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老巷-褲襠街
壹條街就是壹段歷史,天壹街埋藏了多少風風雨雨,只有妳親自敲開這條街的歷史大門,才知道。原來,天壹街原名褲襠街,是哈爾濱最古老的街道之壹,因為它是哈爾濱漁村的發源地。早在200多年前,水泊、沼澤和河流縱橫交錯的這壹地區,植被繁茂,動物和麋鹿,是壹個沈睡的寶藏。自乾隆年間(1736-1795),人們就在這裏開網捕魚,以獲取鮮魚。根據記錄,哈爾濱村民許在這裏開了壹家典當行,號碼是1870。由此可知,褲襠街形成於1870左右是可信的,但這個名字何時正式出現壹直沒有記載,最晚也不過是1898。
褲襠街,顧名思義,形狀就像壹個“人”,壹些典當行、小店就在“人”的兩邊的交匯處。這條街從太古街分到了褲襠街,壹條通向路外的渡口,壹條通向路內的趙霖公園(原三五漁棚)和九站(原檢查站),這就是褲襠街的由來。
1898之前,在今天的紀虹橋高岸上,夏天沒有直接通往道裏和道外河的小路,只好沿著大支街直奔哈爾濱遊樂園,在太谷街左轉,進入哈爾濱村褲襠街,再去道裏河。
褲襠街兩邊的居民多是山東人,打魚的,跑船的,做貿易的,種地的。為了加強老鄉之間的友誼,互相幫助,居住在這壹帶的山東老鄉正式成立了山東會館,以傅聚川為首任會長,為山東老鄉做了許多好事。所以褲襠街兩邊的山東文化最強;五行八門,三教九流,等等。最具山東特色的小劇場、評書廳、茶館、酒館遍布大街小巷,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
1933因為“褲襠”二字不雅,改名為天壹街。如今,天壹街早已從城市地圖上消失,但山東人的創業精神和成就將永存。
2.石頭路-洛特街
哈爾濱著名的石板路啟發了許多詩人和作家。有壹年,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來到哈薩克斯坦。他以為哈爾濱的灰塵比北京多,結果事與願違。朱自清有些驚訝地說:“這裏的路都是石頭鋪的,走在街上確實在很多方面比北京舒服多了。”其實在1898之前,哈爾濱只有幾條鄉村公路,其中壹條是從香坊田家燒鍋經馬家溝河到達南崗。雖然冬天可以直達道裏河,但是夏天是不能直達的。在那個年代,壹天不會有幾個行人,有些路只是草叢中的壹條痕跡。
1898年,因中東鐵路建設,工程局指揮部設在香坊田家燒鍋,但道裏區九站壹帶堆放和卸載了大量鐵路施工設備。為了溝通道裏與南崗、香坊的交通,工程局先在松花江與南崗之間修了壹條石板路,於1899完工。當時沒有路,也沒有名字,因為駐紮著鐵路工程局第九施工段。
這條路極難修建,而且這壹帶地勢低窪,泥濘不堪。人們要先用樹幹和樹枝墊底,然後用草地和沙子堆起來,最後用小石子鋪起來,以免夏天沸騰。所以它是哈爾濱歷史上第壹條石板路,甚至是整個東北,也是領先的。
1965438+2005年5月,具有俄羅斯貴族背景的鐵路工程師、中東鐵路局副局長基爾科夫升任俄羅斯黑海鐵路公司辦公廳主任。卸任前夕,“哈爾濱董事會”授予哈爾濱市“榮譽市民”稱號,基爾科夫。結果人家壹度是第九段的科長,於是“洛特街”改名為“基爾科夫王爵街”,俗稱“王業街”。1926後,中國地方政府收回哈爾濱市的市政經營權,撤銷“王葉街”,仍稱洛特街。
在這條街上,曾經有過黑龍江鐵路談判局、華俄學墅(本市大法堂對面)、羅素紅十字醫院(本市兒童醫院)、日本橫濱鄭錦銀行分行(今天的省立藝術展覽館)、日本金城商會、北滿產油公司等十幾家工商企業,解放後多次修建,石板路面鋪上柏油路,如今早已成為道裏區繁華的商業街。
3.昔日的沼澤——新陽路
“片臉子”這個名字,對於上了年紀的哈爾濱人來說是那麽的熟悉,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人再提起了。原來,片仔癀位於經緯街以南的新陽路兩側。這壹帶的街道都以“安”字命名,有安國街、安定街、安順街、安良街等20多條。除了街和安龍街,所有帶有“安”字頭的街道都是斜的,所以這個地區被稱為“片臉子”。
