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追求風格簡約,大氣活潑,所以線條簡單,色彩鮮艷。內容包括花鳥、胖孩子、金雞、春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渴望和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
主要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等地。上海有“月牌”年畫,四川、福建、山西、河北甚至浙江等地也有。
中國四大著名的“年畫之鄉”是綿竹年畫、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這些地方制作的年畫深受城鄉人民的喜愛。
各地年畫的稱謂差異較大,如北京的“畫壹幅”、“護壹幅”,蘇州的“畫壹幅”,浙江的“花紙”,福建的“神符”,四川的“鬥方”。今天,年畫在各地逐漸被稱為“年畫”。
年畫是中華民族祈求吉祥、迎接新年的壹種民間工藝,也是承載著人民對美好未來向往的壹種民間藝術表現形式。歷史上,人們把年畫稱為“紙畫”,宋代稱為“畫貼”,清代稱為“畫畫”。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學者李廣庭在文章中寫道:“掃完屋就貼年畫,是兒戲的耳朵。”年畫由此得名。
年畫線條簡單,色彩鮮艷,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年夜飯圖、賈歲圖、和嬰兒玩耍圖、天倫之樂圖、看花燈圖、胖娃娃圖等。,有的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很多是用來貼門畫的,夾雜著“神只護宅”的概念,如“天茶”、“天官”、“秦瓊尊德”等,體裁(或形式)包括門畫(單幅、對開)和單幅四屏。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的最早的木刻年畫是南宋隋朝的雍容模樣。清中葉,尤為盛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年畫更加深入人心,推陳出新。
年畫藝術是中國的首創,它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習俗。每年農歷新年,我都會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幾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從大門到大廳,貼滿了各種象征吉祥富貴的彩色年畫。春節之所以充滿歡樂和興奮,是因為年畫在其中發揮了壹定的作用。壹般來說,富貴人家總喜歡在廳堂裏掛壽星、紫星、福字、福字、壽字。花鳥,如芝、梅蘭、朱菊等,自然受歡迎。
千百年來,年畫不僅是新年節日的多彩點綴,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交流、信仰傳承的載體和工具。也是壹種能看圖的大眾讀物;對於那種帶有時政色彩的年畫來說,還是壹種深受各類人群喜愛的媒體。這類內容可以看作是百科全書式的民間藝術,包含了完整的中國民間精神。
年畫也是壹部地域文化的字典,從中可以發現各個地域鮮明的文化個性。這些個性因素不僅在題材內容上,而且從每壹幅年畫的起源的體裁、色彩、線條及其不同的風味上,都能壹眼認出。妳可以從年畫中認識所有的中國人。
年畫起源於古代門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了。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貼在門上。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婉約隨朝圖》,由王昭君、趙、班基、綠珠四人所繪,俗稱“四美圖”。
另壹個說:始於唐朝。直到宋代才開始流行,但是門神還是有貼的,所以年畫可以包括門神。
明初,日本人在甘肅發現了兩種宋代年畫:壹種是司米圖,都是宮廷禮服,長袖,供貴賓使用;另壹個是竈神和關聖帝。兩幅畫都蓋有“平陽紀家雕郎”字樣,說明人物年畫在宋代已經成型。
當時朱元璋提倡過年貼春聯,結果年畫特別發達。今天還有明朝萬歷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木刻三星圖《福祿壽》、《天佑百姓》。雕刻相當精美,至今仍被人們所模仿。還有實用的日歷畫,如:春牛、廚馬、山神等;還有更多的歷史故事,如“的幹兒子”,“嶽飛用槍挑了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采用為年畫題材。從明末到崇禎,天津楊柳青年畫非常有名,畫面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壹只老鼠娶了壹個女人”、“王婆罵了壹只雞”等寓意畫,以及由歇後語組成的連環畫,給人以幽默感。還有各種各樣的印刷,如木板,石版畫,膠印版,中國畫,水彩畫,圖案和單線平畫。有炭色的,有古董的,有創作的,甚至有重印西洋畫的。比如姑蘇年畫裏的“西部劇場”就是。
民間年畫和門神,俗稱“喜圖”,在舊社會很流行,人們在室內張貼年畫,在家裏張貼門神,以祝新年快樂,驅除邪靈。年畫是中國最受歡迎的藝術作品之壹。每年年底,大部分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對聯的習俗,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被稱為“年畫”,因為它們可以在壹年內更換或張貼後可以享受壹年。
