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泛指辛亥革命前的園林文化,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它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創造和發展的獨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中國傳統園林的歷史地位、文化價值和世界貢獻,中外學術界已經有了明確壹致的結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隨著西方園林文化影響的加深,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研究和探討日益多元化。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在肯定其寶貴價值的同時,將研究和實踐的重點放在試圖探索創新與時俱進、中西文化的結合和民族特色的保護上。由於各種歷史原因,雖然今天中國的風景園林起步比西方發達國家晚得多,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但無論是在教育和科研規模的擴大,還是規劃設計領域的拓展,還是服務和管理範圍的創新,都猶如涅槃重生的鳳凰。設計項目市場化運作的培育,國際交流的建立,早已從原始的古代造園藝術中脫穎而出,正在超越歷史的羈絆。在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他們肩負著越來越重的責任和使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然而,壹些學者對中國傳統園林在近代的發展和貢獻視而不見。據稱,中國傳統園林正面臨絕境。有些學者出於自己學派的私利,極力貶低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歷史價值和現代意義,稱之為“偽藝術”、“纏足藝術”,把中外學者的學問說成是相互勾結的“彌天大謊”,意義重大。而且在國際上傳播自己的觀點,嚴重損害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的形象和聲譽。我們有必要對這種偏執的觀點和錯誤的主張進行分析和反駁,從而追根溯源,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亂和對我國風景園林健康發展可能產生的負面和消極影響。
對1傳統園林文化的認知:誤解與分歧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認知是指個體以自己的主觀心理特征對社會和外部環境進行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註意、記憶和思維在內的認知過程是人類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對人類行為具有直接的支配作用。筆者認為,壹些學者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抱有很深的偏見,主要是因為在認識上存在壹定的偏差。同時也與其方法論上的片面性有直接關系。他們對傳統園林文化的主要看法可以概括為“過時論”、“偽藝論”、“亡國論”。
“過時論”認為傳統園林只適合於迎合農業社會封建統治者及其附庸的要求,而對於服務現代社會、適應快節奏的大眾生活已經過時。對此,筆者不同意。古代的造園藝術當然是顯貴為代理,炫富或消極遁世,逃避官場生活方式的壹種表現。其中不乏熱愛藝術,追求自然野趣的人。雖然打著封建主義的烙印,但它是廣大勞動者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其藝術成就同時屬於民族、社會和世界,不應歸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功勞或其罪惡的罪證。正因為如此,世界文化遺產組織將不遺余力地倡導保護壹切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園林積澱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曲徑通幽”、“荷塘月色”等東方山水意境,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成為現代山水園林發展的寶貴源泉。所以既能造福古人,也能造福現代人。
“偽藝術論”認為傳統園林奇花異木,獵奇石美。園林裏充滿了矯情,所謂追求自然,其實是對自然的扭曲。按照這個邏輯,用沙子模仿水,用石頭代替島嶼,不也是壹種偽藝術嗎?顯然,這種指責有失偏頗。藝術是人類對自然的異化。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是常識。但是,如何讓生活藝術化,或者說如何用藝術的形式再現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卻是超出常識的。世界各國各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導致園林藝術的流派和形式很多,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有自己的基礎和條件。在造園靈感方面,書畫藝術是其重要來源之壹;在造園手法上,循規蹈矩而不墨守成規,這才是神奇和獨到之處。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流傳千年,譽滿四鄰,譽滿異國,足以見其藝術魅力,也證明了“偽藝術論”觀點的荒謬。
