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發展史上,哲學的發展經歷了古代哲學、近代哲學和現代哲學三種歷史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代哲學的起源。這三種哲學思維方式是偏向統壹的古代思維方式、偏向對立的現代思維方式和
對立統壹整體結構的現代辯證思維方式。這三種哲學的聯系和區別主要表現在三種哲學思維方式的聯系和區別上。下面,我們就以上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以教同仁。
第壹,追求和諧、主張統壹的古代哲學思維方式
從世界歷史的思想發展邏輯來看,中國傳統哲學和古希臘羅馬哲學都屬於古代哲學的範疇,因此在思維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他們在思維方向上追求和諧,在思維方式上追求統壹。這是它最本質的思維特征。
古老的中華民族是壹個強調和平的民族,自殷周以來就形成了追求和諧統壹的傳統。“五行說”講的是“和”,講的是“和實生物和,同則不續”(國語鄭語)。也就是說,萬物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的,這就是“和”。如果只是把同樣的東西放在壹起,就會損害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陰陽學說”講的是“秩序”,認為只有陰和楊燦的平衡,才能維持事物既定的秩序,維持其存在和發展。在價值意義上,陰陽失衡會產生惡,只有陰和楊燦的平衡才會產生現實的善,所以我們主張在陰陽關系上采取中立協調的態度。因為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大多是政治家或道德家,他們提出的問題首先是“什麽是理想的社會狀態”,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應該建立什麽樣的人倫關系來幫助維持社會穩定,實現理想的社會狀態。所以他們都把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放在高於壹切的位置。因此,他們雖然承認矛盾存在的客觀性,但習慣並傾向於以考慮社會後果的理性態度對待矛盾雙方的鬥爭和轉化,控制和處理矛盾和對立轉化的發展,不使其走向極端,而是促進其淡化和和解。比如堯、舜、禹的治天下之道是“容其忠於中國”,夏商周的治天下之道也是“忠於中國”。孔子進壹步肯定了“和而不同”、“持二旨”的思維方法,發展了以“中和”為目標的矛盾和諧論,進壹步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說:“中庸也叫德,更壞。”(《論語·永業》)子思寫了《中庸》這本書,認為中庸是壹種生活方式,就是任何時候都要中庸,不要走極端。張載也講過矛盾的客觀性,提出過“壹物兩體”的著名論斷,但他的目的是為了論證“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說:“如果有壹頭大象是對的,它就會是相反的。如果有反對斯裏蘭卡的敵人,敵人將會和解。”(正夢泰和)也就是說,矛盾鬥爭的結局不應該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而仍然是回到舊質的統壹。可以說,“以和為貴”是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壹大傳統和特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我中華民族,持偏激觀點者,雖經壹次考驗而失敗,但中庸之道,往往為多數人所認同,更為持久”(《蔡元培哲學論》,355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版)。這句話確實抓住了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精髓。
西方古代哲學的思維方式也是偏向於整體追求和諧。古希臘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說,“水”是世界的本源,水產生萬物,萬物又回歸水;赫拉克利特說“火”是萬物之源,火產生萬物,萬物又歸於火;德謨克裏特斯說"
“原子”是萬物的始基,構成萬物,萬物又還原為原子;柏拉圖說“理念”是萬物的本源,壹切具體的事物都只是理念的復制品或影子。古希臘哲學大師亞裏士多德進壹步將形式視為構成事物的最根本的東西。
。古希臘哲學家大多是自然科學家。他們熱衷於探索自然,大多數人在思維方式上堅持“萬物統壹”的基本理念。這其實是和諧觀念和整體觀念的另壹種形式。正因為如此,盡管古希臘哲學家看到並承認了矛盾和鬥爭的客觀性,
性,但他們強烈拒絕矛盾和對抗,對可能引起矛盾和對抗的事物持堅定的否定態度,如他們拒絕虛假、邪惡和醜陋,只追求絕對的、唯壹的真實、完美和圓滿。從倫理的角度來說,亞裏士多德講的是至善,至善就是中庸,也就是中庸。
,也就是反對上上下下。因此,亞裏士多德試圖在禁欲主義和感覺主義之間找到壹個“中道”,即“中道”。
西方和中國古代哲學都追求和諧與中和,但達到和諧或中和的途徑,並不是在對立雙方之間找到理論上的“中間點”。但從維護壹定的社會秩序或自然秩序出發,通過褒此貶彼,將現有秩序合理化。
而穩定,借用壹個現代哲學術語,就是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變,地位和作用固定不變。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就是這樣。古希臘只強調真善美,不強調假、醜、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
科學家只是用了“整體”而不是“整體”。
中國古代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之所以在思維方式上趨於和諧,根本原因是它們的整體思維方式是循環論。有人說古代的哲學方法是簡單的辯證法,其實這是壹種誇張。因為無論是中國的儒家思想,
