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Goth)是英文單詞Goth的音譯,Gothic(意為“哥特”)壹詞由此而來,最初指哥特人。另壹種說Gottic源於德語Gotik,詞源是Goth音譯(意為“上帝”),所以歌特體也可以理解為“接近上帝”。“哥特風格”只是德語單詞的音譯,所有的哥特風格都可以理解為“在形式上或感覺上給人壹種接近上帝的感覺”,比如建築藝術、文學。
哥特式風格廣泛應用於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特點是頻繁使用垂直延伸的線條。主要代表元素有蝙蝠、玫瑰、城堡、烏鴉、十字架、血、黑貓、教堂墓地等等。
中文名:哥特mbth:哥特風格:黑暗、恐懼、孤獨、絕望類別:文化藝術起源:11世紀起源、13-15世紀流行起源、建築、文學、音樂、字體、服飾、電影、起源哥特(Goth)。也譯作“哥特人”,原指哥特人,屬於西歐的日耳曼部落。文藝復興時期首次用於區分中世紀(5 ~ 15世紀)的藝術風格。它的起源來自於3 ~ 5世紀入侵意大利並瓦解羅馬帝國的德國哥特人。15世紀,意大利人有了復興古羅馬文化的想法,從而掀起了輝煌的文學藝術,由於意大利人放不下哥特人毀滅羅馬帝國的歷史仇怨,為了與這壹時期相區別,他們將中世紀的藝術風格稱為“哥特”,意為“野蠻”。哥特風格雖然“哥特”這個詞多少帶有壹點負面的意思,但實際上中世紀後期的哥特形式的含義並不是負面的,而是具有壹種流動狀態的特征,即哥特風格不是壹種固定的形式,而是壹種狀態和壹個過程,這是人們在經歷了中世紀漫長的思想禁錮過程後開始重新思考世界的標誌,可能體現了壹種“永遠追求真理”的精神。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壹種建築風格。它常用於歐洲主教座堂、修道院、教堂、城堡、宮殿、禮堂和壹些私人住宅。它的基本構件是尖拱和肋形拱頂,整體風格高而薄。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以高超的建築技巧表達了神秘、悲涼、崇高的強烈感情,對後世其他藝術影響很大。它的魅力來自於對比例、光、色的審美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沈思和對對數、色的象征性理解,使靈魂擺脫塵世物質的羈絆,在神恩之光面前,向著天堂翺翔。雖然這種建築在整個歐洲都很流行,但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卻壹度被人輕視。18世紀,英國開始了壹系列哥特復興運動,19世紀傳播到歐洲,壹直持續到20世紀。哥特式大教堂等無價的建築藝術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也成為對大教堂和教堂的研究。國內知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北京西什庫教堂、青島天主教堂、永寧天主教堂等。哥特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或尖拱券、尖券)和肋形拱頂。雖然哥特式建築在整個歐洲都很流行,但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卻壹度被人輕視。1137-1144年,聖丹尼斯修道院的住持,許勒(Suger,1081-1151),主持聖丹尼斯修道院教堂。聖但尼修道院教堂(St. Denis Abbey Church)建於8世紀晚期,以基督教早期的壹位聖人聖但尼(死於約258年)命名。旭日決心將這座法國人眼中紀念碑般的教堂建成法國的精神中心,激發法國人的愛國情懷。在許的主持下重建的聖丹尼斯教堂被認為是第壹座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築在法國各地發展起來。12世紀是法國哥特式風格發生和發展的階段。13世紀,法國哥特式風格發展到了成熟的狀態,沙特爾大教堂展現了從早期哥特式到繁榮哥特式的不同風格階段。繼動產大教堂之後,大教堂建築在法國興起,哥特式風格達到頂峰。蘭斯大教堂、亞眠大教堂、博韋大教堂都是鼎盛時期偉大的哥特式作品。13世紀中葉以後,哥特式建築變得越來越輕盈華麗。晚期哥特式建築如Rayonnant和Flamboyant相繼出現。法國哥特式風格也傳到了歐洲各地,並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特征。在英國,有裝飾風格和垂直風格。典型的德國哥特式,融合了鼎盛時期的法國哥特式和英國的垂直式,密密麻麻的宣禮塔讓人目瞪口呆。意大利哥特式風格保留了更多的古典和拜占庭傳統。德國科隆大教堂被認為是所有中世紀哥特式建築和裝飾元素的完美結合。