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食肉對人類進化的影響
現代人類的祖先大約出現在450萬年前,人類吃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50萬年到300萬年前(猿人時期)。在此之前,人類祖先主要是吃草。但是隨著生物之間競爭壓力的增大,獲取食物越來越困難,植物性食物的能量比較低,無法快速補充能量彌補損失。壹些人類祖先意識到“肉”可以快速提供大量能量,補充體力,於是狩獵行為開始出現。因為獵殺動物很難,這種行為需要周密的計劃、分析、組織和合作(就像美國大選壹樣,都是陰謀),這極大地刺激了早期人類的動物智力發展。人類學家的研究已經證實,人類大腦容量顯著增加的時期與人類開始獵取肉類的時期相吻合。人們剛開始打獵的時候拿到肉,只吃生肉,就像現在的食肉動物壹樣,圍在壹起大吃大喝!我也愛動物內臟,因為熱量高,味道好!之後人類偶然吃到了熟肉。人類學家認為,可能是閃電引起的森林火災。來不及逃跑的動物被燒死,順便被煮熟...火熄滅後,人類祖先得到了這些熟肉,驚喜的發現不僅好吃!也特別容易消化!於是我開始嘗試用火燒烤。動物其實是怕火的,但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人類逐漸學會用火生火,烘烤食物。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燒烤後更有利於吸收,為大腦的發育提供充足的營養,刺激大腦的進壹步發育,腦容量開始穩步增加。所以,吃肉,尤其是熟肉,是人類進化成功的重要環節。
“解剖學上的現代人”出現在約654.38+0.5萬年前(智人),但直到約654.38+0.654 38+0萬年前,人們才開始刻意耕種或飼養食物。農耕和放牧行為出現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但它們之間沒有相關性。比如近東(西南亞和東北非)出現在公元前8500年左右;中國是公元前7500年左右;中美洲和南美洲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從這三個時間點開始,農牧技術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途徑。
第二,從馴養到繁殖到工業化生產
在過去的260萬年裏,人類與其他動物建立了壹種非自然的、非常規的關系——馴化。在自然環境中,幾乎沒有動物會去餵養其他動物和它們的幼仔,因為它獲得食物的機會有限且困難。餵養其他動物意味著妳要少吃,這不符合生存法則。那麽人類為什麽要這麽做呢?在人類進入石器時代之前,它們在自然界的地位相對較低,是許多食肉動物口中的食物。260萬年前,人類進入石器時代,石器的發明和應用提高了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從獵物到捕食者,在工具的幫助下,人類可以與食肉動物爭奪食物,並搶奪動物的屍體以獲得肉類。同時,人類也在觀察環境中的其他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動物的認識不斷加深,語言的演變方便了知識的交流和總結。當人們對動物的知識積累到壹定程度,人類的祖先就開始了大膽的嘗試——馴化。很多人以為馴服動物就是為了拿肉吃,其實不是。狗大約在32000年前被馴化。如果狗不是單純吃肉的理想對象,它不僅少吃肉還會吃肉。人類馴化動物的最初目的是把動物變成生活工具,而不是吃掉它們。狗被馴化是為了保護領地和人,追蹤獵物等。直到大約1.1萬年前,人們才開始馴養豬、牛、羊,以獲取主要來自馴養動物的肉類。這壹時期,人類開始定居,而不是不斷遷徙。早起的部落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動物被圈養,分工越來越明確。為了增加勞動力,人類在大約5000年前馴化了馬。從此,人們不再主要靠打獵來獲取肉類。
直到19世紀前,人類在圈養或遊牧放牧中獲得穩定的肉類。但是,有壹個現實的問題,無論是圈養還是放牧,動物的數量與人類的需求差距越來越遠,這種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日常生活的需求。這時候新的養殖方式出現了,就是養殖場或者農場。育種技術也在變化,從過去的自然選擇到人工選擇,人工培育新品種來改良育種動物,以滿足人類的需求。比如為了增加產肉量,產肉量大的個體會交配,經過幾代人工選擇,出現產肉品種,但產量並沒有增加。大量人工培育的新品種的出現,讓人們在當時的動物養殖中總能看到驚喜,收獲了很多利益。所以19世紀也被稱為“水產養殖的世紀”。
今天,傳統的水產養殖和農場飼養的動物已經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對肉類的需求。自20世紀初以來,快餐業的快速發展增加了人們對肉類的需求,刺激了傳統養殖業逐漸接近工業化生產,而基因技術的發展使培育新品種變得更加容易,人們逐漸開始利用基因技術隨意培育新品種。傳統的水產養殖已經無法滿足技術和場地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出現了壹種新型的水產養殖——大型食品公司,它們不再專註於單壹的養殖或肉類加工,而是從基因改良入手,然後培育種苗,然後簽約養殖戶,再回收進行成人加工,最後將產品送上千家萬戶的餐桌。世界上最大的肉類食品公司泰森就是在這種模式下運作的。泰森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雞肉、豬肉和牛肉供應商。不管我們是在超市買鮮肉,還是在麥當勞餐廳買漢堡裏的肉,都是由泰森公司或者類似的食品公司提供的。
大型食品公司生產的肉類經過多次轉基因,理論上符合各種安全標準,產量大,供應充足,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但是這種轉型真的好嗎?以養雞為例。1950年,養壹只雞的周期是70天。08年的時候,轉基因雞的生長周期是48天,但是體重是過去的兩倍,因為雞胸肉的需求量最大,培育出來的雞胸肉會特別大!快速增重的結果就是雞的內臟和骨骼跟不上,所以從出生到死亡都沒怎麽動,就是吃,長肉,吃,長肉最後被宰…