“亡國論”認為,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熱衷於為自己營造舒適的小窩,導致玩物喪誌,易主,身敗名裂。以清朝的覆滅為例,王朝的興衰和社會制度的更替有其自身的歷史邏輯,其中也隱藏著各種偶然和必然的因素。花軍費建頤和園可能是壓倒清朝病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但這和傳統園林文化有什麽關系呢?這件事該怎麽指責我?法國在國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下,對皇宮進行了大修,不僅讓人苦不堪言,還害了後人,導致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法蘭西王朝覆滅。按照“亡國論”的觀點,這應該是壹個有力的證據。但今天人們評價路易十四的歷史功過,卻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指責他。但只是把這壹時期的文化藝術發展視為黃金時代,對凡爾賽宮的藝術成就大加贊賞。到目前為止,沒有法國學者兜售他們的傳統花園應該在世界範圍內被鞭打和拋棄的觀點或主張。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和我們的東方鄰居日本,都把他們的傳統園林文化視為國寶來保護、繼承和發展。它沒有被拋棄,因為它是封建主義的產物。中國傳統園林的形成和發展與封建統治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的需求和參與是推動古代造園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之壹,這種情況在中國和其他國家都是如此。傳統園林文化雖因朝代更叠、時代變遷而停滯甚至倒退,但卻得到了積澱和傳承。所以,我們不能被壹個王朝的興衰所左右。
遺憾的是,在我看到的相關論文中,無論是基於社會學、文化學,還是基於歷史學、美學的調查研究,都沒有看到這些學者結論的依據。根據他們文章和文字中的邏輯,筆者立足於兩個方面:壹、中國傳統園林是封建社會和小農經濟的產物,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因為封建制度是落後的社會形態,為它服務的文化必然是落後的;其次,不適合現代社會的要求和人們的審美標準。按照他們的邏輯,中國傳統的繪畫、書法、建築藝術,哪個可以脫離封建主義?他們不也註定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嗎?如此壹來,中國的傳統文化不就是壹個空洞的名字嗎?他們在痛斥中國傳統園林局限性的時候,忘記了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因此,壹些學者對傳統園林文化進行了否定和鞭撻,但同時對當代中國人失去文化認同的奇怪現象提出了質疑。鑒於後者,應該說現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註重自己的生活質量,尤其是不遺余力地追求自己生活環境的舒適和美好。有的人追求“花園洋房”,有的人也盡心盡力。至於審美標準,它確實因時代、地域、民族、文化而異,但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形成的以真、善、美為核心的價值觀念是永久的,深深地積澱在其文化中。就中國傳統園林美學而言,雖然表達和展示真善美的形式和方法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但卻超越了對真善美的價值和境界的追求和創造。承認人們審美標準的差異並不是支持某些學者否定傳統園林的理由,因為中國的傳統園林也有地域、時代、流派和官民的差異,自然很難有統壹的審美標準。
壹個學者和普通人的區別在於,他對壹個命題的解釋和闡述是建立在理性的態度、規範的邏輯、縝密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之上的。所以,壹個學者的結論應該是從科學實驗、調查研究或古籍考證中得出的,符合邏輯思維的推理判斷,而不是基於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喜好。然而,壹些學者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討論和判斷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
2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堅持與揚棄
任何文化都要經歷時間的洗禮,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和揚棄。中國的傳統園林文化也在這種洗禮中演變。當時在所謂“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這種洗禮比以往要嚴峻得多。所以要有開放的心態和清醒理性的頭腦,這對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具有普遍意義。對於過時糟粕的方面,要大膽拋棄,用創新取而代之。
縱觀中國傳統園林文化,其普世價值不僅適用於過去,也適用於現在和未來。這些價值觀可以概括為以下六個方面:
1)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崇尚自然”和“師法自然”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主要原則之壹,從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藝術風格。它所追求的自然之美雖然不同於原始的自然美,但卻是對原始自然美的感知和理解經過提煉、概括、復制後的再現,是表達對自然景觀感受的“天人合壹”。它強調人的主體性和景觀客觀性的統壹,這使它與西方園林中的規則式和自然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雖然形式上是“人造”,但追求的是自然景觀之美,這使得它與當今人們所提倡的尊重自然、設計與自然相結合有著內在的聯系。
2)追求生活與藝術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是壹種將生活的藝術性與生活的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文化。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空間、環境和方式的向往,滿足了人們在生活、社交、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這與現代園林(公共園林或私家園林)所要滿足的社會功能是壹致的。回顧人類園林文化的發展,從古至今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國人民都有著相同或相似的向往和追求,從而創造出風格各異、形式多樣的園林藝術。從這個角度來說,生活與藝術的結合具有普遍意義。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符合新時代精神的生活與藝術的結合,中國傳統園林文化所傳達的信息是有益的啟發和借鑒。