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和春聯壹樣,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記載,李世民生病時,經常在夢中聽到鬼哭神嚎的聲音,以至於晚上睡不著覺。這時,將軍秦和尉遲恭自告奮勇地站在大門兩側。結果,宮殿是安全的。李世民認為這兩位將軍工作太辛苦了,感到內疚,於是他命令畫家把他們威武的形象畫在宮殿的門上,這就是所謂的“門神”。東漢蔡邕《隨想錄》記載,漢代有“申屠”、“雷宇”的塑像貼在門上,宋代演變為木刻年畫。後來人們爭相效仿,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就是現在的年畫。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代的《美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壹大門類。它們從早期的自然、崇拜、信仰神靈,逐漸發展為驅邪避邪、祈福消災、歡慶幸福和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活動,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間年畫歷史悠久,產地眾多,非常普及和受歡迎,擁有大量的讀者,有過非常繁榮的發展。無論是題材、雕刻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它不僅對民間藝術的其他門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融合成為壹種成熟的繪畫,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山東濰坊楊家埠、四川綿竹、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年畫”。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版年畫是中國南方主要的民間木版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北部。桃花塢年畫起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技術,由繡像年畫演變而來,發展到明代成為壹個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達到頂峰,每年產生壹百多萬張木版年畫。太平天國末期,清軍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制作受損嚴重,從此壹蹶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蘇州市文聯組織藝術家恢復生產,隨後成立了“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翻新創新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國畫、屏條,其中門畫可謂是歷代門神的全集。桃花塢年畫采用雕版套印法,壹版壹色。工藝精湛。壹幅畫要套印四五次到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畫金”、“掃銀”、“施粉”等工序。顏色方面,有粉、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顏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彩鮮艷,裝飾性強,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工切割、色彩設置等方面,具有樸素、天真、簡潔、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因此數百年來暢銷海內外,被歐洲多個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既用著色,又用彩色套印,構圖勻稱豐滿,色彩艷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達歡樂的氣氛,基本都是疊印而成。雕刻、色彩、造型具有精美典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曲故事、花鳥果蔬、驅邪等傳統民間審美內容。民間畫界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天津以西20公裏)有600年歷史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壹個擅長雕刻的民間藝人投靠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雕刻壹些門神、竈王爺,鎮上的人爭相模仿。明朝永樂年間,大運河再次疏浚,南方精美的紙張和水彩被運到楊柳青,使這裏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年最為流行。楊柳青年畫的樣品(粉彩)有上千種。清中葉全盛時期,楊柳青鎮戴連增的畫店壹年產成品2000件,每件500件,達百萬件。當時的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30多個村莊,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家家會染織,戶戶善畫”,壹排排畫店,店內高掛畫,來往各地的商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楊柳青年畫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後裔霍玉堂在楊柳青鎮創辦了最大的“玉城”畫村,楊柳青年畫逐漸恢復。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到華莊看望並送去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印,傳統工藝瀕臨滅絕。
