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圍龍屋的文化精神

圍龍屋的文化精神

第壹、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壹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和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壹年四季鳥語花香,環境優美而靜雅。

圍龍屋內的柱、梁、枋、門等雕繪上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等栩栩如生的圖案,並塗上鮮艷奪目的油漆,顯得金碧輝煌,古色古香,十分壯觀、氣派。壹般來說,壹座圍龍屋聚居著壹個近親家庭,相互之間和睦***處,尊老愛幼。逢年過節,男女老少齊集正屋上廳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門前的禾坪上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盡情歡樂,呈現出壹派喜悅、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傳承。據考古資料,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這說明客家人的居住觀念潛意識地蘊含了對祖先某些住宅經驗的復蘇和借鑒。

第三、圍龍屋的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集中體現在講求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壹,而合符“天人合壹”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如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陰陽思想,後來又夾雜了不少講究“風水屋場”的巫術文化,如俗諺:“風水人間不可無,全憑陰陽兩相扶”等。

第四、體現了傳統的宗族觀念。客家民居建築規模宏大,壹方面,呈現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習性。因為,客家不論是在長途跋涉的遊離中,還是新到壹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壹家壹戶所難於克服的困難,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壹起;另壹方面,屋內住戶按輩份高低及尊卑來分配房間,其建築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後人拜祭,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這種傳統家族倫理思想。

客家人建了新屋,壹般都要舉行“搬新屋”禮俗,叫“出煞”。要請風水先生驅趕“三煞”之後,才會平安吉利。遷居之日,大擺宴席,祭祀神靈。

價值體現

廣東省梅州市現存的客家圍龍屋總數有兩萬余座,遍布於梅州全市各縣(市、區),壹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客家圍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壹顆印”,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具有巨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梅州客家圍龍屋***有2萬多個,其中,價值最高、規模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主要分布在梅州的梅縣區、梅江區、大埔縣和興寧市,比如梅縣區的仁厚溫公祠和萬秋樓,梅江區的承德樓,大埔縣的張弼士故居和花萼樓,興寧市特色古民居辛亥遺址何子淵故居等。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國內外專家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築奇葩、壹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評定標準,只要具備六項條件之壹的即可獲得批準,而梅州的客家圍龍屋經比對符合其中四項,完全具備“申遺”條件。

梅州決定正式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下簡稱“申遺”)工作。客家圍龍屋“申遺”對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提升梅州文化軟實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將確定目標、全力以赴,通過“申遺”工作,把梅州客家建築文化的主要代表——客家圍龍屋,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旅遊品牌。

很久以前,客家人為防禦外敵及野獸侵擾,大多數客家人選擇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圍龍屋。客家圍龍屋的主體結構大多為 “壹進三廳兩廂壹圍”。普通的圍龍屋占地8畝左右,大的圍龍屋占地30畝以上。壹間圍龍屋就如同壹座巨大的城堡。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水井、豬圈、雞窩等設施,形成了壹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場所。

客家圍龍屋目前與北京的四合院、陜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壹顆印”並列壹起,被中外建築家稱之為中國五大特色民居建築物。至今,客家人已走出了封閉的圍龍屋,圍龍屋正成為壹種歷史的遺跡,壹種獨特的景觀。

代表建築 雙墻圍龍屋

雙墻圍龍屋助居民躲戰禍,有201年歷史,墻體至今保存較為完好 。

壹馬蹄形狀的高大圍墻將 “四角樓”包裹住,“四角樓”正門前有壹彎半圓形的小池塘,兩者有機結合,使整個建築群呈橢圓形布局,遠遠望去,非常吸引眼球。這就是記者日前在惠東縣白花鎮看到的壹處古屋群。據該古屋群的後人介紹,該建築群為練氏祖先所建,當地人習慣稱為“練屋”。“練屋”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歷史。

歷史 雙層圍墻阻洪水救居民

祖先建好 “四角樓”後,先在外面建了壹道圍墻,由於圍墻較矮,附近的居民經常翻過圍墻偷東西,練氏祖先便再築了壹道比較高的圍墻,便形成了今天的雙圍墻結構。“練屋”圍墻全長近300米,低處望去,兩面圍墻宛然盤旋,似有長城的磅礴氣勢。據測,外墻墻高近6米;內墻墻高約3米,墻寬均為0.3米左右。兩圍墻之間相隔約半米寬,每隔2米左右有壹石制橫梁嵌於兩圍墻之間,起相互牽引和加固作用。外墻每隔2米處有壹槍眼。

