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74師獨立侵略論”的謬誤
孟良崮之戰大概給世人的印象是國民黨軍整編第74師,驕橫跋扈,脫離其主力兵團,被第74師包圍,全軍覆沒。
這當然實際上犯了壹個錯誤。
張,職業軍人,與粟裕是多年的老對手。張不是不知道黃橋抗日戰爭在粟裕、蘇俄戰役、蘇北戰役、二戰中所表現出來的戰略戰役的不可預測程度。他絕不會再犯單幹的錯誤,送給粟裕。
特別是在蘇北、魯南戰役中,粟裕慣於分而治之,奉行先破弱,後破強,先攻孤立分散之敵,後攻集中行動之敵的戰術原則。可以說全國將領都很熟悉了。
萊蕪之戰對國軍打擊很大。粟裕能夠抓住機會,壹舉殲滅李,讓國軍大吃壹驚。
事後國軍回顧萊蕪戰役,認為指揮失誤是最大的問題,並總結出三條教訓:
第壹,不能被* * *軍來回調動。
第二,不宜單幹。
第三,兵力不能太分散,尤其是較弱的師。
這些教訓可以說非常中肯,擊中了粟裕戰術思想的要害。在孟良崮戰役開始之前,國家軍隊的所有部門都非常重視這些要點。
比如防止被* * *軍調動,就連壹向打敗仗的唐都學聰明了。
唐兵團侵入華野在沂蒙山區的根據地。為了創造運動戰殲敵的戰機,粟裕派三個縱隊南下隴海路東段,進攻唐後方。
三個縱隊的實力非同小可,近十萬人,足以在蘇北大鬧壹場。
但唐不為所動,判斷粟裕不可能放棄核心根據地,非但不出兵回援,反而命令下屬各部密集靠攏,加速向蒙陰推進。
唐很驕傲,看穿了蘇羽的意圖。
唐兵團下轄8個師,分別是第25師(黃)、第28師(李良榮)、第48師()、第57師(段林茂)、第65師(李真)、第74師(張)、第83師()和第7軍(鐘繇)。
唐聲稱,如此龐大的兵團密集推進,即使被陳粟包圍,也不可能啃我。
唐說的是真的。
他的八個軍(師)相互之間只有壹到兩天的路程,就算哪個軍出事,也來不及互相幫助。
不僅唐這樣說,我們的軍隊也是這樣說的。
整個第74師進攻孟良崮前線時,右翼是第83師、第7軍和第48師,左翼是第25師。其中,83師和25師這兩個全員主力師的主要任務是配合74師進攻坦布(華野總部所在地)。這兩個師離74師只有十幾裏。
十幾裏是什麽概念?可以稱之為收費。
於是,從4月下旬到5月上旬,粟裕基本上與唐集團毫無瓜葛,只能在敵人的重兵中間殺守泰安的弱旅。
因此,張的第74師的冒進和恐慌進攻不符合當時的形勢。
壹廂情願地以為我軍在華野等著他,74師中了圈套,不僅低估了國軍將領的智商,也侮辱了粟裕高超的指揮水平。
2.蔣介石的布局有問題嗎?
那為什麽74師還被粟裕咬得緊緊的拉了出來?蔣介石的整體戰略布局有問題嗎?