天津楊柳青霍氏年畫流派第六代傳人霍慶友(霍玉堂之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繼承父親遺誌,花了近30年的時間苦心鉆研鉤線、定型、繪畫、裝裱等傳統技法,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技法,成為天津唯壹的“五項”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其成為壹種幾乎滅絕的木材。如今,“玉成”畫村已建成家庭博物館和文化景點,吸引中外遊客。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臺等形式。采用木刻套印和手繪相結合的方法。制作時先用木刻刻出畫面的線條,再用墨汁印在上面,單色印兩三遍後用彩筆填色。既有版畫和木頭的味道,也有手繪的色彩和工藝。因此,民間藝術充滿了魅力和中國風。楊柳青年畫創造了鮮明生動、吉祥感人的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南桃花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段表現人們美好的感情和願望,特別是直接反映各個時期時事、風俗和歷史故事的題材。如年畫《年年有余》中,圖上的人偶是“壹子面如佛身,姿態如武俠架”,手拿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廣泛,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人物、世俗風俗、山水、花鳥等。,尤其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以及那些帶有時事性質的新聞等。不僅具有藝術欣賞價值,而且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了楊柳青年畫的主流,並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征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征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制作。楊柳青年畫的制作程序大致有:創作手稿、分版、雕版、套印、繪畫、裝裱。前面的流程和其他木版年畫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圖紙套印的;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制作,卻在手工繪畫上下了不少功夫,巧妙地將版畫的刀味與繪畫的筆調融為壹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由於繪畫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的楊柳青年畫空白(墨線或未經繪畫處理的半成品)是壹樣的。可分為描寫細致的“精工”和風格豪放的“粗工”。藝術風格迥異,各有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部以傳統方式手工制作。在發展的初期,它們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在清代達到頂峰。楊家埠曾有“百家畫店,千余種畫,數萬盤”的盛景,產品遍布全國。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有300多套畫,年產畫壹百多萬幅。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象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簡約。
楊家埠木版年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為中國三大民間木版年畫。它們始於明代,盛於清代。它們喜慶、多彩、實用,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對稱,造型剛勁簡約,線條簡潔流暢。根據農民裝飾居住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門畫、門畫、祈福燈籠、美人欄、站子、爬子、月光等,具有濃郁的民俗氣息、鄉土氣息和節日氣氛。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彩,有偶像、門神、美人、金童、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批判時代弊端的作品,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如吉祥如意、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壹年多、幸福平安等。,像親人的祝福,朋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在新的壹年裏平安幸福,希望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畫財神菩薩,捕捉天下大事,畫古今逸事,不分南北風俗”楊家埠年畫的主要內容包括六大類,分別是過年、結婚、農忙、年年發大財、滿滿的金魚等習俗。、門神、財神、壽星、竈王爺等。、包公上任、拜訪山寨、八仙渡海等傳說典故、拳擊、賣藝、升官等娛樂諷刺等。
楊家埠年畫的制作工藝也很獨特。藝術家先用柳條炭棒和香灰作畫,命名為“爛稿”。在爛稿的基礎上,他完成了原稿,描線稿,貼在梨木板上雕刻,分別雕刻線版和彩版。然後經過配色、夾紙、印刷、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好後,要用手工塗上各種顏色,使其看起來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的制作分為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壹道工序都極其精密準確。做法是先把畫的黑稿勾出來,貼在刨好的梨木或唐板上,刻出主線版。主稿打印出來後,會進行不同顏色的刻字,彩色打印,最後修改裝裱。
