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之後,陳子昂(661-702)明確提出反對齊梁詩風,主張“漢魏之風”。有38首詠懷詩,是他具有鮮明創新精神的代表作。
盛唐是詩歌繁榮的頂峰。這壹時期,除了李白、杜甫兩位大詩人之外,還有很多成就斐然的詩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以孟浩然、王維為代表的田園詩人;另壹類是邊塞詩人,其中高適、岑參成就最高,王昌齡、李奇、王之渙也是傑出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邊塞詩多以樂府這壹古老題材來表達將士思鄉報捷之情。他的《參軍》、《上邊疆》壹直被認為是邊塞詩的代表作。李奇的邊塞詩數量不多,但成就卓著。壹首詩《古意》和《壹首古老的戰歌》是他的代表作。老壹輩邊塞詩人王之渙寫了壹首《涼州詞》,另壹首《登河闕樓》富有詩意,給人以啟迪。
中唐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延續。這壹時期的作品主要是描寫社會動蕩和人民苦難的。白居易是中唐時期最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在文學理論和創作上掀起了現實主義詩歌的高潮,即新樂府運動。元稹、張繼、王建都是這場運動中的重要詩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有19古樂府和12新樂府。元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與白居易的詩非常接近,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這是由於它們的文學觀的壹致性。張繼和王建雖然沒有明確的文學主張,但他們以豐富的創作成為新樂府運動的中堅力量。同情農民疾苦是張繼樂府詩,尤其是野老歌的主題。雖然與上述人士風格極為相似的沈李詩歌並不多,但兩首《為農之仁》卻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讀者。
在新樂府運動之外,這壹時期還出現了另壹派詩人,即韓愈、孟郊、李賀等人。他們的詩歌藝術不同於白居易,獨樹壹幟。韓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擅長寫詩,將新的語言風格和技巧帶入詩歌世界,拓展了詩歌表達的領域,但同時也帶來了寫詩的風氣,講求才學,追求冒險和奇詭。孟郊(751-814)和賈島(779-843)都是以“苦吟”著稱的,他們* * *的特點是追求冒險和苦思。劉禹錫(772-842)是壹位熱衷於創作民歌的詩人。他的許多關於支竹的詩描述了事實,很受人們的歡迎。此外,他的詩和絕句也很有名。柳宗元的詩(773-819)和他的散文壹樣,表達了個人的悲痛和抑郁。他的山水詩委婉簡練,處處顯示出他高尚的人格,如江雪,壹直為人們所傳誦。李賀(790-816)在形象、意境、比喻等方面都沒有走前人的路,在中唐詩風中獨樹壹幟,開辟了壹個奇異崛起、幽美悲涼的浪漫主義新世界。蘇小小的《墓》和《天上的夢》都是充分體現他獨特風格的作品。
晚唐詩歌具有濃厚的感傷氣息,代表詩人有杜牧、李商隱。杜牧(803-852)以七言絕句著稱,其代表作有《江南春》、《山行》、《伯秦淮》、《郭華清宮》。這些詩在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中顯示出英俊的才華。李商隱(813-858)擅長愛情詩。杜甫,他的七律研究,典故精妙,對仗工整,很有代表性,比如馬嵬。他的七言絕句也很有技巧,其中《雨夜給北方朋友的筆記》和《嫦娥奔月》都是名篇。
晚唐出現了壹批繼承中唐新樂府精神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人物有皮日休、聶、杜荀鶴。他們的詩鋒芒畢露,直指時代之弊。
詩歌沒有像唐代那樣發展輝煌,但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即減少抒情成分,增加敘事和議論成分,強調描寫,廣泛使用散文句法,使詩歌與音樂疏離。
蘇軾和黃庭堅(1045-1105)的詩最能體現宋代的特色。黃庭堅詩歌風格奇特突兀,影響了當時的蘇軾。他和陳師道壹起開創了宋代最有影響的“江西詩派”。宋初的梅(1002-1060)和(1008-1048)並稱為“蘇梅”,奠定了宋詩的基礎。歐陽修和王安石(1021-1086)的詩,起到了很大的掃除昆西風的作用。南宋時期,國難深重,詩歌中往往充滿了憂郁和憤怒。陸遊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同時,以“田園詩”著稱的範成大(1126-1193)和楊萬裏(11206)是自覺的。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末代大詩人,其代表作《郭楊》高揚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
詞發源於唐,盛於宋。文(812-870)是晚唐時期第壹位專職詞人。他詞藻華麗,寫女性的離別和相思之情,被後人稱為“花間派”。南唐皇後李煜(937-978)在詞的發展史上占有很高的歷史地位。後期,他在詞的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於美人和浪淘沙用恰當的比喻來形象化他的感情,他的語言接近口語,但他用得很漂亮。