1947年初,蔣介石改全面進攻為重點進攻,在山東戰場投入45萬余人,其中機動進攻部隊25.5萬人,謀求與華野主力20萬決戰;此外,還有20萬人駐守濟南、徐州和魯西南,承擔戰略應對和牽制任務。
主力部隊中,調集國軍五大主力中的三個(第25師、第74師、第5軍)組成三個強大兵團,在120裏壹線形成長蛇陣,企圖將華野趕出沂蒙山區,或徹底消滅,或奔襲黃河以北。
這樣的布局沒有大問題。
在戰爭指導方面,蔣介石還特別強調要吸取萊蕪戰役的教訓,把前線部隊的戰爭原則定為“密集靠攏,緩慢而穩妥,循序漸進,避免突出”。可以說,這種戰役認知也符合粟裕的指揮特點。
具體部隊我就不細說了,但評論壹下蔣介石戰略的幾大特點:
1.不再以攻城為主要目標。
2.盡量避免被陳蘇調走。
3.求主層面的決戰,而不是小規模的戰鬥。
於是,泰安戰役七十二師被圍,師長楊文泉苦苦求救。方圓百裏,國軍全副武裝,卻無人前來救援。離72師最近的75師和85師只有壹天行程,都無動於衷。
楊文泉被俘後,壹方面稱贊華野的迅捷、膽略和良好的火炮戰術,另壹方面又詛咒國軍寧死不屈的頑疾。
國軍各派互不相救的問題很明顯,但客觀上也降低了被華野打散殲滅的風險。
戰略戰術上沒有太大問題。74師潰敗的原因其實在於粟裕將軍的指揮天才和華野部隊的驚人戰鬥力。
第三,粟裕的《打龍燈》讓部隊怨聲載道。
打龍燈是陳毅、粟裕調動敵人戰術的形象比喻。
簡單來說就是來回跑,鍥而不舍地調動敵人。
先攻郯城,企圖調動敵軍,國軍緊隨其後,只要華野擺出真打,國軍立刻收縮兵力。
無奈攻寧陽、新泰,國軍緊隨其後。壹旦發現華野有圍殲敵軍和大源的企圖,就停止增援,等待各部集結後再進攻。
結果泰安被圍,華野65438+萬余人,國軍65438+萬人坐以待斃。雙方都在等待機會,尋找對方的漏洞。
在無法調整敵人的增援點時,粟裕主動出擊唐主力,企圖打亂唐兵團的隊形。唐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趕緊收縮沿臨蒙公路召集各軍各師集結。
粟裕連續五次執行調動敵人的計劃,但由於國軍十分謹慎,沒有創造出分割殲滅壹部分敵人的機會。
壹度在華野有很大的抱怨和非議。
戰士們編了個順口溜,“陳司令電報哢嚓壹聲,戰士們的腳啪嗒壹聲。“抱怨走錯路而不去奮鬥,肚子裏有壹團大火。
縱隊領導層面也有怨言,抱怨只跑不打,顯然能找到機會消滅敵人壹個旅、壹個團甚至壹個師,像泰安戰役,不實惠。
即使有再多的抱怨,蘇羽也始終堅持自己的判斷。不是不能打,而是時機不成熟。饕餮國軍是壹個旅壹個團,不便宜,但是會被敵人主力咬壹口。蔣介石現在最希望的是決戰。總實力的天平上,華野並不占優。
所以,只能耐心等待,耐心尋找戰機。
中央委員和粟裕不謀而合。
毛澤東叫陳粟,不要心急,等待機會,要有耐心,掌握最大的力量,不要輕易分頭行動。
在這壹指導下,粟裕甚至停止了牽制平邑地區敵六營的行動,並把他們秘密袖手旁觀,以便必要時作為奇兵使用。
跑步沒有白費,努力總有回報。
壹個多月來,國軍被迫隨華野來回移動,跑了壹千多裏。不用說,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壹向急躁的國民黨軍隊高層最終誤判了華野的真實情況。
陳誠和顧都認為陳粟的部隊對連戰不利,他們太累了,不能再打了。現在他們已經有向魯中、魯西北撤退的跡象,而且已經偵察到* * *軍已經動了,要在運河上建橋,很可能是向北渡黃河。國軍有條件大膽挺進,消滅沂蒙山區的陳粟。
南京國民黨官方媒體發布通訊稿,稱陳粟心灰意冷,國軍數十萬大軍“率先北上,吞並沂蒙”。蔣介石深受鼓舞,並於5月初命令顧、唐等人消滅陳粟的主力。