興盛之時,剛入秋,各類畫商雲集楊家埠。晚上,街道上裝飾著燈籠和年畫。每年有5000多名商人前來購買畫作。那時候賣畫,唱短文,最流行的歌詞是:“進門蘇東坡坐在韓信問蕭何。這個號不是沒有功勞,只是現在要太啰嗦了。信用如三債,問之如問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壹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春節,楊家埠年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9個國家巡展。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源應邀赴新加坡繪畫、雕刻、印刷木版年畫。到90年代,壹批楊家埠年畫藝術家赴巴西、日本等國進行現場演出,受到好評。2002年,擁有200年歷史的通順德畫店正宗傳人、76歲的民間年畫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開始創作木刻。他的《水滸傳》《皇帝的地圖》《西遊記》都是構圖奇妙,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充滿鄉土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如今,楊家埠這個只有310戶、1150人的小村莊,每年生產木刻年畫2000多萬幅,遠銷全國各地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楊家埠成為山東濰坊千裏民俗旅遊線上的重要壹站。在這裏,人們可以欣賞到超過65,438+000套的年畫,見證明代以來的各種年畫制作工具和原件,並現場觀看神秘的年畫制作技術。
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得名於四川省綿竹縣,是竹和紙的故鄉。綿竹年畫歷史悠久,起源於北宋,明末清初進入繁榮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縣年畫作坊300余家,從業人員1000余人,年產年畫65438+20余萬幅。產品不僅銷往湖南、湖北、甘肅、青海、四川,還出口到印度、日本、越南、緬甸、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術家陳興才的孫子陳強展示了他新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擅長繪畫,民族特色濃厚,地方特色鮮明。綿竹年畫的構圖強調對稱、完整、豐滿、主次分明、多樣統壹;色彩上運用對比手法,色彩簡潔、艷麗、強烈,構成了壹種繁榮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精煉流暢,剛柔並濟,疏密有致,節奏感強;誇張、變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具有幽默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歷史英雄如孔明、張飛,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戰士雕像,有動物花卉,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諸如老鼠娶女人、三只猴子燙豬、狗咬財神、守望者偷鍋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為分紅貨和黑色貨兩大類。紅貨指的是彩繪年畫,包括門畫、角鬥、條紋等。其中,門畫的制作方法有多種:精工有“顯掛”、“印金”、“勾金”、“花金”;粗工包括“套路”、“水墨畫”、“灌足水”畫條,分為中堂、條屏、橫推、單條,張貼於廳堂、臥室、走廊、畜圈。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不同大小,用於貼門、廳、門、竈。黑貨是指用煙墨或朱砂印制的木刻拓片,多為山水、花鳥、塑像和名人字畫,以中堂和條紋居多。
其他著名的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是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壹顆明珠。在北宋時期,在中國新年假期,特別是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貼門神,以祈求繁榮的生活、好運、壓歲錢和辟邪。後來北宋衰落滅亡,幾經戰亂,木版年畫衰落。到了明代,開封年畫復興,但逐漸移至朱仙鎮。明末,洪水淹沒開封,萬物荒蕪,朱仙鎮成為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木版年畫作坊有300多家,至清末已有70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意德”等較為著名。他的作品暢銷世界各地,所以開封地區的年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以南10公裏處。雖然是個小鎮,但在古代就被列為中國四大古鎮之壹。尤其是北宋末年,嶽飛在這裏率軍打敗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了紀念嶽家軍的功績,朱仙鎮修建了壹座大型的嶽王座,現在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坐落在這座古廟裏。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和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拼色畫兩種形式,采用手工水印。有文武門神、雕像、劇本、掛箋等2000多種形式。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個特點:壹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構圖飽滿對稱;四、色彩鮮艷,對比強烈;第五,門神多典,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神靈的圖片,如竈神、天地之神,另壹類是門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門神最多,秦瓊和尉遲敬德是主要的門神。在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的穿著或不同,或造型各異:脫鞭、騎馬、回鞭、持鞭、豎刀、穿袍等。,款式不少於20種。此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等。武門神在戲曲中往往是忠臣、義士、各種英雄。不同人的門上往往貼著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的門上貼著“神送壹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壹子”;中年人在門上貼上“增加官位”、“步步高升”;在老人門上貼“松鶴延年”、“壽星”;孩子們的臥室門上貼著“五子奪冠”“劉海打金蟾”。