像嚴舒(991-1055)和宋初的歐陽修等詩人都有優秀的作品,但他們仍然受到花間派的影響。到了柳永,他開始創作長期的慢詞,從此詞的尺度有了明顯的變化。到了蘇軾的到來,詞的主題得到了進壹步的發展,懷古傷今的內容進入了他的詞中。與蘇軾同時代的秦觀(1049-1100)、周邦彥(1056-1121)也都是優秀的詩人。秦觀的代表作有《浣溪沙》、《踩沙》、《鵲橋仙》等,擅長寫短篇小說,通過抒情的景物書寫傳達悲涼之情。周邦彥不僅擅長寫詞,還擅長作曲。他創作了許多新曲,為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柳永的影響,他的詞旋律嚴謹,適於傳唱,用詞講究,描寫細致。代表作有《穿越秦樓》、《漫方婷》、《勇士蘭陵》、《六醜》等。女詞人李清照以其獨特的風格在宋代詞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面對國破家亡的危機,詩歌大多表達了作家的愛國情懷。辛棄疾是著名的愛國詩人,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詞的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期以後最強大的愛國詞派。
南宋末年詩人姜夔(約1155-1235)最為著名。姜詞多為詠物之作。在他的詞作品中,多為人生經歷的漂泊和愛情的失意而慨嘆,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長亭慢怨》。他的詞沿襲了周邦彥的道路,講究修辭和音律,但內容並不充實。
詞在南宋達到頂峰,散曲在元代盛行,詩歌卻退居二線。
明代詩歌在模仿與反模仿的反復中前行,沒有出現傑出的作品和詩人。
清代詩歌流派眾多,但大部分作家都沒有擺脫古體、形式主義的那壹套,很難超越前人。清末龔自珍(1792-1841)打破了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沈寂,以其先進的思想走在了現代文學史上的前列。他的詩歌往往關註社會、歷史和政治觀點,以揭露現實,使詩歌成為現實社會的批判工具。後來的黃遵憲(1848-1905)、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等新詩派甚至直接取詩。
在五四文學革命中,中國現代文學誕生了。1917年,胡適(1879-1942)在《新青年》上首次發表白話詩八首,提出“詩風大解放”的主張,提倡不正式、平長的“胡適之式”詩歌。在新詩誕生的過程中,劉半農、劉大白、康、俞平伯是主要作家。通過他們的努力,新詩形成了不拘泥於音韻、雕琢、典雅、質樸、白話的基本* * *性質。最早出版的新詩集有:胡適的《試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的《草》、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以“五四”的狂飆突進精神和不同於其他白話詩的鮮明藝術特色,奠定了新詩的浪漫主義基礎。女神也是新詩真正取代舊詩的標誌。它成功地創造和運用了自由詩的形式,把新詩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度。
經過開拓階段,新詩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形式,以自由詩為主,既有新格律詩,也有象征詩。
文學研究會的作家創作了大量的自由詩,其中大部分是抒情的,表現了覺醒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追求和苦悶。其中,朱自清的成就尤為突出。他的詩表現了進取精神,比如《光》這首詩就表達了作者尋求無施舍的願望。還有《匆匆》、《自》、《毀滅》等詩,都表現了大起大落、幻滅之後追求理想的執著。受泰戈爾《鳥》的影響,自成壹派的文學研究會冰心創作並發表了《星星》和《春水》兩首詩。她的這些詩都叫“星星”。她的“星空體”詩多表現母愛、純真、自然的感情,充滿了溫柔和憂傷。
咆哮詩指的是瞿秋白、蔣光池等黨員作家的政治抒情詩,其中蔣光池(1901?/FONT & gt;1931)詩最多。他的詩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色彩,如《太平洋上的惡象》、《中國的勞動之歌》、《為列寧哭泣》,壹掃當時許多新詩的纏綿基調,充滿陽剛之聲。然而,他的政治抒情詩有內容模糊的缺陷。
在新詩創作中,愛情詩領域在湖濱詩社的詩歌中最為引人註目,有王靜之(1902-)、應秀仁(1900-1933)、潘墨花(1902-1934)、。他們的詩中描寫的愛情是豪放的、裸露的,其中表現出來的單純的美是最打動人的地方。
寫自由詩的馮至(1905-1994)也是壹位有成就的詩人。他的詩不僅是關於愛情的,也是關於親情和友情的。出版的詩集有《昨日之歌》、《北遊》等。
提倡格律詩的是新月派。聞壹多(1899-1946)對格律詩理論做出了巨大貢獻。為了建構新格律詩,聞壹多提出要建構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並為此進行了艱苦的創作實踐。聞壹多有兩首詩,《紅燭》和《死水》。愛國主義貫穿他的作品。此外,他的詩歌還表現了五四時期積極進取的追求精神。他的藝術表現是浪漫的。他經常選擇壹幅圖像作為愛的象征。他善用恰當的比喻來增強詩歌的形象和藝術感染力。他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築美,對整個格律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徐誌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壹位重要詩人。他的詩主要表達了對光明的追求,對理想的希望和對現實的不滿。表達個性解放和追求愛情的詩歌在徐誌摩的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詩風婉約,用詞清新明朗,感情濃烈真摯,氣氛溫婉輕盈,表現手法細膩多變。他的大部分詩作都收錄在《誌摩詩集》、《寒夜》、《老虎》、《流浪》等中。
