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根據以上的第壹方面可以將哲學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基本派別:
唯物主義:將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物質,物質由原材料產生,主張物質第壹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具體又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該流派哲學壹直強調感官認知與理性推理及客觀證據,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局限,該流派在關於世界起源的解釋上尚無定論。
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壹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唯心主義內容十分之復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
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了唯心主義的所有***同特點,主要表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主觀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同特點,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因為人的意識(而非神靈的)存在。更深入地追究,就是將“認知”與“存在”等價起來,主觀唯心主義所講的“存在”是狹隘的“客體”對於“主體”的被認知。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但其原文十分之復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壹樣的觀點,但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裏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範疇。
根據以上的第二方面可以講哲學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基本觀點:
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持該觀點者多為唯物論者,認為人可以憑借感覺器官及其延伸(指科學儀器)完全認知世界,而至今尚未被認知的部分只是因為技術的不發達,人完全認識世界是必然。
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認知的或不能被完全認知,此處的不能完全被認知並非“尚未被認知”,而是指世界的某些部分或某些層面,人類是永遠無法知道其真相的。持該觀點多為唯心主義者,“概念世界”是研究不可知論時不可不提的概念。
1,亞裏士多德(逍遙學派)的分類。當時哲學包括所有的學科,分為三類:
壹,理論學科:數學,物理學,形而上學;
二,實踐學科:政治學,倫理學;
三,創造性學科:詩學,修辭學;
四,附,工具學科:邏輯學。
2,古希臘晚期的斯多葛派的分類。
壹,邏輯學;
二,物理學;
三,倫理學。
這三部分內容的範圍都比現在的這幾個詞所指的範圍要廣。他把整個哲學比喻為田地,邏輯學是這塊田地的圍墻;物理學,也就是自然哲學,是田裏的土壤;倫理學是田裏長成的果實。這個三分法來源於亞裏士多德以前的哲學派別,特別是柏拉圖的哲學:古希臘最早的依奧尼亞派已經創立了自然哲學,相當於斯多葛派所說的物理學的內容;蘇格拉底創立的道德哲學,也就是倫理學;柏拉圖吸收前人的思想,又加上了思辨的或邏輯的哲學,即古代哲學家所稱的辯證法,相當於斯多葛派所說的邏輯學的內容。柏拉圖雖然沒有明白把哲學分為以上三類,但他的思想和著作,卻命明顯的可以按照這種三分法來劃分。
3,中世紀的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分類。只是按照亞裏士多德的三類學科之壹的理論學科把哲學分為物理學,數學和神學(形而上學)三部分。
4,西方近代哲學的創始人迪卡爾將哲學分為三類,較多繼承了斯多葛派的觀點。
壹,形而上學,他把它比喻為大樹的樹根;
二,物理學,這是樹幹;
三,包括倫理學在內的各門具體學科,是樹枝。
5,德國近代哲學家沃爾夫的分類,它的分類法在後世有很大影響。
壹,理論哲學(形而上學):本體論,宇宙論,心理學,神學。
二,實踐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
(導論:邏輯學)
6,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分類,基本繼承了斯多葛派的三分法。
壹,邏輯學,不是形式邏輯,而是與形而上學合流的邏輯學;
二,自然哲學;
三,精神哲學。
7,意大利新黑格爾主義哲學家克羅齊的分類:
壹,理論哲學:美學,邏輯學;
二,實踐哲學:經濟學,倫理學。
8,西方哲學史上普遍流行的分類法:
第壹部分,本體論(包括或者不包括宇宙論),關於存在本性的問題
從本體性質上分:唯心論,唯物論,中立論,合壹論等;
從本體數量上分:壹元論,二元論,多元論;
從宇宙起源,生成的問題分:機械論或決定論,目的論。
第二部分,認識論,關於人類知識來源,能力範圍,限度和真偽標準的研究。
從認知能力分:獨斷論,懷疑論,實證論;或者分為:可知論,不可知論;
從知識的來源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批判主義;
從知識的真偽標準來分:反映論,融貫說,實用說等。
第三部分,價值論。
包括倫理學,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