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文風情介紹
四川人文風情介紹,四川是壹個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城市,有著“天府之國”美稱,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帶來了很多濃郁的文化氣息。以下分享四川人文風情介紹,壹起來看看。
四川人文風情介紹1紹四川風土人情當地民俗介紹:,
首先給大家介紹的是川劇,這可是中國戲曲寶庫中的壹顆光彩照人的明珠。它歷史悠久,保存了不少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的樂曲與精湛的表演藝術。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說法,川劇絕技豐富,如托舉、開慧眼、變臉、噴火、藏刀等,令人嘆為觀止。
同時四川還有很多的社會習俗,例如:
走人戶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 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壹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 款待。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
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 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普通人壹樣,不同的是身背壹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 戶,每到壹地,便編壹些吉利的歌謠演唱。說唱完畢,將壹張紅紙印制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拜把子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又稱結盟、結拜、換帖等。流行於四川各 地。基於***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以***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同的利益關系。
送節禮
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春節、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嫁出去的女兒攜女婿,分家另過的兒子攜媳婦,帶上禮物回家拜望父母。親朋好友之間也在上述節日期間互相拜節送禮。該習俗現仍流行,只是所送禮物隨時代發展已有變化。
學三年跟三年
舊時投師學藝壹般需三年時間。按習俗,三年之中,師傅只管徒弟夥食,會給少量衣鞋錢和剃頭錢,不給工錢,徒弟出工得的工錢也歸師傅。三年期滿後,許多徒弟還要跟三年才能獨立謀生。這三年裏,徒弟相當於半個工人,有壹定收入。
辦出師酒
技師學藝滿三年後,如果所學技術已過關,征得師傅同意,便可“出師”。屆時,徒弟要大辦“出師酒”,請行內有名氣的人來參加,祭祀行業祖師神,酬謝師傅的教藝之恩。徒弟給師傅叩頭,送給師傅衣帽鞋襪;師傅退還投師文約,對徒弟說此些 祝願的話。按規矩,無錢謝師、未辦出師酒的,不能算出師。
隔代同姓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犍為縣羅城、定文、壽保等鄉鎮。這壹帶張姓和吳姓中,保留著隔代同姓的習俗。為了使香火不斷,便采取了隔代 同姓的辦法。
四川人文風情介紹2四川為多民族聚居地,有55個少數民族,490.8萬人。彜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為省內世居少數民族。四川是全國唯壹的羌族聚居區、最大的彜族聚居區和全國第二大藏區。
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彜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木裏藏族自治縣、馬邊彜族自治縣、峨邊彜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被譽為“中國第二藏區”、“中國唯壹羌族聚集區”、“中國第壹彜族聚集區”。
彜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大小涼山與安寧河流域。彜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歷法。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彜族人民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藏族人口中95%使用藏語和嘉戎語,其中有40%左右的人兼通漢語。彜族人口中95%使用彜語,其中約60%的人兼通漢語。
羌族人口中70%使用羌語,其中70%兼通漢語。世居的少數民族中,除回族外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洛帶古鎮其中85%以上都是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浪潮湧入的粵、贛、閩客家人後裔,他們至今仍完整地沿襲著客家風俗,說著有“古漢語活化石”之稱的客家方言。
四川是西部客家大省,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系和生活文化。而在全川,目前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話。
語言文化: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省、重慶市(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2千萬的使用者。
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渝話(成渝片)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
四川人文風情介紹3四川的民風民俗
川劇的歷史,也算比較悠久了,據記載,明末清初,由於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會館的先後建立,致使多種南北聲腔劇種也相繼流播四川各地,並且在長期的發展衍變中,與四川方言土語、民風民俗、民間音樂、舞蹈、說唱曲藝、民歌小調的融合,逐漸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聲腔藝術,從而促進了四川地方戲曲劇種——川劇的發展。
要說川劇的種類,那可是多了。川劇有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和為五種聲腔伴奏的鑼鼓、嗩吶曲牌及琴、笛曲譜等音樂形式。川劇音樂博采眾長,兼收並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國戲曲各大聲腔體系的營養,與四川的地方語言、聲韻、音樂融匯結合,衍變形成為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風格迥異的地方戲曲音樂。
先來說壹說昆腔,昆腔多文人之作,詞白典雅,格律規嚴,演唱時特別講究字正腔圓,加之曲牌曲折,節奏緩慢;高腔是川劇中最重要的壹種聲腔,它結合了四川方言、民間歌謠、勞動號子、發間說唱等形式。
幾經加工和提煉,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聲腔音樂;川劇的胡琴腔是西皮、二黃二類聲腔的.合稱,因其主要伴奏樂器是“小胡琴”,故統稱胡琴。正調二黃宜表現深沈、嚴肅、委婉和輕快的情緒,反二黃宜表現蒼涼、淒苦、悲憤的情緒,老調則大多用於高亢、激昂的情緒。川劇西皮腔與二黃腔的音樂性格相反,具有明朗、瀟灑、激越、簡練、流暢的品格……
川劇的種類太多了,實在介紹不過來。這些妳可能都不太了解,但有壹樣,妳絕對看過,那就是我們四川川劇的變臉。那令人眼花繚亂的臉譜,那種速度,那種神奇,讓人看壹眼就能牢記在心。變臉的方法大體上分為三種,它們是“抹臉”、“吹臉”、“扯臉”。
抹臉,是演員將化妝油彩預先塗在臉的某壹特定部位上,到時用手在臉上壹抹,便可以使臉成為另壹種顏色;
吹臉,是演員將粉末狀的化妝品(金粉、墨粉、銀粉)放置在舞臺特定位置上的容器內或人物所使用的酒杯之類器皿中,到時閉眼、閉氣、用口壹吹,便使臉色變色;
扯臉,是演員將畫在綢了上的若幹張臉譜疊在壹起蒙在臉上,每壹張臉譜有壹根特定的絲線,並固定在特定位置上。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表演動作的掩護下,壹張壹張的迅速扯下來。此法貴在巧妙、幹凈、利落;
運氣變臉,是演員運用氣功的作用使劇中人物變臉;面具變臉,是演員根據實際需要,事先將不同的臉譜繪制在以木、紙、布、綢、橡皮等不同的材料上,也就是臉殼來施以變幻。
另外,我們川劇中還有許多絕活,如吐火、藏刀、頂油燈……我們川劇還有許多有名的劇目,如《伍三拿虎》、《三娘教子》、《白蛇傳》……我喜歡川劇在於它那有趣的四川方言,令人百聽不厭。
怎麽樣,現在妳對川劇有壹些了解了吧。戲曲,是我國的特色,在戲曲中,我們能夠學會許多東西,希望同學們能夠多聽壹些戲曲,了解更多關於戲曲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