幾乎在新月派活躍的同時,中國詩壇也出現了象征主義詩歌。象征主義詩歌既不描述真實,也不直接表達思想,而是經常使用聯想、隱喻、幻覺、暗示等不同於常態的手段來營造朦朧神秘的色彩。李金發(1900-1976)是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小雨》、《歡樂頌》等詩歌。他的詩歌反映了“五四”後壹些知識分子面對壹片空白的未來時的悲觀情緒。李金發被稱為“奇怪的詩人”,因為他的詩怪誕離奇,不可讀,但他的詩也有許多成功之處,如大量生動的比喻,生動的語言和強烈的感情,這是許多人所不及的。其他傑出的象征主義詩人包括王、穆和馮乃超。
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詩人以高昂的戰鬥激情引領詩壇。尹復(1909-1931)是壹位重要的政治抒情詩人。他的詩歌熱情贊美無產階級革命,生動描繪了工人運動的戰鬥場面。由於他的實際鬥爭經歷,他的詩歌情感飽滿,真摯而不空泛,藝術風格樸實粗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 May 1,我們的詩等。左翼詩歌派的重要代表團體是中國詩歌學會。他們的藝術主張是詩歌的大眾化,主張詩歌要面向下層民眾,歌頌抗日救亡運動。代表詩人是蒲風(1911-1942)。
新月派之後,描寫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的現代情感的現代詩派興起,戴望舒(1905-1950)是現代詩派的主要詩人。因發表於1928的詩歌《雨巷》獲得“雨巷詩人”的美譽,曾出版詩集《我的記憶》、《王叔草》等。這些詩集中表現了大革命失敗後知識分子的幻滅感和孤獨感。象征意象在他的詩歌中運用廣泛,但由於貼近主觀情感,詩歌曲折朦朧,但又不至於過於晦澀。他常用的比喻也很清新貼切。節奏感是他詩歌的另壹個特點。
抗戰後,最重要的詩歌流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詩人有胡風、艾青、田甜、易門、李露和鄒滌凡。在他們的創作中,政治抒情詩占有很大比重,其內容充滿了愛國激情,呼喚人們對敵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七月派註重用熾烈的激情敲擊人心,而不是註重文采雕琢和修辭。簡單、粗獷、豪放是七月詩人的藝術特色。
40年代後半期,後來被稱為民歌體的新詩在解放區農村成熟。李記和阮的敘事詩體現了新詩的突出成就。
馬凡陀是袁水排(1907-1983)在40年代中期發表的諷刺詩的筆名。他這壹時期的詩集是《馬凡陀民歌》,是當時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政治諷刺詩集。多寫在大眾耳熟能詳的民歌和小調裏。輕松幽默,犀利潑辣,其犀利之筆已經席卷了末日社會的每壹個角落。
1949新中國成立後,詩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題材和主題隨著新的生活而產生。詩人滿懷激情地譜寫了壹曲新時代的頌歌。與此同時,新的社會也創造了壹批新的人和全新的詩歌作品。它們是和他的歌曲《京華煙雲》、森林詩人傅的《樵夫》、的《老張的手》、未央的《我回來了》、李英的《軍帽下的眼睛》、鞏留的《邊城與黎明的城市》短歌以及顧公的《喜馬拉雅山》。此外,詩歌的形式也有所創新,吸收民歌營養的《在天空中徘徊》、接受外來影響的《步步驚心》、《新格律詩》等形式相繼出現。
50年代末60年代初,詩歌中興起新民歌運動,傳統民歌得到發展。政治抒情詩作為壹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郭小川和賀敬之是當時兩位傑出的政治抒情詩人。這壹時期詩歌創作的另壹個突出成就是長篇敘事詩的收獲。郭小川的《深谷》和《將軍》三部曲以新穎的形式和深刻的思想享譽詩壇,而李記的《高陽傳》、文傑的《復仇的火焰》、韓起祥的《翻身》、王誌遠的《核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釗》和《田裏駕車傳》也獨具特色。
但與此同時,這壹時期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題材、主題、形式、風格不足的缺點。
新時期以來,沈寂十年的詩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詩歌在表達上可以廣泛借鑒,但其形式趨於散漫自由,風格多樣。新時期初期,歡呼勝利和反思歷史的詩歌繼承了現實主義的傳統,並使之繼續發展。與此同時,壹批年輕詩人,如舒婷、顧城和何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迅速成長起來。他們的詩歌通常表現出壹種隱晦而不尋常的復雜情感,人們稱之為“朦朧詩”。
80年代中後期以後,詩壇出現了自稱“第三代詩人”的現代主義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