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熱鬧的夜市,城市夜生活是如此尷尬。
“嘉興有夜市嗎?”“是的。”“生意怎麽樣?”“壹言難盡!”任何去過嘉興夜市的人都不禁感嘆。昨晚,記者兩次走訪了建國南路嘉興商城前的嘉興夜市。賣東西的人比買東西的人多。雖然攤販們按時擺攤,但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提前打烊。這是記者看到的嘉興夜市的慘淡景象。
嘉興夜市鳥語花香。
昨晚7點半,記者走進嘉興商城前的夜市。以往這個時間段都是夜市的黃金時段,但記者實地走訪了壹圈,卻發現異常冷清。
昏黃的燈光下,攤販張坐在凳子上,手裏拿著壹本書,看著壹本漫不經心的書。他的攤位前擺著各種各樣的鞋子,卻無人問津。記者駐足10多分鐘,只見壹位顧客若無其事地走到他的攤位前,掃了幾眼。這時,張微微起身,慢慢招呼業務,客戶再次轉身離開。無奈,張坐回到凳子上,然後拿起了書。
“妳賣東西了嗎?”“不行!”王老伯嘆了口氣說:“這種日子也不是壹天兩天了。”
王老伯的攤位上,擺著各種款式的衣服,價格不貴,但同樣冷門。這讓王老伯很著急,幹脆和旁邊的攤販聊了起來。
看著嘉興商城門前長約百米的夜市,賣東西的人遠遠多於買東西的人。攤位冷清,攤販無精打采的等時間。
提前半小時。
昨晚9點半左右,記者再次趕到夜市,驚訝地發現攤位明顯少了很多,整個夜市街顯得空蕩蕩的。通常要到晚上10才“收工”的夜市,漸漸“空”了起來。
“今晚什麽也沒賣出去!”張老伯正推著三輪車往外走,壹臉無奈。記者看到,商販們正在陸續打包貨物,準備收拾東西離開。“沒辦法,生意太冷清了,在這裏等不是問題。”商販們壹致表示。同時,記者註意到,在這個夜市閑逛的顧客已經很難找了,整條街顯得異常冷清。
據這些攤販說,每天晚上7點左右,他們都會準時擺攤。每次擺地攤,他們還是抱著壹定的希望,希望顧客多壹點,生意好壹點,但往往每晚都是失望而歸。“人都不知道去哪了,現在生意難做!”
冷清的夜市發人深省。
對於夜市冷清的原因,壹些攤販也向記者表達了壹些看法。“這個位置不好選,有點偏,人氣不強。我們希望選擇壹個熱鬧的地方。地方越熱鬧,生意越好。”
而有顧客告訴記者:“這個夜市街的商品真的很差,除了鞋子和衣服,還是鞋子和衣服。”這些顧客認為夜市壹條街的商品品種單壹、乏味,難以激起顧客的購買欲望。“走了幾次,大家都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嘉興夜市的品味確實有些低。”
“這個夜市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還不知道,定位也有問題。來的多是外地人,幾乎沒有本地人來。”有些客戶是這樣認為的。
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壹個城市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夜市的核心是提供延伸服務,如何提供好的服務,服務哪些服務,服務哪些群體,都是實質性的問題。“嘉興夜市的冷清狀況無疑發人深省。”
嘉興夜市經歷了多少變化?
雖然是“新嘉興人”,但老孫從部隊轉業到嘉興已經快30年了。他喜歡逛夜市,對嘉興夜市的興衰很有發言權。記者從他口中得知,嘉興夜市經歷了很多變化。
秀洲路時代:上世紀80年代,位於秀洲路(嘉興稱新馬路)的小商品市場,曾是嘉興人休息日最愛逛的地方,家居商品種類繁多。記得1985到1986期間,牛仔褲作為壹種進口商品,剛剛登陸嘉興,成為秀洲路上最受歡迎的商品。攤位後面有方凳,顧客可以坐下來試穿。每個星期天,狹窄的秀洲路都擠滿了人。
秀洲商場時代:到了90年代初,秀洲路再也承受不了交通壓力,面對壹個拓寬熱鬧的小商品市場,搬遷到了嘉興汽車西站以南,壹條街變成了壹座城,經營品種擴展到了上百種。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為市場。後來主人換了,先是變成了家具市場,後來變成了副食市場。
勤政路時代:2000年起,政府在繁忙的勤政路設立臨時小商品夜市,緩解部分企業職工下崗再就業壓力。尤其是夏天,每天下午4點,擺攤的人就開始推著裝滿各種物件的車出現在勤快路上,前所未有。秦簡路夜市,從和興路的秦簡路口延伸到建國路的秦簡路口,長達數百米,處於高峰期。
建國南路時代:可以說交通的瓶頸壹直困擾著嘉興小商品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壹直處於不斷的遷徙中。交通擁堵,治安問題,擾民,導致我們的小商品市場,包括小商品夜市,很難成氣候。三年前,有關部門決定在嘉興商城附近劃出壹段建國南路,將原來的夜市攤搬到城北路,設立小商品夜市。最早200元的每個攤位都位於交通節點,夜市賣的東西和嘉興商城經營的差不多,沒有體現出互補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形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