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慶祝***三天:
火把節第壹天:祭火。這壹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集體分享,並備酒肉祭祖。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彜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
火把節第二天:傳火。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臺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夥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鬥羊、鬥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什嫫,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
在這壹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彜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駿和阿什嫫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壹年壹度的美男和美女。
火把節第三天:送火。這是整個涼山彜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壹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壹起,形成壹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擴展資料:
哈尼族歷史悠久,遠在唐代以前即在寧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約、卡多、阿木自稱。中華人民***和國成立以後,根據民族自願統稱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節日為“十月年”和“火把節”。每年農歷十月的第壹個屬龍日定為歲首,舉行慶祝。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也與漢族同過春節。
六月火把節(寧洱的哈尼族稱為“矻紮紮”),壹個村或壹個家族殺壹頭牛祭“秋房”,將牛肉分給各戶,煮熟後,加青玉米雌絲花生、黃瓜、京豆、糯米飯供獻祖先,供獻時間需要五天。農歷六月二十四,各家用松柴紮火把,用枯松木研末炒黃做香面,將火把點燃,用香面撒在火焰上發出響聲,烘燎家裏各屋旮旯及畜廄,有的還撒到田邊地角,以示“驅鬼除魔”。
然後全村人聚在壹起,在火把的火焰映照下邊歌邊舞,盡情狂歡。
壹夫壹妻制是哈尼族的基本婚姻制度,棄妻再娶要向前妻和舅家賠禮。歷史上有姑表優先婚配的習俗,但堂兄妹不許婚配,同姓壹般不通婚。青年男女在婚前可自由交往,談情說愛。
結婚需雙方父母同意,雙方情投意合,就請媒人說親,女方家長同意後,男青年要到女方家參加生產勞動,喝訂婚酒,擇定日子下聘迎娶。迎娶時,男家要組織迎親隊,女家有對等人數送親。晚上,燃起篝火,青年男女圍在篝火旁,邊唱邊跳,熱鬧壹夜。
新娘有“哭婚”的習俗,出嫁當天早上,新娘、陪伴的姑娘和媳婦聚在新娘房間哭訴,已婚婦女教新娘到婆家後的禮節規矩;未婚姑娘祝賀新娘美滿幸福;新娘則與她們道訴別情,向長輩請教生活經驗,祝女伴們早結良緣。哈尼族允許贅婿上門,聯姻壹般要門當戶對,故多為包辦婚姻。
《中華人民***和國婚姻法》公布實施後,婚姻習俗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姑表優先婚配的習俗杜絕,自由戀愛成婚的日愈增多,包辦婚姻日漸減少。
建築
住房壹般分正房和耳房,有的還辟有地廳,組成四合院。正房為木架結構的樓房,壹石墊基,土基砌墻。房頂蓋茅草或閃片。樓上堆放糧食和瓜菜,樓下為住房。左右耳房皆用泥土捶為平頂作為曬場,稱為土掌房。若有較多兒女即住右耳房。左耳房為廚房。
與正房平行者稱為地廳,壹般為茅草蓋頂的樓房,樓上堆放柴草農具,樓下關牲畜。清貧人家通常只有壹幢茅草樓房,樓上住人及堆放糧食瓜菜,樓下關牲畜及堆放柴草農具。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生產發展和生活改善,大多數哈尼族住上了有樓有廈的瓦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哈尼族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