1940年秋,日寇近千人從惠陽霞湧登陸,直撲白花墟,當地居民及附近群眾便迅速潛入雙墻裏面躲藏。日寇攻入“練屋”後,見空無壹人,又不敢貿然搜尋,便惱羞成怒,火燒圍龍屋,幸好當年圍龍屋只被燒毀壹部分,經後人的維護,現在已基本修繕。而當年100多名群眾就是借助圍墻才躲過此災難。

1979年,當地曾爆發了壹場洪水,“練屋”周圍的許多房屋都倒塌了,但“練屋”的雙層圍墻卻堅固無比,使得“練屋”安然度過這場水災。

“練屋”最高峰時曾住著80多戶700多人,而現在只有10多戶人在此居住。

結構 堂屋內部為三進式結構

“練屋”正中央是壹方形的堂屋,堂屋正門前是壹塊用來曬谷、乘涼的大禾坪,禾坪兩側開東、西兩門。從東門走進“練屋”,映入眼簾的是這塊近20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禾坪,禾坪東西兩側各有壹座石制的桅桿。禾坪是客家圍龍屋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到收割的季節,客家人都會在這裏打稻曬谷,俗稱禾坪。在禾坪前面是壹個半月形的池塘,面積近200平方米。據有關資料顯示,客家圍龍屋不論大小,門前必有壹塊禾坪和壹個池塘,這除了有裝飾作用外,還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池塘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汙水自然凈化池,更有澆灌菜地、蓄水防旱,以及防火等功用。而半月形池塘與半月形建築群形成了壹個橢圓形,不僅使圍龍屋整體美觀,還寄予了人們“家家團圓,事事圓滿”的美好願望。

堂屋是圍龍屋最主要的部分,其四角各有壹座角樓,故稱為“四角樓”。“練屋”的四座角樓為雙層建築,樓頂為青瓦鋪成的三角形檐頂。從檐頂到地面約有8米高。“四角樓”內部為“三進”式結構,“三進”有上、中、下三廳,廳與廳之間是用壹口天井連接的,並用木制屏風隔開。正廳左右又分兩廂,俗稱橫屋。在橫屋的盡頭,又築有十多間圍墻形的房屋,把正屋“圍龍”起來。在“三進”的最裏面是正堂,正堂中端有壹副雕刻精美的靈閣,靈閣正中供奉著練氏祖先的排位,靈閣上方刻有“文德堂”三字,左右兩側是壹副對聯,寫著 “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這副對聯是他們的祖訓,意思是教育後世子孫要勤儉節約,只有專心讀書和努力耕作才是置業持家的最好出路。

傳說 建屋緣於“五鬼送銀”

文德堂供奉的“粵文公”正是“練屋”的始建人練揚俊。“練屋”始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年的歷史。據《練氏宗譜》記載,練揚俊,號粵文,為國學生。他是從現白花鎮謨嶺村遷往該地興建此屋。

對於當時練揚俊為何能有這麽大的財力興建這座圍龍屋,有壹個“五鬼送銀”的傳說:練揚俊當年是靠打油、榨糖為生。壹天,村子裏突然來了5個運鹽人,挑著10擔白鹽想找地方暫時存放。他們挨家挨戶地尋找,但只有心地善良的練揚俊答應運鹽人的要求,騰出自家的房子讓運鹽人存鹽。過了很久,練揚俊始終不見運鹽人回來取鹽,於是去查看存鹽,誰知10擔白鹽竟然變成了10擔白銀。後來,練揚俊就用這意外之財興建了這座“練屋”。 然而“五鬼送銀”畢竟只是傳說,練家的這位祖先是靠勤奮勞動、節儉持家才興建起這座祖屋的。練家早年多出木匠,最鼎盛時期,在這練屋內住著近百名木匠。在解放前,練家就有四五間木廠,專門生產家具、水車和農具等,還有油坊、糖廠、布店、豆腐坊等,興盛壹時。“練屋”能有今天的規模,也是後世子孫不斷維修的成果。

練誌峰說,粵文公建好 “四角樓”後,練氏祖先便在這裏繁衍生息,隨著人口的不斷壯大,練氏祖先還在“四角樓”兩側增建了近60間散屋,這些散屋目前仍保存完好。這樣,加上原來的“四角樓”,整座“練屋”占地近百畝。

  • 上一篇:商業模式創新的必要性
  • 下一篇:什麽是NS334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