原來的“斜面”是壹片沼澤地,有蘆葦,有野鴨,有狐貍和獾,還有蚊子和蒼蠅。1917俄國“十年革命”爆發後,大批俄國人從赤塔、海蘭炮、符拉迪沃斯托克逃往哈薩克斯坦,哈爾濱俄羅斯族自治協會在此建立了收容所。1918年,俄羅斯人開始開發這壹地區,建立了“納哈羅夫卡村”。所以有人說這裏偏僻荒涼,所以叫“偏臉”。
“納哈羅夫卡”由俄語單詞“納哈爾”演變而來,意為懶惰、無恥。在納哈羅夫卡村,壹些房屋雜亂無章地建在高地上,無路可走。人們借橋通行。由於傾倒了大量的垃圾和殘土,街道的輪廓逐漸形成。這些街道大多以俄羅斯的城市和名稱命名,如安新街(Sevastoberskaya)、安華街(Tverskaya)、安平街(華沙街)和安古街(科洛列夫斯卡婭)。1932哈爾濱水災,水退去後,日偽政府開始修建貫穿片仔癀的主幹道,1933開工建設。為了實現日本帝國主義長期占領東北三省的夢想,這條路——大同路——以愛新覺羅·溥儀的稱號命名。
原來的大同路是由兩條方石鋪成的路組成,東起現在的新陽廣場,西至現在的康安路。每條路的路面寬約4米。兩條路中間是寬闊平坦的土臺,兩邊種著楊樹。人行道鋪著方形水泥板,路邊附近也種著楊樹。
解放後,大同路擺脫了屈辱的名稱,改為新舊路。重建了兩次,第壹次是1958,在兩路之間的土臺上開了壹條路;第二次是1976,中間道路拓寬,兩邊自行車道也向外拓寬,鋪瀝青路面。新陽路煥然壹新,成為連接哈爾濱與三肇、黑河、大慶、同江北疆的紐帶。
4.特色邊界街道
邊境街現在是承德街。原來,65438年至0898年,由於哈爾濱修建中東鐵路,香坊、南崗、道裏被劃為鐵路租界。所謂的“哈爾濱鐵路城”及其“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的美譽也僅限於這壹地區。哈爾濱鐵路城外的村子被付家店和田家鍋爐圈了起來。
當時哈爾濱鐵路城與城外付家店的分界線是道外區承德街東側的房子,位於道外區中南部,南起南崗區陡岸,北至景陽街中段,全長1.7km,車行道寬15米。這條街的北端是開放的,叫做承德廣場。用現在的話說,郭健街以西是壹個“特區”和“國中之國”。1903年,中東鐵路局組織“城市公用事業管理委員會”,1907年,中東鐵路局將道裏、南崗大部分地區劃分為城區,建立“哈爾濱自治市”。這部分的土地開發、市政建設、工商管理都歸俄羅斯市議會管,中國地方無權管理。同樣,中東鐵路局也無權在邊疆街以東的付家店行使權力。
郭健街以東,1898之前,原本是壹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漁村。直到1906,只是壹個毗鄰哈爾濱鐵路城的小集鎮。濱江堂成立於1907,是濱江郡的開始。1913年改廳為縣,1929年建立濱江市。實際上,濱江縣是“哈爾濱鐵路城”的衛星城。它是兩個獨立的城市發展主體,具有不同的性質。後來和旅順、大連壹樣,合二為壹,形成了壹個面積和人口都更大的城市(加上原屬黑龍江省管轄的馬家川口市)。
正因為如此,在20世紀10-20年代,俄羅斯人和中國人以“邊境街”為界設立警察局,分別管理,所以才有了“邊境街”的由來。1926年,中國地方收回“哈爾濱自治市”經營權,將“邊境街”改為承德街。
7月1933,1,濱江市(即付家店)正式並入哈爾濱市(即道裏、南崗)。直到這時,作為兩個城市分界線的“邊境街”(承德街)終於失傳了。與此同時,松浦市(即江北)和東部省級特區的附屬地(即香坑、古巷)也並入哈爾濱市,分四部分設立哈爾濱特別市。
5.燒酒的芬芳——安埠街
香坊區最古老的街道是安埠街,形成於1895。這條街的形成原因要從著名的田家煮鍋說起。
關於哈爾濱早期的史料很少,但關於田家煮鍋的記載很多。相傳,公元1805年前後,山東黃縣田六兄弟在祖父和父親的帶領下,遷居哈爾濱。按照當時清朝的規定,漢人是不允許隨意開荒的。於是,田認了壹個住在阿城的旗手為地主,耕地,開了多年來的第壹個炒菜鍋。香坊水質好,酒香,田家兄弟對客人好,讓田家以炒鍋聞名。當時路過哈爾濱的人,不喝壹口田家燒鍋酒是到不了哈爾濱的!