四、囚犯誘發的戰爭拐點
5月10,顧命令歐鎮、唐、等部25萬余人分別向莒縣、沂水、嶽莊、淄博等地挺進。
唐假裝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不等歐與王共進,就領兵先攻。戰前蔣介石坦承緩而穩進,改為緩而穩攻。於是,國軍各部因為前進速度不壹,原本很密集的隊形,開始出現不壹致。第7軍和整個第48師,即唐兵團的最右部,已經嶄露頭角。
蘇羽忍了壹個月,終於等到了機會。即使國軍各部仍不斷呼應,粟裕也明顯感覺到機會來了。
陳於迅速命令各部東進,與第7軍及整個第48師交火,準備殲滅沂水壹帶之敵。
戰鬥進行到壹半時,華野的情報部門突然向粟裕報告說,俘虜了壹支國軍,並發現了其中攜帶的命令。蘇羽看到電報,就發現事情不妙。
原來,唐下令以整個第74師為主力,整個第25師和整個第83師協同進攻華野總部所在地炭步。為防止華野鉆空子跑出來或分兵殲滅,命令第25師黃保護張左翼,第83師保護張右翼。為了保證三個主力師兩翼的安全,讓整個65師保護25師的左翼,7軍和48師保護83師的右翼。
這是壹個環環相扣,精心策劃的攻擊計劃。
唐擺出壹副棄車攻帥的架勢,寧願損失7軍48師,也要以主力粉碎華野總部,企圖壹舉摧毀陳粟的神經中樞,在混亂中困住華野20萬大軍。
這種情況,蘇羽戰前也預料到了,卻萬萬沒有想到唐竟然如此大膽,如此瘋狂。這個俘虜,來得太及時了,給蘇羽留出了調整部署的寶貴時間。
經過觀察,粟裕發現,反擊敵人的唯壹機會在於整個74師,即處於敵人陣型中央的壹流主力。
雖然這個師與25師、83師的距離並不遠,但兩者之間似乎有脫節的跡象。粟裕隨後提出了中心突破到中心突破的戰術,在敵人主力完全包圍之前打掉其核心力量,從而破解了全局。
事後看來,不難說這是為了制造時間差,以優勢兵力包圍敵人。
但粟裕在華野肩負著20萬大軍的命運,從戰略上講,是整個山東戰場的命運。壹旦打不好,就像張說的,讓敵人中心開花,那就全垮了。
面對這稍縱即逝的戰機,粟裕毅然改變既定計劃,改為74師。
具體方案是,壹、四、八、九* * *四個縱隊,接近坦布,迅速切斷74師與左右兩翼的聯系。四路軍皆近坦布,聞報截住張前後左右,困於。與此同時,隱藏在魯南的迅速北上,封住了張唯壹的退路。
五縱對陣張,,壹個整編師,近5: 1。粟裕拿出華野壹半的兵力去對付壹個敵人整編師,這是戰術上對敵人最大的尊重,也是張作為壹個軍人所能享受到的最後的榮譽。
四個縱隊被安排在外圍,拼命阻擋整個25師和83師的救援。
沒有必要詳述過程。
五縱隊不惜壹切代價強攻,四縱隊不惜壹切代價封鎖外圍。
張喊破了喉嚨,沒有人來救他,殺死了。25師、83師離孟良崮陣地只有5公裏,炮聲不絕於耳,卻攻不到華野的抵抗陣地。
華野為什麽會贏?
雙方都沒有犯任何錯誤。最終還是要看誰的眼光更準,誰的指揮調度更靈活,誰的力量更合適。
蘇羽在他的《蘇羽戰爭回憶錄》中有這樣壹段話:
“在這裏,我要指出,在後來的壹些材料中,我軍俘虜了孟良崮戰士,說是敵人的整編74師壹個人冒進送上門的。這種說法不符合戰場實際。不反映敵人的作戰意圖和動向,也不反映我軍的遠見卓識和作戰決策。由於敵有意對我進行中心突破,敵74師的情況必然稍顯突出,但戰役展開前,敵兩翼部隊距74師僅四至六公裏。以上說法可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戰鬥機的制造和捕獲過程。從我軍通常采用的傳統戰術出發,就是壹個巴掌拍不響,為敵著想也太傻了。”
不抹黑敵人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