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喀秋莎火箭炮:橫空出世,戰爭之神,二戰中的“斯大林管風琴”

喀秋莎火箭炮:橫空出世,戰爭之神,二戰中的“斯大林管風琴”

在人類戰爭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話題。 這個由蘇聯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經由二戰的洗禮,在實戰中為自己正名,乃至於現代戰爭依然有她的身影 。盡管她有壹個美麗的名字,但卻是對手們的夢魘。萬箭齊發、火舌傾瀉, 有喀秋莎在手,勝利的天平就已經註定

1941年7月,當德軍挾巴巴羅薩的余威,在蘇聯西部廣袤的原野上馳騁時,壹種神秘的武器蓄勢待發。 此時的蘇聯軍方,還來不及為她做更多測試,就被強行用於實戰。 7月15日的這壹天,不可壹世的德軍進駐奧爾沙市,閃電戰的強大讓他們足以驕縱,德軍在占領 汽車 站後,竟然大搖大擺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裝甲車隨意停靠,走出烏龜殼的士兵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危險的來臨。

夏天的悶熱讓德軍卸下裝備,更放松了該有的警惕。確實,吹噓歐洲第壹的蘇聯,在德軍的突擊戰下,竟如此不堪壹擊。突然, 壹陣急促的爆炸聲響起,坦克被炸得飛上天,裝甲車燃起熊熊大火,周圍的車輛和彈藥都被炸毀 。壹排排的士兵倒下,剛才還談笑風生的場景,瞬間變成人間煉獄。最關鍵的是,壓根都看不到敵軍的身影。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壹次亮相。

憤怒的德軍大為震驚,立即派情報部門查明情況。 原來正是蘇軍的炮兵連,用新裝備的5門火箭炮,壹次性齊射80發火箭彈。 負責此次作戰的蘇軍長官,就是後來被追授壹級衛國戰爭勛章、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的 費列洛夫大尉 。此時的他,剛剛接手這個神秘的大家夥。從訓練到實戰,也就只有短短的壹周多時間。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們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實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盡管殺傷力十足,但是機動性不強的缺陷,讓費列洛夫只能打壹槍換壹個地方。 為了避免德軍的炮火報復,費列洛夫在第壹次亮相後,匆忙撤出了陣地,之後又在西線的斯摩棱斯克、葉爾尼亞等地,狠狠地教訓了入侵者。惱羞成怒的德軍,急切地要和火箭炮連決戰。這壹年的10月,費列洛夫與德軍大部隊遭遇,炮兵們沈著應戰,最終寡不敵眾。 在打光所有的炮彈後,士兵們為銷毀發射炮被團團包圍,英雄的費列洛夫和他的戰友,壯烈犧牲

與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盡管精準度不高, 但是大規模的炸藥從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殺傷有生力量。而且價格低廉,易於批量生產,讓喀秋莎成為蘇軍的最愛 。能夠裝載於卡車上, 更讓喀秋莎有了機動性 。壹次性發射巨大的火炮,打壹個措手積極,還沒等敵軍反應過來,火箭炮連早都閃躲開。

就是這樣的完美武器,她的誕生卻充滿曲折。 俄國人對火箭炮的鐘愛,從沙俄時期就開始涉足 。那時候有壹大批的科學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領域。 後來由於各種環境的影響,只得在十月革命後重啟研究。 這副重擔落在了蘇聯火箭學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學家們,組成氣體力學研究小組。從火箭設計到燃料選擇,火箭炮走出堅實的壹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讓剛有起色的火箭炮事業遭受重擊。 研究小組群龍無首,國內環境再次惡劣,幸而得到圖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這位集戰略思維、軍事思想於壹身的元帥,毫不動搖地指導火箭彈的研發。1933年研發出既能車載發射,又能機載打擊的火箭彈。壹年後的 諾門坎戰役, 蘇軍把火箭彈投入空戰,驕橫的日本人從此再也不敢提“北進”計劃。

那麽,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麽來的呢? 壹切都源於炮架上的字母K,由於生產廠家是位於沃羅涅日州的***產國際兵工廠,因此取名***產國際的俄文第壹個字母K 。當時的蘇聯紅軍並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實名字,索性以二戰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當梨花開遍天涯,河上飄落柔漫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響起,呼嘯的炮聲撲滅惡魔。

盡管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讓火箭彈第壹次登場, 但是機載炮彈遠遠不能滿足戰場的多元化需求 。之後,車載實驗進入實質性環節。最初的車載發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兩排交錯排列。發射時,必須保持車身與目標成90 ,整個炮火的方向調整,只能通過車輛來操控。 這樣壹來,發射的準確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來威懾敵軍。

火箭專家們經過反復研究, 決定改兩排的工字型,為壹排的I字形發射軌 。原來的發射架側身車輛,改進後的發射架與車體縱向壹致,炮手從後面裝填,火箭彈從駕駛室掠過,極大地提升了穩定性。 不僅裝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隨著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斷完善,軍方開始不斷訂購。蘇德戰爭爆發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測試尚未完成,但是軍情緊急,戰場就是最好的檢測。

從軍方訂購到量產裝備,喀秋莎開始在二戰中大發神威。 為了更好的穩定性能,發射車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機,再到輕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車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斷進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蘇軍的節節勝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531門新型喀秋莎發揮了巨大作用,摧毀了德軍後期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的 柏林反擊戰中 ,加強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讓戰局膠著的柏林街區,幾乎夷為平地。

當然,喀秋莎還有很多系列,如裝載於摩托化的輕便火箭炮、重機槍槍架上的火箭炮,甚至還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兇猛,殺傷範圍大而著稱,經常用於大面積消滅敵人集結部隊,壓制敵方的火力配備,是無堅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壹提的是,抗美援朝後期,蘇聯援助的喀秋莎裝備我軍後,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奇效,據稱美軍有70%的傷亡,是誌願軍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戰中的德軍稱為 “斯大林的管風琴”,因為發射時的聲音酷似管風琴,殊不知等待他們的將是粉身碎骨 。為表彰炮兵在二戰中的作用,蘇聯專門成立了“炮兵節”。如今,更多的火箭炮應用於現代戰爭,喀秋莎的威名卻永遠被人們銘記。

  • 上一篇:和諧互助手抄報
  • 下一篇:國外食品包裝插畫風格-日本包裝設計特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