田家燒鍋門口,買酒的人很多,自然走出了壹條“酒路”。據實地調查,田家燒鍋位於安埠街中段北側,東西長410米,南北長182米,接近8公頃,高墻深院,碉樓林立。6月9日,1898,中東鐵路工程局第壹次在哈爾濱登陸時,駐紮在因土匪騷擾而關閉的田家,使門前的街道更加熱鬧。所以,這是哈爾濱第壹條“洋人街”!
1900年,義和團崛起,義和團勇敢奪回田家的煮鍋,與俄軍展開了壹場戰役。8月2日,駐守田家燒鍋的義和團戰士終於寡不敵眾,田家燒鍋被俄軍炮火摧毀。1901年,安埠街舊址重修聚源煮鍋。按理說,這條形成於1895的街道應該叫“燒鍋街”,但為什麽要命名為安埠街呢?原來這條街在義和團被平定後逐漸成為巴紮中心,所以取名“安布”,意為“安定”。起初,這條街上有三聚永、宏發和、永盛魁、永聚恒、天增店三家雜貨店。當時田家燒鍋被鐵路租界圈了起來,於是把安埠街、紅旗街、田童街、油坊街作為口岸區,用城墻、壕溝圍起來,設置了四道城門。安埠街兩端設置了東、西大門,直到1939才拆除大門、填溝、平整壕溝。
起初這條街是條土路,1948拓寬了,鋪了瀝青。如今,它西起紅旗街,東至田童街,全長5000米,寬15米,成為香坊區的壹條主要商業街。
6.龍脊和龍背-大支街
南港像壹條巨龍,千百年來壹直臥在滔滔松花江畔。目前,道裏、道外曾經是松花江的老河道,南崗是松花江南岸的壹級階地,海拔約150米。是興城建都的理想之地,但在傳統封建經濟中並沒有顯示出地緣優勢。
1898年,俄羅斯工程技術人員首次登陸哈爾濱,看中了臨江背面的這座“風水寶地”。1899,鐵路工程局首次規劃南崗重點街道,範圍北起鐵路街,南至馬家溝河。大支街穿過南崗區的中心,又直又寬,被稱為大支街。
因為南崗街的規劃是在城市形成之前就制定好的,而且是在俄羅斯的彼得堡,是由資深工程設計師根據南崗的丘陵地形完成的,而且是拿到哈爾濱按圖紙施工的,所以街道平整,布局合理,非常有利於城市的快速發展。
大支街兩邊主要有兩種建築。壹類是高聳入雲的建築,如聖尼古拉大教堂(俗稱喇嘛臺)、中東鐵路局大樓(現哈爾濱鐵路局)、哈爾濱商學院(現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哈爾濱莫斯科、商場(現省博物館)、中東鐵路俱樂部(現哈爾濱鐵路文化宮)、邱琳公司等另壹類是隱藏在榆樹叢中四合院式高級住宅和單元式普通職工住宅,主要分布在花園街、嘉樹街和民意街兩側。大支街就像壹條子午線,將這座“東方小巴黎”分成兩部分,壹半面向河流,另壹半面向陸地,代表著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
1966“文革”後,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壹些街道名稱被更改,如中央大街改名為方秀街,地段街改名為反帝街,大支街改名為“東方紅街”。1976,恢復了“大支街”的原名。
7.歷史聚焦於此——洪鈞街
丁字中東鐵路的路口在站前廣場。1899 10在哈爾濱火車站現行李房(岔)設站,即現在的哈爾濱火車站。當時的站房很簡陋,臨時搭了壹個小房子作為站長辦公室、電報室和司機休息室。與此同時,在車站街的另壹端,聖尼古拉斯大教堂(俗稱喇嘛臺)也竣工了。由於喇嘛臺廣場是城市的制高點,也是車站街和大支街的交匯處,聖尼古拉斯大教堂成為城市視線的焦點,充分體現了以教堂為中心的傳統歐洲城市規劃。很長壹段時間,喇嘛臺廣場的聖尼古拉斯大教堂成為“東方莫斯科”的標誌,也是哈爾濱市的象征。