文學哥特文學是西方通俗文學的壹種,具有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城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象征元素,偏愛黑暗淒涼的場景,在18世紀中後期逐漸定型為小說體裁。霍勒斯·沃波爾的《奧特朗·圖博》被普遍認為是哥特文學的鼻祖,也是哥特小說中最典型的壹部。布萊姆·斯托克的經典作品《德古拉》甚至在書中加入了吸血鬼的形象,可謂是19世紀哥特文學的起源。哥特風格的森林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占主導地位的時代盛極壹時,但並沒有像壹般的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面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道德觀念,而是通過揭露社會的罪惡和人性的陰暗面,進行深入的探索。在過去的200年裏,不僅通俗作家熱衷於哥特文學的創作,許多壹流的英美詩人和作家也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哥特故事,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哥特小說由此從通俗小說的“邊緣地位”走向主流,形成了突出而獨特的哥特傳統。音樂早期的哥特音樂充滿憂郁與厭世,冰冷刺骨,美感細膩,但同時在音域層面使用了大量偏離旋律線的不和諧聲音,對傳統音樂極為輕視。在歌詞和表演的觀念層面上,表現了生命和愛情的蒼涼,從對現實狀態的排斥中追求靈魂深淵的奇異快感。總的來說,哥特搖滾有以下幾個特點:黑暗、頹廢、冰冷,帶有壹種恐怖的氣息,讓人感到壓抑和絕望,表達對死亡和黑色的向往,充滿藝術氣質。20世紀80年代,現代哥特運動開始在英國上演,新哥特運動的出現可以看作是朋克運動的延續。無論如何,哥特精神開始在音樂中顯示出它的影響力。哥特音樂以人性的灰暗和空虛為主題,對死亡也有濃厚的興趣。緩慢、悲傷甚至恐怖是其音樂的特點。新哥特運動顯然與18和19世紀的浪漫主義有關。死亡的詩意主題和對毀滅與黑暗的探索是哥特藝術家相同的表達方式。在音樂上,雖然有些學校加入了舞蹈節拍和電子音樂元素,但仍然表現出明顯的怪誕、內斂的體制特征,節奏小* * *慢。哥特式字體有很多種類型,主要特點是細、細長、奇特、復古、華麗,帶有壹點陰暗神聖的色彩,黑白分明。哥特字體常用於抄寫經文、古書封面和紋身,與其他哥特藝術形式相得益彰。哥特式字體主要用於拉丁字母(如英語、德語、法語等。),而且中文字體文件中也沒有廣泛使用的哥特字體。哥特式服裝沒有統壹的設計。主要元素包括黑色、深色衣服、銀色飾品、黑色頭發、紅色頭發或淺金色頭發、蒼白的皮膚、黑色口紅和眼影。配飾包括十字架、五角星、十字架、鬥篷、披肩等等。可以看出,哥特式服裝通常以深色為主,但也有病態,* * *服裝的風格和類型。傳統哥特風格的頭發是黑色的,眼線是深色的,指甲油是黑色的,衣服是黑色的,但是不壹定要穿環。風格通常來自伊麗莎白時代、維多利亞時代或中世紀,經常表現天主教或其他宗教形象,如十字架或生命的象征(也稱為anka)。哥特式風格因個人或地區而異,雖然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有壹些相同的元素。像亞力山大·麥昆和約翰·加利亞諾這樣的時裝設計師。電影哥特電影被認為起源於1921。壹個叫克裏斯滕森的瑞典人拍了壹部叫《歷代巫術》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異教、死亡、巫術等黑暗元素首次成為電影的主題。《驚奇四百年》截圖然而,最具影響力的哥特電影來自德國。1922年,德國導演莫瑙拍攝了電影《吸血鬼諾斯費拉圖》。自此,著名的吸血鬼正式出現在大銀幕上,成為人類電影史上第壹部裏程碑式的哥特電影。20世紀90年代,哥特電影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壹時期,哥特電影不僅在歐美,而且在世界範圍內。1990年,壹位名叫蒂姆·伯頓的導演找到了壹位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共同為我們貢獻了壹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電影——從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徹底拉開。作為當代裏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怎麽估計都不為過。這部電影沒有吸血鬼、巫術、宗教背景,卻也編織了壹幅關於孤獨、死亡、痛苦的奇妙的黑色哥特畫面。著名的哥特電影有《剪刀手愛德華》、《驚奇四百年》、《夜訪吸血鬼》、《渡鴉》、《狼人》、《不眠之谷》、《詛咒女王》、《僵屍新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