3)追求景觀設置與造園元素的和諧。風景是造園的核心。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對建築、植物、地貌、水體等要素的整體規劃和運用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創造了以有限的面積創造無限的空間,以有形的景物創造無形的意境,有效地安排無窮的畫卷的景觀效果,這在世界園林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傳統園林中蘊含著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具體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和維護文化多樣性和獨特性的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因此,中國傳統園林中的許多藝術手法對我們今天的園林規劃設計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4)追求場所與環境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在造園過程中,非常註重建築與景觀的協調,以及園內景物與園外環境的協調。各種建築與景物的關系,規模、風格、選址都要仔細考慮和權衡。同時,不僅把園內景物作為規劃設計的核心,而且重視園外景物,所以有“園林巧在‘因’和’。擅長“風格”和“得體”的理論。其中“借景既是造園的原則也是造園的藝術方法,他所追求”。
5)追求規律與不定形式的和諧。藝術的本質在於變化和創新,中國的傳統園林在這方面發展到了極致。這不僅表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域空間和文化取向的演變所衍生出的不同風格和形式上,而且同壹時期、同壹地域的園林,由於立地條件、材料材質和創作者審美追求的差異,也是不同的。可以說“建園無門”[1]和“園有異益,無所不能”[1],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這種和諧既融合了中國人的自然觀、人生觀、藝術觀的內涵,又融合了傳統文化中哲學與宗教、山水詩與山水畫的影響。既融合了皇室貴族和文人墨客的追求和才華,又融合了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技藝。傳統園林藝術中體現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同樣適用於現代風景園林。
6)追求外在景物表現與內在文化內涵的和諧。中國傳統園林不僅追求外在形式的典雅美,也刻意追求內在神韻的典雅美。這種形式與內容和諧統壹的藝術美是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獨特之處。雖然反映了古代統治者、文人墨客的情操、文化修養、生活感受,但往往是無憂無慮的,隱退的。但其創造美感、體驗美感、思古思今的價值,是傳統園林文化的精髓之壹。另壹方面,很多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往往因過分追求外在形式而被詬病,內涵卻是虛的。
正是因為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的這些至關重要的普遍價值,所以表達其內在價值的各種外在形式、構件、設計方法和創作理念也適用於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生活。
在肯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寶貴價值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承認其歷史局限性。就其規劃設計而言,私家園林存在空間環境的封閉性、布局設計的約束性、景物細節的人為性、服務對象的私密性等問題。在皇家園林中,它有著和西方園林壹樣的問題,如象征權力、等級地位、豪華裝飾等。就其發展和生存的歷史條件和環境而言,它受制於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形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等多種因素和影響。社會動蕩程度、財富積累方式、審美價值取向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是直接影響傳統園林興衰、發展、保守和創新的主要原因。
由於時代環境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現代風景園林的社會屬性因其大眾性、公益性和開放性而與傳統園林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自然使其能夠超越傳統園林文化的諸多局限,同時借助時代精神、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導向、藝術創新來彌補傳統的不足,使傳統園林文化與現代有機融合,浴火重生。
3傳統園林文化的前景:期待與榮耀
認知是繼承的前提和基礎,繼承是對認知結果的反應和行動。堅持和創新園林文化的傳承是時代賦予當代風景園林師的重要任務。
關於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園林文化,首先要把意識升華到“文化自覺”的高度。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倡導的壹個理念。它的基本含義是,人們應該對自己生活中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不僅要知道它的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和發展趨勢,而且,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對自己文化的來源、得失進行清醒的反思。要真正做到文化自覺,至少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壹,要對傳統文化保持尊重的態度,要有自覺繼承傳統文化的意識。第二,要了解傳統文化,解讀和發掘傳統文化,使之為現代化所必需。第三,促進傳統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對話與交流。[2]“尊重傳統園林文化,既不是民粹主義,也不是復古保守主義,恰恰是尊重自己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基因”的表現。我們要認識到,有時候盲目自卑造成的傷害不亞於盲目自大的後果。當代風景園林師應該成為中國傳統風景園林的積極繼承者和推廣者,而不應該成為終結者和掘墓人。否則,他們不應該。