小站街詮釋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1909 10 10月26日上午,壹名年輕的韓國男子戴著鴨舌帽在車站街閑逛。當壹個驕傲的黃臉白胡子小老頭走出火車車廂時,突然開了三槍,小老頭倒在地上。此刻,壹個驚人的消息從哈爾濱迅速傳遍全世界:“韓國義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槍殺了日本帝國元老大臣伊藤博文”。
靠近車站左側前方的俄羅斯風格建築,體現了歐洲新藝術的潮流,現為哈爾濱鐵路招待所。當年,這裏是俄羅斯的“陸軍軍官科魯城(俱樂部)”,老百姓稱之為“戈爾比丹天堂”,是壹個休閑娛樂的地方。日俄戰爭被暫時變成了傷員醫院,成了痛苦呻吟的地方。後來改成了俄羅斯總領事館。日偽時期,這裏成為軍政要員下榻的大和酒店。不同尋常的是,俄國財政運輸大臣維特伯爵、日本關東軍總參謀長古永鏘、憲兵司令東條英機、偽工業部副部長岸信介都曾下榻於此。
往前走幾步,壹座頗具歐洲古典文藝復興韻味的小樓依然存在。現在,精致的大門旁掛著壹個長長的“黑龍江省工商業聯合會”的牌子,卻是當年赫赫有名的中俄道生銀行。再往前,就是英國領事館(省教委大樓旁邊),掛著藍十字旗。再往前是南港體育場,日偽時期是日本神都,供奉天神和神武天皇。
車站街右側,從上到下,第壹棟是巴洛克建築。現在博物館曾經是莫斯科的購物中心。順著斜坡,現在的哈爾濱鐵道俱樂部,曾經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日本憲兵隊。再往下,就是大日本帝國總領事館(現哈爾濱鐵路公安局)。斜坡底部的建築是俄羅斯稅務局。1945,蘇聯紅軍來了。之後就留下了街道名“紅軍街”。
8.趙霖街,清治趙昌街。
19年底,為解決哈爾濱機務段供水塔水源,中東鐵路工程局在街道北側的河邊修建鐵路水源,命名為水道街。民國時期,水道是用花崗巖的長方塊鋪成的。
在這條街上,建起了哈爾濱第壹個市場——道裏區的巴紮城,有236家店鋪,是當時哈爾濱最大的“超市”,生意十分興隆。1923,在這條街上建立了壹所哈爾濱廣益中學,後來改名為東部特區第壹中學,現在是哈爾濱市第壹中學。20世紀20年代末,英國商人匯豐銀行在水道街南端附近修建了哈爾濱匯豐銀行分行辦公樓(現哈爾濱市教育局)。上世紀30年代初,道裏區當時最大的酒店之壹——宴賓樓酒店就建在壹中斜對面。
此後,在水道街兩側,以宴賓樓酒店為標準,用了五年時間,修建了壹批三四層的樓房,壹直向北到姜堰公園(今趙霖公園)。樓下已經開店了,樓上住的都是住戶。30年代末,在水道街北端附近,日本建了壹所中學,名為“大道廳”學院(現省立歌舞劇院)。1940年,在水道街中間,修建了壹座劇場——哈爾濱會館(現哈爾濱劇院),水道街初具規模,逐漸繁榮起來。
1946年春,李將軍創辦的中蘇友好協會就坐落在這條街上的壹棟小樓裏(現哈爾濱市委辦公樓)。3月9日,在水道街9號二樓,壹場蓄謀已久的政治謀殺在這裏得逞,李將軍壯烈犧牲在國民黨特務的刀下。3月15日,隆重的葬禮結束後,水道街正式命名為街,道裏公園改為公園,在李將軍犧牲的地方懸掛了壹塊“民族英雄李將軍犧牲的地方”的牌匾作為紀念。
9、滄桑——中山路
如今,中山路橫跨南崗、東裏、香坊,高樓大廈如山川,讓寬闊平坦的中山路顯得更加凝重和雄偉。但在100年前,中山路原本是壹條不知名的鄉村小路,從田家燒鍋通往南崗,形成於1890年前後。當時道路兩旁多為荒草,兩端靠近村莊的地方種著高粱和玉米,中間種著罌粟,壹派草莽初綻的景象。路上偶爾有行人,也是腰裏綁著草繩,頭上紮著長辮子的農村農民。
1898年6月9日,汽船的笛聲打破了這條鄉間小路的寧靜。這條路上出現了壹群騎著馬,背著裝備的“洋人”,在路的盡頭,田家設立了鐵路建設大本營。為了盡快溝通香坊與南崗的交通,中東鐵路工程局首先拓寬鋪路。中國人習慣稱之為通道街,其俄文原名為老哈爾濱公路(香坊路)。當時的中山路給人的第壹印象是幽靜、寬闊。從以前的喇嘛臺到現在的省府,路面都是大石頭鋪的,再往南到香坊就是土路了。道路兩旁是壹簇簇枝葉參天的粗壯栲樹,綿延數裏,蔚為壯觀。