除了快速生長,工業化養殖生產在實現階段還有壹個弊端,就是動物的養殖環境。大家都覺得大公司管理規範,制度成熟,養殖環境壹定很好。真的是這樣嗎?《快餐帝國》的美國作者埃裏克·施洛瑟也是壹名暗訪記者。他與泰森公司的簽約農民進行了交流。起初,養殖戶同意接受采訪和拍攝,但泰森公司知道此事後,對養殖戶進行了“拜訪”,養殖戶們變了臉色,不再接受采訪,不讓記者進入養殖籠。記者也與泰森多位農民討論,同樣遭到拒絕...最後,記者找到另壹家大型食品公司(佩頓時嘉食品公司)為養殖戶報名,她同意了采訪,並允許記者進入養殖房。記者在養殖房看到的是,整個雞舍塵土飛揚,到處都是雞(白羽雞)。氣味難聞,即使雞舍周圍的窗戶都開著,也沒用。用農民的話說,“這根本不是養殖,就像工廠流水線壹樣。批量生產的產品只是會喘氣的產品。”飼料是公司提供的,含有抗生素,所以養殖戶自己也有過抗生素過敏反應。每天都有雞死去,但這壹點也不重要,因為總共還有數千只雞死去。50天左右,公司會派人來抓雞,雞會像垃圾壹樣扔進籠子裏。過壹段時間,公司又會送來新的小雞,養殖戶又會開始新壹輪的養殖,周而復始。而泰森的養殖房連窗戶都沒有,裏面的環境簡直不敢想象…
以上是美國記者調查美國工業化養殖的真實故事。國內的雞養殖環境我不能說,因為缺乏相關信息,我無法給妳提供準確的信息,但是泰森在中國至少有三家公司,也開展了和美國壹樣的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的業務。同樣的現代工業化農業也體現在養牛和養豬上。養羊還是以放養為主,所以羊肉是這幾類中最貴的。
我並不反對工業化水產養殖的發展。畢竟工業化生產滿足了日益增長的需求,但是當改良品種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我有權知道我買的肉是否有營養。有害嗎?價格合理嗎?而這些都是不透明的。當問題被披露時,人們往往會感到恐慌…
怎麽吃肉才算健康?
其實說到底,我們無法改變目前肉類加工生產的主要模式,但是我們有選擇的權利。雖然大部分肉類來自人工養殖,但仍有壹小部分來自大自然,比如深海魚、壹些海鮮以及合理範圍內捕殺的野生動物(野豬、梅花鹿)。但是生活中怎麽才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肉呢?首先,肉大致可以分為紅肉和白肉(紅肌和白肌)。紅肉是指豬、牛、羊等哺乳動物的肉和內臟。烹飪前是紅色的。紅肉富含蛋白質、脂肪、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鋅、維生素B12等營養成分。但不同肉類的含量不同,比如豬瘦肉的脂肪含量為6.2%,羊瘦肉為3.9%,牛肉瘦肉為2.3%。吃太多紅肉也會導致肥胖和其他疾病。還要註意烹飪方法,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沒有之壹!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我們也可以融入西方的烹飪方法。紅肉加工,最好的就是蒸和煮!不代表其他烹飪方法不能用。盡量使用健康的烹飪方法。另壹種是白肉,主要是禽類和魚類。與紅肉相比,白肉被認為更健康。尤其是脂肪含量遠低於紅肉。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白肉中的魚近年來被認為是健康肉質的典範,但需要註意的是,魚也可以分為養殖魚和野生魚,養殖魚的飼養過程中或多或少會添加抗生素等對人體不利的物質。野生魚,尤其是深海魚,比較好。建議每周吃兩次左右的魚。
目前,全球健康飲食界正在呼籲壹種思想,即“多吃蔬菜、水果、粗糧,少吃肉、蛋、奶”是健康的。這是真的嗎?吃肉就壹定不健康嗎?當然,如果妳吃太多肉,那肯定是不健康的。但是吃肉比不吃肉正常胖嗎?妳知道肥胖等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嗎?是糖!不是肉。谷物、水果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糖類,谷物中以澱粉為代表,水果中以果糖為代表,都是糖類的主要存在形式。比如壹碗150g的米飯,含糖量為58.5g。烏冬面250克,糖52克。100g豬肉的含量只有1g左右。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和脂肪。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最重要的物質!適量攝入只有好吃沒有壞處!雖然可以通過豆類食物獲得蛋白質,但是豆類蛋白質是不能和肉類蛋白質相比的!適量攝入脂肪其實對心血管系統有好處。沈積在心臟和腎臟周圍的脂肪墊起到減震和防止受傷的作用。攝入足夠的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利用,避免脂溶性維生素缺乏。脂肪是人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尤其是腦神經、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都含有大量的脂肪。所以我們需要在飲食中攝入壹定量的脂肪。
?吃肉不是不健康,但是吃多了肯定對身體不好。健康飲食壹直被誇大,比如吃什麽能治病,吃什麽能致命。這些都是建立在合理需求的前提下。建議妳多選擇魚肉牛肉,多吃瘦肉,不要吃調味肉。少吃含糖物質多的食物。雖然生活不能苛求到每壹分鐘,但也不要沈溺於無規律。吃的開心不放縱才是最好的!其實每天吃肉也是超能力。大多數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飲食中肉類的比例,代謝能力也會下降。所以年輕的時候不要苛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