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的稱謂最早來自於周代,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漢民族自稱華夏,把華夏周圍四方的族人,分別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以區別華夏。西戎則是古代華夏人對西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即以戎作為對西方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壹些西戎人建立的國家。
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兇也。”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時稱西戎為昆侖、析支、渠搜等。《史記.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即綿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镕之戎(今陜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陜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陜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壹帶)。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又載“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周平王二十壹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西羌是隸屬於西戎的別支,從事牧羊,《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春秋早期,戎勢力很盛,中原華夏諸國受其威脅較嚴重,即使晉、齊等大國也經常要遭到戎的侵襲。從春秋中期開始,華夏各國有了較大發展,特別是通過稱霸而相互聯合,增強了對戎族的防禦能力,不少的戎族漸被華夏所征服。秦滅西戎,楚國吞並數量甚多的蠻人或濮人的小國。由於各族長期和華夏聚居在壹起,不斷相互影響,文化禮俗等方面的差別日趨減少。 據古書記載,戎多為“披發左衽”。《左傳》說姜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生活習慣、禮俗、語言的差異,把戎和華夏區分開來。但戎人中有姜姓、姬姓之戎,顯然他們和周人本為同族人,只是出於歷史或文化的原因,使他們分道揚鑣。盡管戎和華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這對彼此交往並無太大妨礙,如晉獻公、文公都娶戎族女子為妻。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鏟足鬲,單耳罐與雙耳罐。《史記·秦本紀》中曾記載許多與西戎族相關的來往或交戰記錄,如:“申駱重婚,西戎皆服”;“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以和西戎”。 戎是中國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稱。亦稱西戎。殷墟蔔辭已出現“戎”字,是否作族稱,還要進壹步研究。“羌”用作為西方各族的通稱。在周人興起時,西戎仍是在隴濟及涇洛壹帶遊牧的鬼戎,其實也是許多部落的總稱,並且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
確定地以戎作為族稱始於周人,在滅商以前,主要用來稱呼周原附近與周為敵的各部落,其勁敵集中於周原以西隴山地區,故稱為西戎。滅商以後,為表示對商的敵愾,稱之為“戎殷”或“戎衣”。自春秋時起,“戎”還偶爾與“華”並稱為“華戎”。這些都是以戎作為對所有非華夏各族的泛稱。至於“西戎”,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殷周之際,有鬼戎、余無之戎等。周時西戎,《禹貢》認為是指織皮、昆侖、析支、渠搜等。《史記·匈奴傳》認為是指綿諸、緄戎、翟、義渠、大荔、烏氏、朐衍,分布在黃河上遊及甘肅西北部,後逐漸東遷。其中緄戎,即犬戎,於諸戎中尤強。周幽王十壹年(公元前771),犬戎與申侯聯合,攻殺周幽王,迫使周室東遷。
周本紀記載:後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陜、甘壹代。
到古公亶父在豳時,“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詩·大雅·綿》歌詠古公亶父在周原築城,混夷遠遁。但周原的戎患仍很嚴重。
《詩·小雅·采薇·序》說:“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獫狁之難”。《采薇》有“靡室靡家,獫狁之故”,“豈不見戒,獫狁孔棘”等句。《孟子·梁惠王》下甚至說:“太王事熏鬻,文王事昆夷。”文王經過征服與爭取,戎狄“莫不賓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國以事紂”。實際上打著商王的旗號對周圍各部落與方國的兼並,有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為滅商準備了條件。
在西周到戰國,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秦漢以後,整個中國古代,狹義即指氐羌諸部,廣義則包括中國西部各民族。
春秋時,戎有7種,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無終;允姓之戎,即陰戎或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稱畎犬、昆夷、緄夷;驪戎;戎蠻。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壹。
至戰國時,義渠、大荔等與秦相接諸戎,自春秋以來逐漸並滅於秦。林胡、樓煩並滅於趙。而山戎不復見於史,東胡有其地,燕卻東胡設北邊與東北五郡。故戎或往往與胡雜處,名稱也往往相混。
鬼戎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實際上是同壹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王國維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余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系壹語之變,亦即壹族之稱。”此壹族不是壹個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稱的族群,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壹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壹定的結盟統壹號令。
犬戎
古代族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陜、甘壹帶,獫、岐之間。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誌,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 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華夏民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壹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在唐代宗年間,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說:“犬戎犯關度隴,不血刃而入京師……”在唐德宗年間,大臣柳渾對德宗說:“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結。”這個“犬戎”的“犬”字帶有強烈的侮辱性,而且說戎狄是“豺狼”也準確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格。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為秦國的強敵。後來犬戎的壹支北遷到蒙古草原,成為蒙古草原最早的遊牧民族之壹。研究中國的遊牧民族、遊牧精神和遊牧民族的圖騰,也必須從古匈奴葷粥和犬戎開始。 上述遠古神話關於氐羌與炎黃的淵源關系,在考古學上得到了印證。中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證明,隴山東西,黃河上遊的仰韶文化與黃河中下遊的仰韶文化,距今七八千年的,有陜甘接壤地帶隴山兩側的老官臺文化及秦安大地灣壹期文化,還有河南及河北南部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大致上,今河南境內及河北南部的仰韶文化是從磁山·裴李崗文化發展而來的。
晉南、陜西乃至甘青地區的仰韶文化是由老官臺文化及秦安大地灣壹期文化發展而來的。
隴山以西,甘青及今寧夏南部,四川西北部,繼仰韶文化發展的為馬家窯文化,年代約當公元前3300—前2050年,基本上與黃河中遊及古黃河下遊的河南、晉南、陜西、冀南地區的龍山文化平行發展。這時中原地區已進入炎黃與兩昊兩大系統各部落集團的鬥爭與融合時期,形成以黃帝、堯、舜、禹為代表的王朝前古國***主“禪讓”的時代。
在黃河中上遊,繼馬家窯文化發展的是齊家文化。這是早期青銅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分布範圍基本上重合。齊家文化的來源,可能不單純來源於馬家窯文化,也受了隴山以東乃至關中文化的影響,年代上限相當公元前2000年,已進入夏代編年範圍。
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都比較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上遊壹些適於農耕發展的河谷地帶。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當時人的生活遺留看,都是比較原始的農耕文化,同時養畜業和漁獵經濟也占較大的比重,階級分化已經出現。
繼齊家文化發展的黃河上遊青銅文化,隴山以西至甘南洮河流域有寺窪文化,仍以農業為主。黃河上遊及湟水流域分布的卡約文化,則已發展為以遊牧為按照傳統的觀點,羌人似乎從起源時代起就是遊牧族群。同時傳統的看法,認為原始社會各部落的經濟發展,都是由采集、狩獵、遊牧,再發展為農業的。考古學證明這種傳統的看法是不科學的。我國所有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除北部草原以細石器為主要特征的諸文化可能是以狩獵或漁獵為主,其余各種新石器文化,包括隴山以西,黃河上遊的新石器文化和早期青銅文化,都是以農業為主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