中山路北段的居民很多是俄羅斯人,小院用木板墻圍著。房子的前後,有幾棵果樹和紫丁香。夏天的傍晚,經常能聽到悠揚的鋼琴聲,有些異國情調。
1921 4月5日,哈爾濱市議會選舉中東鐵路局首任局長霍爾瓦特為該市“榮譽市民”。同時,這條街被命名為“霍爾瓦特街”。1925年改為軍街,1931年日軍入侵改為“土肥園路”(日本名)。1946 5月18哈爾濱市人民政府成立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此街改為中山路。
從那以後,這條街發展很快。1955,中山綜合商店開業。1957哈爾濱工人文化宮落成,成為中山路的驕傲。和平村酒店(俗稱107)位於中山路中段。四棟歐式別墅建築和壹棟現代化的十層建築形成了高層建築和低層別墅的綜合體。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市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山路沿線高樓如雨後春筍,成為哈爾濱的政治經濟中心和城市風貌的象征。
10,充滿異域風情——中央大街
哈爾濱最有異國情調的街道是中央大街(原名中國街)。不要說外人壹次次驚嘆,就是老哈爾濱的人走在這條街上,總會被那些造型獨特、風格各異的建築陶醉。沒去過莫斯科、巴黎、羅馬、希臘的人,可以在這條街上欣賞這些城市的建築特色。
要說是“洋街”,當然要有“洋史”。從65438年到0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修建鐵路和城市,大批海關和鄰省的勞工湧入哈爾濱。原來沿河的那段是壹條古河道,到處都是荒涼低窪的草甸。裝載鐵路設備的馬車在泥濘中開出壹條土路,這就是中央大街的雛形。於是,中東鐵路工程局將沿河荒地劃撥給散居在哈爾濱的中國人,到1900形成了“中國街”,意為“中國人居住的街道”。狹窄的街道兩邊是下水道,上面鋪著木板和鐵板,供人行走。每個路口都有木橋。走在這條街上的是騾馬車。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由於碼頭區的建立,這裏的俄羅斯商店更多了。牌匾大多是俄文的。他們經營雜貨和手表修理,所以雖然被稱為“中國街”,但兩邊大多是歐式建築,而且大多是外國人經營,就像外國城市壹樣。
5月,1924,由俄羅斯工程師Komtrashok設計和監理,中國街鋪上了石頭,頓時豪華起來。當時,中國街上有數不清的外國商店、藥房、餐館、旅館、酒吧和舞廳,其中道裏邱琳分店和馬迪爾酒店在整個遠東地區也頗有名氣。在哈爾濱這條最時尚的街上,俄羅斯的皮草、英國的呢子、法國的香水、德國的藥品、日本的棉布、美國的洋油、瑞士的鐘表、爪哇的糖、印度的麻袋,各國的幹鮮果品都有賣,不亞於壹個國際商品博覽會。革命家瞿秋白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對“中國街”都有精彩的描述。
7月1928,中華街正式更名為“中央大街”。現在中心街北起江邊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路寬11米,人行道寬2-6米,仍保持原有的平整的廣場花崗巖路面。街道兩側有近200家商業和餐飲服務網點,形成了品類齊全、服務完善的商業眼中心。尤其是近幾年,各路商家重新裝修門面,用金銀裝飾中央大街,使之更加富麗堂皇,成為哈爾濱最著名、最有特色的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