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始於工具的使用;隨著工具的使用,人類正式脫離了動物的行列,走出了蒙昧的荒野。農業的歷史始於農具對農業活動的影響。在農業開始之前,人類經歷了近兩百萬年的采集和捕魚。雖然這個時候的人已經會使用工具了,但還不能稱之為農具。自然生態在農業出現之前就被人們有目的地加工過,用於農業加工的工具就是農具。可見,從工具到農具,人類祖先是經過近200萬年的艱苦探索才學會的,得到農具並不容易。有了農具,就有了農業。農業和農具同時誕生於人類社會,誰也離不開它們的孿生兄弟。
農業和農具的誕生結束了人類對社會的需求,開始了人類貢獻社會的新時代。
隨著社會的變化,農業生產發展了,農具也有了相應的進步;農具的進步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歷史悠久。各行各業從來都是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的。農業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表現為農具的發展水平。農具的發明和發展導致了壹系列科技部門和研究科技部門的出現和發展。可以說,整個國計民生都不同程度地與農業直接或間接相關。從石器時代開始,中國就是壹個以農業生產經濟為基礎的國家,歷代所有的社會制度都與農業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農業生產工具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也必然導致經濟條件的新變化,經濟條件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的演變。這是農業生產和農具發展對社會制度的巨大促進。
二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大國,有壹萬多年的農業文明史。它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農業發源地之壹。中國農業科技基礎雄厚;中國農業文化內涵豐富。在中國大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炎黃文化,與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化、兩河文化、古印度文化、瑪雅文化處於相同或相近的發展水平,只有炎黃文化演變為中華文化,從未間斷。當然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炎黃文化壹直根植於無煙、綠色、龐大的農業文化(包括農具文化),科技含量豐富先進;它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為中國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提供了相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選擇。中國農業養活了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經濟成就,走了壹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路。這是中華文明的美好和獨特之處,也是當今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基礎。
從本質上說,農具是人類為了生存和不斷改善生活條件,改善農業生產面貌,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產物,標誌著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是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不斷進步的縮影。因此,生產工具中包含的農具是壹種文化載體和文化現象,是整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之壹。農具既然是人造的東西,就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和技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具的生產、使用和廢棄也體現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烙上了人類精神文化的烙印。
農業是壹切貿易的源泉。農業是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後不可或缺的產業。很多其他行業可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暫時或永久消失,但農業不會。農業不僅過去存在,現在也存在,將來也永遠不會缺席。農具是農業的兄弟姐妹,沒有農業就沒有農具;沒有農具,就沒有農業。所以,人類走過的歷史進程,是從農業的腳步開始的;它在農業和從農業分化出來的各行各業的腳步中不斷前進。農業的發生和發展與農業工具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所以,研究人類發展史,就要研究農業工具發展史。
農具史是民族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壹部沒有農具史的民族史是不可想象的。農具史從壹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體現了中華兒女歷來勤勞勇敢聰明創造創新的偉大品質和優良傳統。研究農具的歷史,不僅可以使這些美德得到傳承和發揚,而且有助於提高人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特別是年輕壹代。而且使我們能夠發現農業機械的科學發展規律;從中可以借鑒今天農業機械的發展,從而推動當代農業機械的發展,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研究中國農具史,就是要還原中國農具發展史的本來面目,讓人們正確對待歷史。正確看待中國傳統農具的歷史。研究中國農具發展史,就是從歷史進步的足跡中找出我們的經驗和不足;找出我們由先進變落後的原因和教訓,為今後我國農業機械的發展提供參考。研究中國農具發展史,是為了給中國通史及相關學科提供更加豐富、準確、真實的關於農具發展的史料。
向世人再現歷史的真相,是包括農具史學家在內的歷史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為此,我們想到了壹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華文明應該是五千年還是壹萬年?傳統說法: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據說這種說法主要是基於文字的發明和城市的出現。這種依據實在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