談“和”,道家說“道”生萬物,或者古希臘哲學說“對立導致和諧”,都是在循環論的大框架裏說的。他們把和諧作為壹個整體來談,就會排斥對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排斥對立面的運動缺乏歷史方向。
不會有質的變化。這樣的運動只能導致循環運動,根本沒有發展的問題。
古代哲學的思維方式追求純粹的統壹與和諧,抑制對立面及其發展,造成了整個文化中構成要素的近乎單壹和簡單的性質。與此相適應,思想的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到了形式壓倒內容的地步。
二是追求多樣性、傾向於對抗性的現代思維方式。
從歷史發展的邏輯來看,現代哲學主要是指文藝復興以來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的哲學,包括所謂的現代西方哲學。現代哲學思維方式的產生和發展直接基於對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反對。如果
古代哲學的思維方式追求和諧,強調整體方法。然後,現代西方哲學發展出了壹種偏向對立、註重分析的哲學思維方式。它強調整體事物中個體要素的多元發展和不平衡,註重對立和沖突的必然性。
分析現代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發展成為壹種對抗性思維方式的歷史原因,可以使我們對這壹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壹,歐洲中世紀唯名論重視個體、否定普遍真理的傳統,成為近代哲學中對立思維的開端。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存在著實在論和唯名論的爭論。現實主義從維護基督教神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它普遍存在於個別事物之前。
,是獨立於客觀存在的個體事物,比個體更真實。相反,唯名論者認為只有個體,沒有共性,只有人們用來表達個體事物的名詞或概念。在這裏,唯名論者雖然錯誤地否定了普遍性或* * * *的真理,但他們重視個體或具體事物真實存在的思想,與古希臘“萬物統壹”的思維方法完全相反,給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南。
其次,現代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再分析方法為現代哲學的對立思維提供了內在的、最直接的動力。現代自然科學以具體事物為研究對象,進行分類研究。培根作為現代實驗科學的鼻祖,只承認“按照壹定的規則生活”
“運動的個體事物”的真實性認為,人類知識的工作和目的是研究這些個體事物活動的規律和本質。在這裏,培根實際上承認了客觀世界存在形式的多樣化。萊布尼茨在哲學本體論中談到壹元論,說“萬物不同”
,從而明確地提出了事物的多樣性。在他看來,列表的數量是無限的,列表之間沒有量變的區別,只有質變的區別。“因為本質上沒有兩個完全壹樣的東西,不可能根據固有的本質找到壹個內在的區別。”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第477卷商務印書館1981版)。既然真實多變的東西只有少數,那麽以實驗為特征的現代自然科學就必須以直接感性的東西為基礎,更加註重研究和描述自然界的“細節”。也就是說,與古代人強調普遍性和整體性相反,現代人強調世界存在的特殊性和個體性,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把對象分解成各種元素和屬性,研究這些元素的特殊性。
第三,休謨否認事物的因果關系,這也對現代哲學的對立思維方式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休謨的哲學思想是近代經驗哲學發展的壹個極端表現。他從純粹的感官經驗出發,否定了人的因果概念的客觀現實基礎。
因果概念的獲得完全被視為人為的東西。在他看來,人們並沒有事物之間存在因果聯系的印象,也沒有獲得因果聯系的能力。在他看來,“聯系”這個概念“無論是用在哲學推理中還是用在日常推理中,都是絕對沒有任何的。
有意義”。所以正確的描述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只能說壹個物體或事物跟隨著另壹個物體或事物,而不能說這個產生另壹個,這個產生另壹個。”(《休謨:人類理解研究》,第68和75頁,商務印書館,1972)
由於休謨的觀點披著經驗主義的外衣,掛著“實證主義”的招牌,所以在自然科學中影響很大,促成了當時分類研究方法和對立思維方式的形成。
第四,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導致了個人與社會的隔閡和對立,也對人們的對抗性思維方式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西方社會私有制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誕生,使純粹的利益關系赤裸裸地暴露出來。
風格支配著整個社會的壹切活動,從而形成和發展了個人主義的社會價值取向。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從反對宗教壓迫出發,早就主張掙脫社會束縛,為自己的目的而活,而不是為他人而活。霍布斯、愛爾維修等
另壹方面,人們在哲學層面論證了從人的感性需要出發的合理性,把個人利益作為社會的道德基礎,認為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本源,社會利益應該從屬於個人利益。這些理論從本質上決定了現代歐洲倫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基本模式。
。黑格爾運氣不好,因為他主張國家至上。應該承認,現代個人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相對於古代社會忽視和壓制個人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國家)至上,在歐洲起到了很大的進步作用。然而,作為資產階級生活的個人主義