朱仙鎮木版年畫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很多名人都收藏過朱仙鎮的木刻年畫,魯迅先生給了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刻年畫很好,刻線粗而有力,和別的地方不壹樣,不是精雕細刻。這些木刻很樸素,不施粉黛,人物也不風騷。色彩很濃,有鄉土氣息,有北方木刻年畫獨有的特點。”這很好的概括了朱仙鎮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目前,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26幅。
▲武強年畫
武強年畫是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民間木版年畫。因主要產於河北省武強縣而得名,被譽為“年畫之鄉”。武強年畫是在原始農耕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代民族習慣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地方性藝術。它是通過繪畫、雕刻和印刷三個過程彩色套印而成的木刻版畫。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成型於明初,在清代康熙至嘉慶時期(公元1662年至1820年)達到頂峰。直到清末民初,武強縣南關仍有144家畫店,周邊68個村的1587家民間作坊從事繪畫的生產和銷售,從業人員達數千人。其他地方開設的批發村超過1.80個,最高年銷量達到1億雙。
武強年畫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鄉土氣息濃厚。作品構圖飽滿,主題突出,結構緊湊,線條粗獷,運用了黑、紅、綠、黃、紫、粉等色彩,鮮艷奪目,裝飾性強。有門畫、窗畫、燈畫、鬥畫、貢畫、中堂畫、炕畫、天花板畫、囤畫、對聯、條幅等。連牛棚馬廄都特意貼了年畫。雕法有細有粗有細,特別是豪放、粗獷、自然的雕法,以男雕為主,有的也有女雕。通過運用黑白的對比,表現出刀的木味和筆的墨意,使之成為壹種獨特的簡約幼稚的風格。主要題材有戲曲和故事、風俗和時尚、節日寓意、娃娃和美女、花卉和風景等。代表作有《走在雪中的尋梅》、《三娘的教子》、《趙州石橋》等。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武強年畫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準,在這座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中國第壹家年畫專館——武強年畫博物館。在1992、1994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 65438+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佛山年畫
中國南方流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於廣東省佛山鎮(今佛山市)。始於明代永樂年間,盛於清代乾隆、嘉靖年間。佛山年畫分為原畫、木刻、木刻三種,包括門畫、偶像畫。選取的題材有各種神、歷史人物、戲劇故事等等。它的特點是刻板、粗放、線條簡練、木刻有趣。在色彩設計上使用了紅、橙、黃、綠等多種顏色,有的還吸收了當地銅襯剪紙藝術的特點,在畫中人物的甲袍上加入了金銀花紋,使神像金碧輝煌。這種強烈的裝飾風格可謂是佛山年畫的壹大特色。
▲鳳翔木版年畫
陜西鳳翔小南村,貼在太增科家門前的木版年畫。壹直從事木版年畫制作的太增科,現在已經放棄了這門手藝。鳳翔木版年畫多年來壹直受到西北人民的喜愛,但近年來,木版年畫受到了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為低迷。鳳翔縣目前只有邰立平和王會芳從事版畫創作,至今沒有後人,版畫技藝面臨失傳。
▲東豐臺木版年畫
天津東風木版年畫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曾作為天津西楊柳青年畫享有盛譽。但由於不重視,圖片、成品等實物都不見了,現在也不容易看到。天津市豐臺鎮位於寧河、寶坻、馮潤、玉田四市交界處,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素有“京東第壹鎮”的美譽。COM”。為了和北京豐臺區分,就叫東豐臺。東鳳臺年畫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中期,出現了“家家染,戶戶畫”的繁榮景象。清末民初,這個鎮上有10多家名畫店,13家大型紙染作坊,是冀東最大的年畫集散地之壹。東豐臺年畫雖然繼承了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也受到東北和冀東民俗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相比較而言,色彩的運用更加生動,畫面更加粗糙誇張。此外,布局也獨具匠心,有的大膽使用吉祥文字,甚至占據畫面主體;有的是窗口格式圖片,10多塊畫板拼接套印,渾然壹體;還有的再現了戲劇情節,畫面可以裱成16條。2004年春節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寧河鳳臺鎮壹個老作坊的後代家中,偶然發現了壹批近百年前的東鳳臺木版年畫。這些視覺沖擊力很強的老年畫,內容廣泛,有天佑百姓、門神、九鳳旭日、美人圖、送錢的少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