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嘉興的民間故事是什麽?

嘉興的民間故事是什麽?

采訪手記

幾個選本是遠不夠的

N於能

民間流傳的故事,充滿了鄉土氣息,這是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而作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壹部分,如何保護傳承這些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也是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責任。這次,我們部門深入到田間地頭去采訪講述民間故事的老人們,也引發了壹些感想。

隨著人們群眾精神生活的極大豐富,作為古老傳統的講故事方式,已經漸次式微。因為聽眾的散失,原先對講述、整理民間故事抱有極大熱情的群眾,大多數已經不再講故事了,比如王店常睦橋社區的王金仙,由於結婚和到鄉企工作慢慢就放棄了這壹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這在當下是壹種普遍現象,那麽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如何為民間文化包括民間故事提供生存下去的條件?

上世紀八十年代,政府曾組織過大規模的民間文學采風活動,從事城鄉文化工作的人員充滿熱情地參加普查和采錄工作,像我知道的袁克露老師,這次采訪接觸到的嘉善文化館的金天麟、王店文化站的梅曉民老師就是。但是又是2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還是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搶救,而且我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采錄的民間故事原稿大多數還整整齊齊地靜靜躺在文化站的文件夾裏。我想,退壹步來說,不求以前的輝煌,只求這些曾經花費了多少人心血的民間故事付之出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為物質形式——書籍、CD、VCD(含錄音)等,以便研究、流傳和保存,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當務之急(現有的幾個選本是遠遠不夠的)。

另壹方面,豐富多彩的民間口頭歷史和文學故事的傳承者年齡大多老去,像居住在王店建南村周家村6號的王招娣老人,壹口氣給我們講述了四個長短不壹的故事,但是比她年輕的晚輩們早已不再以講故事聽故事為樂趣了。從這方面來說,如何培育民間文學的傳承人也是值得思考的壹個點,因為對於民間故事來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移植民間故事

N李眉爾

對於嘉興的民間文化,我曾有過接觸。壹口氣聽這麽多民間故事,倒還是第壹次。

按說,民間故事都是在村裏坊間流傳,是原生態的。可給我講故事的人,並不是農民。據說,現在會講故事的農家老人越來越少了。

徐春雷、陳誌農、朱瑞民,他們是幾個知識分子,也都是桐鄉的民間文藝家。對民間故事有著深深的感情,耳聽口傳已經有數十年了。

我問他們,是什麽使他們這樣做?他們說,小時候愛聽故事,那時候,村裏的老人還常常講故事。長大了,發現講故事的人越來越少了。80年代的時候,有個全國性的文化活動,組織搜集民間文化。他們幾個人都參加了這個活動。後來就成立了民間文藝家協會。那時候,他們的搜集整理工作基本上是義務性的。為了挽救即將消亡的那些民間故事,他們走鄉串村,尋找會講故事的老人,最近幾年,還開始了新民間故事的創作。

老人有的去世了,有的記憶不好,故事從四鄉的老人心裏移植到了他們的心中,從嘴裏移植到了紙上。民間故事這棵大樹不死,與民間藝術家的悉心培植有關。可是他們覺得後繼乏人,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民間藝術嚴重缺乏新生力量。移植後的民間故事,將怎樣煥發新生,還是只剩下壹個供陳列的標本呢?

故事是用來聽的

N陳蘇

文化古跡、歷史文物,壹直以來都是可遠觀卻不能褻玩的,民間故事卻是從小看大的。

當我們坐在石橋上,壹棵大樹下,聽壹位老大爺說這橋這河的故事,當我們隔著欄桿聽老奶奶說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當我們聽壹位八旬老人,說他七八歲的時候聽他爺爺奶奶說過的故事,我們感覺,這故事離我們是那麽近,伸手可觸。

故事是要聽的。可這些故事,隨著時間的潮水,隨著老人們漸漸離開,在我們的生活裏也漸行漸遠,還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會說,多少人會聽這些故事。妳的孩子,妳的後輩,陪伴他們長大的是櫻桃小丸子和哆啦A夢,陪伴他們進入夢鄉的是公主與王子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其實,我們短暫幾日的傾聽,匆忙而充滿遺憾,也許並不能起到什麽作用,幸運的是有的縣市都對民間故事做過不錯的收集和整理,我們能希望的就是用我們的筆和我們的心,讓大家知道有著這許多故事就在爺爺奶奶的嘴裏,就在這滄桑的古橋上,汩汩的河水裏,泥土的芬芳中,就在妳坐的那塊石頭上。

請妳抽出壹點時間和耐心,聽聽妳的爺爺奶奶說說那些故事,“然後呢,然後呢……”地追問下去,也許在妳小的時候,他們已經嘮叨了很多遍;也請妳抽個空,將這故事穿插在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中,說給妳的孩子妳的後輩聽吧,畢竟這些故事,是發生在妳腳下的這片土地上的,畢竟故事是用來聽的,是要壹代代說下去的。

口口相傳 代代延續

N朱 政

聽著這麽多人聲情並茂地講述流傳於嘉興的民間故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民間故事,是口口相傳、代代延續的。

到了當地的文化館,我們發現,他們的工作人員已經在差不多二十年前就做了很多收集民間故事的工作,已經編輯成書。他們之中,大多是從小聽著長輩們講述民間故事長大的。

桐鄉的鄭善方已經年過六十,他家住同福,家裏有厚厚幾疊他親手寫的民間故事整理稿。他說,他雖然教過書,但他依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老農。從小,他是聽著他媽媽講民間故事、快活地踩著田間的泥土長大的。在當老師的時候,他總會在課堂上留出幾分鐘時間,叫做“講故事時間”,給學生們講講記憶中母親給自己講過的那些有趣的故事。

桐鄉文化館的顏劍明那時也是他的學生,他說,同學們每天去學校上課,最期待這“講故事時間”,壹到這時間,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屏住呼吸,聽得眼珠子都瞪得老大。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顏劍明的兒子都已經上初中,現在他不僅給兒子講故事,而且下鄉收集、記錄民間故事。他整理的故事經常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把桐鄉人的聰明、勤勞和智慧讓後代繼承和發揚。他說,這或許就是傳播民間故事的意義所在吧!

  • 上一篇: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節介紹
  • 下一篇:國學常識知識比賽信息報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