就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而言,雖然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內保持了自身獨特的輝煌和榮耀,也對東西方園林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但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解體和崩潰,在社會動蕩和經濟蕭條、文化衰落和外來入侵的情況下,中國傳統園林已經無法超越自身的創新輝煌。反而停滯不前甚至掉頭下坡倒退。從新中國成立到“十年文革”,中國現代公共園林從無到有,發展迅速。這壹時期,由於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城市規劃和景觀設計同許多行業和學科壹樣,學習和借鑒了前蘇聯許多有益的理論和方法。在這期間,許多公共花園被建造。借鑒了許多傳統的園林設計原則和造園手法,使傳統造園藝術轉向為大眾服務。如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和上海的長風公園就是這壹時期大量新型自然景觀公園的代表,受到社會和公眾的歡迎和好評,為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風景園林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不僅得益於新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也得益於傳統園林文化的基礎。同時,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這壹方面源於我們自己的壹些學者對傳統園林的討伐,另壹方面又受到了外來風景園林文化(或景觀文化——作者註)的沖擊。危及中國傳統園林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壹是“西方風景園林[3]正在迅速成為當代中國的時尚”。這種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局面,在現代世界園林史上是罕見的。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這種文化沖突也隱藏著機遇,孕育著希望。不可否認,西方風景園林在科學技術、設備材料、規劃設計、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應該說,在過去的很多年裏,中國風景園林界(包括學術界、產業界、教育界)從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中汲取了養分,也獲得了快速發展。現在令人擔憂的是如何實現“古為今用”。在“洋為中用”的問題上,我們還沒有找到壹個理想的方法。相反,在壹些政府官員政績觀的引導下,在城市發展的巨大利益驅動下,在房地產經濟的刺激下,園林規劃設計領域的“歐風美雨”愈演愈烈,使得中國傳統園林文化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處於非常令人擔憂的境地。
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傳承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而是壹項長期的使命和任務。在當代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經濟大國(GDP)向文化強國轉變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把保護傳統園林文化上升到保護民族文化的戰略高度,同時努力營造保護傳統園林文化的環境。鼓勵和支持各種形式的探索和創新。其次,冷靜、理性、科學地重新審視中國傳統園林。重點應該是如何尊重和弘揚而不是褻瀆,如何繼承和創新而不是鄙視,如何借鑒而不是復制。第三,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風景園林中,我們應該學習傳統園林中蘊含的深刻的哲學思想,學習傳統園林設計的理念和手法。從傳統景觀元素的處理中汲取養分,才能真正實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明代思想家李贄曾說:“知天下而難”。“有才華但沒有勇氣,就會害怕;有勇無謀,但行事魯莽的人。[4]“對於當代風景園林師來說,他們不僅需要拋棄傳統園林文化中糟粕的勇氣,更需要發揚和創新的知識。這無疑是每壹個有誌於推動中國風景園林發展進步的人的責任。
4結論
歷史是壹個連續漸進的過程,文化的發展也是通過壹代又壹代的積累形成的。我們應該善待而不是苛責我們的傳統文化,盡力吸收其寶貴的內涵,並將其融入到反映時代要求和精神的內容中去。否認中國傳統園林的歷史和文化,就等於切斷了中國現代園林發展的命脈。中國現代風景園林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命運可想而知。馬克思曾有壹句名言:“人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是隨意創造的,也不是在自己選擇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遭遇、確立和繼承過去的條件下創造的。[5]“應該說,它在經歷了風風雨雨和曲折之後,已經在原有傳統園林的基礎上起步和騰飛了。只要花費時間,給予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在當今全球經濟壹體化、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下,它壹定會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