觀,把個人或個人利益置於他人和整體之上,必然導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個人主體欲望過度膨脹,利己主義走向極端,這必然影響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導致人際關系的對立和分離,造成社會
不穩定。
第五,由於人類主體性的過度張揚和對自然的征服,科技和工業化時代發展起來了。然而,科學技術和工業化的發展在提高人類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災難和困難,使人們相信自己的能力。
為了動搖,出現了猶豫,在發展的問題上,讓人變得無奈和無所適從。這種情況和趨勢也加劇了對抗性思維方式的延續和發展。
由於上述原因的綜合作用,西方文化進壹步從二元對立走向多元對立和極端發展。古已有之的假、惡、醜,不僅得到認可和肯定,而且呈現出獨立發展的大趨勢。這在古代是最基本的。
不可能,也可以說,對抗性思維模式是現代西方文化最深刻的內在核心和模式。西方從現代科學角度提出的“分析時代”和從文化研究角度提出的“對立原則”,本質上反映了現代西方思維方式的壹個對立特征。
壹些重要的跡象。從哲學和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西方思維比傾向於整合的古代思維方式更有優勢。它打破了古代元素整體性思維的束縛,在整體內部分化和獨立發展各種元素,從而促進了新元素的產生。
,從而使人類文化的發展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當然,各種文化元素的多元化、自主化發展,容易導致極端化、無序化,產生各種弊端。但是,從實踐與認識的壹致性來看,從實踐發展過程理論來看,
這種極端的發展恰恰是人類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契機。因為極端的發展和尖銳的對立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和反思,從而為人們糾正這些弊端和矛盾提供成熟的機會和條件。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產生的原因之壹是現代社會各種矛盾的尖銳對抗。它的基本歷史任務之壹,就是從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角度,探索現代社會對立的根源,探索解決問題和矛盾的途徑。
第三,對立統壹的整體和系統的現代辯證思維方式
我們認為,只有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才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哲學思維方式。辯證法有兩個基本特征,壹是普遍聯系觀,二是永恒發展觀。辯證法的核心是對立統壹,或者說辯證思維的核心是對立統壹。正確
作為壹種辯證的思維方式,統壹性是在批判繼承古代那種偏向整體追求和諧的思維方式和現代那種偏向對立分析的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壹種全新的哲學思維方式,比現代思維方式具有更高的形式。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充分肯定了現代對抗性思維方式在歷史發展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哲學上,馬克思主義認為,古代哲學註重從對象的角度研究世界的起源,強調共性和必然性,而忽視個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強調對自然的研究,而忽視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動作用。現代哲學更關註個人。
性、特殊性、偶然性的研究,重視人對自然規律的利用,強調人的主體性,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彌補古代哲學研究的不足,使事物的兩個方面有機會得到具體深入的研究,從而肯定了反對思維方式的歷史合理性。
2.在倫理和政治觀念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古代倫理和政治觀念偏重於民族、國家和社會至上的論證,忽視個人及其利益和相對獨立性,壓制個人發展。現代倫理政治觀念更加關註個人的主觀自由和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天賦人權和自由平等的口號,強調個人的自由和獨立發展,在反封建、反宗教和個人解放方面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3.美學上,古代強調完美、和諧、倫理。而現代美學則打破了古代維納斯風格的古樸寧靜,認可並發展了崇高、醜陋等新的美學風格,對人們的欣賞趣味提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要求,從而使藝術風格更加豐富多彩。
可能在不同層次和不同方面得到審美上的滿足。
4.科學地說,馬克思主義認為,由於直觀經驗的簡單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低下,古代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處於混亂和模糊的狀態。他們強調整體而忽視局部,只見森林不見樹木。雖然口頭上講,雜多構成了整體,但是
其實我也不知道整體的細節。然而,現代科學進壹步克服了古代科學的這壹局限性。借助於觀察和實驗,直接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細節。“把自然界分解成各個部分,把自然界中的各種過程和事物劃分成壹定的類別,這對生物體是有益的。
根據其各種解剖形式,促進了自然科學的“偉大進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734頁)。
總之,現代哲學的對抗性思維方式在各個方面克服和彌補了古代哲學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哲學的新發展。
