關懷,而終極關懷只能由信仰來承載。西方宗教教育註重將宗教信仰與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將對“神”的虔誠和對國家的真誠緊密聯系起來,通過宗教教育使公民形成壹種民族精神和社會價值觀。目前,世界上有各種宗教,影響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廣泛人群。如何將信仰教育或宗教教育轉化為和諧教育的壹部分,值得思考。

和諧教育呢?

目標和過程的統壹。和諧教育是壹種理想目標,但並不意味著和諧教育只是人類的壹種理想,而是實際上貫穿於人類教育的發展之中,也可以落實到具體的學校教育中。和諧教育的過程就是學生享受快樂、體驗快樂的過程。受傳統刻苦學習精神的影響,人們往往把學習過程看作是壹個吃苦受罪的過程,只有克服困難,取得成績,才有“壹切痛苦都是甜的”的說法。事實上,隨著近年來體驗經濟、服務經濟等概念的流行,人們已經擺脫了以往單純以物質享受和成長為指標的經濟模式;同樣,在教育領域,如何將學習過程與學習目標融為壹體,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快樂和成長的理念正在得到認可。

表裏統壹。改革開放前,教育主要作為政治工具,後來往往成為經濟工具。作為傳播文化的手段之壹,它被視為社會的重要服務部門。今天的教育不僅要為經濟、政治、文化等部門服務,而且要堅持獨立的教育立場,在壹定程度上超越社會現實,引領政治、經濟、文化向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當代學校教育應成為社會要素的粘合劑和潤滑劑,自身應成為社會核心的和諧要素。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教育;沒有和諧的教育,就沒有和諧的社會。和諧教育與和諧社會的發展是互動的。從教育本身來看,要爭取結構和諧(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課程、課堂、師生的和諧。

理論與實踐的統壹。教育學是實踐性最強的學科知識,和諧教育的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教育系統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參與其他社會系統的建設,為其他領域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在教育系統中,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和諧氛圍,創建和諧校園,讓學校生活本身成為壹個和諧的地方。

變化與繼承的統壹。傳承與變革是教育的兩大屬性。前者旨在不斷傳遞人類文明的火炬,後者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變化非常快。“速度決定勝負,創新決定生存”。因此,人們更加關註改革,這導致中國社會在近代推進改革的過程中缺乏壹個堅實、穩定、能夠持續支持和建設新事物的基礎。在社會歷史進程中,要註意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在教育系統中,三者的關系也需要協調統壹。

學習和生活的統壹。當今社會正在向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轉變。學習不僅是青少年的專利,也是謀生的手段。同時也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甚至日常生活的壹部分。因此,學習的質量不僅表現在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上,還表現在豐富精神生活和體驗快樂的過程中。有學者指出,近年來中國教育界引進了很多西方教育理念,大多是教學和技術層面的,很少涉及學生精神世界的培養。所以,倡導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和諧全面發展。當學習和生活統壹了,就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的時候了。

如果人的情操不高,那麽情操不高的人又怎麽會知道和諧的重要性呢?如果人沒有創造美和欣賞美的能力,那麽誰知道如何去欣賞和諧之美呢?因此,和諧教育應以美育為核心。

  • 上一篇:楊麗萍和維納斯,妳更欣賞誰?
  • 下一篇:唐詩的發展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它們是哪四個階段?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