(2)批判了現代對立思維的弊端和局限性,發展了新的對立統壹的辯證思維。
1.現代的對抗性思維只講特殊性、個體性、偶然性、差異性,而忽略了普遍性、* *同性、必然性、壹致性。只關註局部,忽略整體;只註重細節,不註重整體;只註重實證思維,忽視理論思維。這壹下,也突然了。
忽視了事物的運動、聯系和發展,自然是機械化的、靜態的。針對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法強調客觀事物的存在是辯證的。要堅持認識客觀自然的整體系統特征和聯系發展的特征,認識自然的“精細”。
節”,即事物相互聯系發展的動力、過程和機制也就是說,要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整體和局部、運動和靜止等壹系列宏觀和微觀層面的辯證關系。
2.現代的對抗性思維模式,強調個人和個人利益高於社會和社會利益,只講個人意誌自由,忽視社會整體和諧,只關心自己不顧他人,導致人欲和物欲橫流,壹切社會關系都引入金錢關系,從而把壹切矛。
護盾被推到極致。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制約了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制約了個人的自由發展。對此,馬克思主義認為,要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實現新的社會組織形式,重新建立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個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並提出集體主義作為社會的價值導向原則。所謂集體主義,既不是簡單的社會(集體)至上論,也不是忽視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的正當性和必然性。它準確的歷史定位,
就是在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建立個人與社會(集體)和他人的和諧融洽關系。
(3)對立統壹思維方式的研究重點是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結構整體性研究。其重要標誌之壹就是中介概念的引入。
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壹個整體,其內部組成部分在對立和區別的基礎上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這種聯系和轉化是通過中介來實現的。現代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卡在對立面的,因為它沒有抓住對立面之間的中介。壹旦抓住了對立之間的中介,就找到了對立統壹的基礎,壹系列關於事物運動、聯系、變化、發展的問題就好理解了。因此,我們不妨說,對事物內部對立之間的中介聯系的把握,是思維方式從對立到對立統壹的壹個突破。因為,抓住了中介環節,不僅使我們最終揭示和把握了事物聯系和發展的辯證本質,而且使我們有可能深入事物內部,從整體結構的角度全面探索和把握構成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對立統壹的思維方式也是壹種系統的、整體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統壹的事物都是以對立為基礎的。我們必須在對立中把握統壹;相互對立又相互區別的事物,通過中介相互聯系又統壹起來。我們應該在團結中把握對立。事物在對立和統壹的基礎上形成壹個整體。對立統壹的思維方式是對事物整體系統的科學反映。
第四,從否定之否定規律看三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辯證發展規律,進壹步論證對立統壹思維方式的科學性。
從思維的發展史來看,它經歷了壹個否定與否定的過程,從偏向整體性的古代思維方式到偏向對立性的現代思維方式,再到註重對立統壹整體結構的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在古代,傾向於整體的思維方式是這個過程的起點。
,是肯定階段。它重新形成了整體性,忽略了內部因素的多樣性。但是,無論是客觀事物的內部結構,還是主觀思想的結構,都是以壹定的要素為基礎的,都具有要素、結構和功能,都遵循著三者相互發展的規律。因此,元素必然會發生質和量的變化和發展。在現代,傾向於對抗性的思維方式就是消極階段。否定的主要對象是肯定階段中形式整合的特征,從整合的形式中解放出許多要素,使其向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這個階段的特點描述為內容鋪天蓋地的階段。打破舊形式的束縛,是新元素發展的重要條件之壹。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壹的思維方式,註重整體結構,是否定之否定的階段。它的第壹個特點是肯定和繼承古代思維方式的和諧,否定和顛倒現代思維方式的重要結構;第二個特征,作為對現代對抗性思維方式的否定,既是對古代思維方式輕視形式整體性的局限的否定,也是基於不同要素的多元化發展。也就是說,現代辯證思維方式所依據的要素更加復雜多樣,這使得兩者都強調形式問題,但本質上是不同的。在古代的思維方式中,由於缺少中介,要素之間的統壹是直接的,結構在功能上表現為求同存異。在辯證思維中,由於中介的作用,既可以求同也可以求異,直接聯系和間接聯系並重,從而形成整體的結構聯系。在這種結構聯系中,許多不同性質的元素表現出新的屬性和特性,發揮新的功能。也就是說,在這個建立在對立統壹基礎上的整體結構中,不同性質的要素可以在特定意義上獨立存在和發展,並可以通過中介和諧共存,從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內容(要素)與形式(結構)的和諧統壹。
(原載於《齊魯日報》199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