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中旱地以峰林平原區為主,海拔100 ~ 400 m,壹般為100 ~ 200 m,相對高差50 ~ 250 m,壹般在50 ~ 130 m之間,峰林或孤峰拔地而起,密度不壹,相距甚遠,高低不等。峰尖坡度較陡,坡角壹般大於45°。峰形各異,但多為塔形。峰林平原主要是相對平坦的有利於匯水的區域,多為向斜盆地和斷陷盆地,部分位於緩和褶皺構造的復合部位;周圍多為峰林谷或峰叢窪地,部分毗鄰半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形。流水的積累是顯著的。平原上被壹薄層(壹般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殘積紅土或外部水流的碎屑堆積所覆蓋,偶見裸露基巖分布,有石芽和“石海”裸露;局部低窪地區往往形成寬而淺的窪地。地表水系統不發育,地下水以水平運動為主,以網狀巖溶裂隙和管道為運移儲存介質,水力梯度平緩,巖溶地下水位基本統壹。地下水的深度通常在幾米或十幾米之內。包氣帶很薄,大部分被水位的季節性波動帶所取代。地形相對平緩開闊,土層厚0 ~ 10m,丘陵坡地森林較少,多為草坡,喀斯特峰頂多為裸露的石質山地,僅有部分灌木分布。土地貧瘠,有許多低產田。據不完全統計,低產田約占水田的40% ~ 60%,低產田約占旱地的50% ~ 60%。由於地勢平緩,該區土地資源耕種利用程度高,但旱地面積大,耕作水平低。根據遙感分析,賓陽縣、興賓區、象州縣的耕地利用占總土地面積的34.46% ~ 55.03%,尤其是興賓區和賓陽縣,占總土地面積的壹半以上(表3-1;附圖1,2,3),而森林和草地面積僅為33.99% ~ 40.34%。
在三個示範區中選擇馬坪鄉柳江附近的峰林平原作為中心示範區。楊小平鎮分水嶺附近的喀斯特峰林和山前平原作為中心示範區;在黎塘鎮,新埠江地下水系統徑流匯水區以谷峰平原為中心的示範區較為平坦(表3-2)。
(2)主要土壤類型和質量狀況
土壤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時間和人類生產活動等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由於各種成土因素的不同綜合作用,產生了多種類型的土壤。桂中喀斯特地區有7種天然土壤,包括2種明顯土壤(紅壤和赤紅壤)和5種潛土(水稻土、石灰土、潮土、紫色土和沼澤土)。總的特點是表土淺,養分少,耕種的土壤多為中低產田。根據土壤調查和分析,主要土壤類型和特征如下。
1.紅土
它是在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地帶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壹般pH為4.5 ~ 5.4(表土可達6 ~ 7.5),有機質質量分數約為0.56% ~ 3.2%,總氫為0.027% ~ 0.106%,總磷為0.017% ~ 0.049%,總鉀為0.24% ~ 0.06%。
表3-1桂中綜合抗旱技術示範區縣土地資源利用情況表表3-1桂中各示範區土地資源利用情況
表3-2示範區土地資源分布表3-2示範區土地分布單位:hm2
註:海拔1—500 ~ 800米;標高2-250 ~ 500米;標高3-100 ~ 250;海拔4—< 100米;落基山-光禿禿的巖石。
由於長期濕熱的氣候,Fe、Al相對富集,形成“三水鋁石+赤鐵礦-針鐵礦+應時+蒙脫石+高嶺石”的礦物組合(如肖平陽,表3-3),其中微細赤鐵礦和針鐵礦分散在土壤中,使土壤呈紅褐色和黃褐色,部分鐵錳膠體凝結成鐵錳結核,故為紅壤。土壤結構多為弱侵蝕剖面。
2.赤紅壤
屬於熱帶磚紅壤和亞熱帶紅壤之間的土壤。它是在高溫、多雨、旱季明顯的南亞熱帶氣候的紅壤基礎上進壹步發展起來的,分布在北回歸線以南的楊小平和理塘。脫矽、鋁富集、鐵礦化比紅壤強,土層更深,甚至開始出現鐵板碎片(鐵板是磚紅壤的特征之壹)。酸性至微酸性(耕作土壤可達中性),沙土至粘土。分布面積很小,耕層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為1% ~ 3%,速效磷(1.05 ~ 7.5) × 10-6,速效鉀(25 ~ 75) × 10-6。
表3-3興賓區楊小平示範區主要細粒松散堆積物的粒度和礦物組成(取樣深度從0到100 cm)表3-3興賓區小平洋村松散堆積體的粒度和礦物組成(取樣深度從0到100 cm)
3.水稻土
水稻土是壹種潛育土,是由水稻長期或周期性淹水栽培而發展起來的壹種特殊類型的水性土壤。土壤經過反復的氧化還原、有機質的合成與分解、(復合)鹽基的淋溶、粘粒的遷移與聚集,形成壹個特殊的層(土壤剖面構型),它不同於其他土壤。
(1)水稻土類型
根據水分類型的不同,可分為幾個亞類:具有保水性、漬水性、潛在肥力、含鹽性、側向滲透性和礦物毒性的水稻土。
(2)水稻土的持水量
持水量取決於:①犁底層下是否有沈積蓄水層及其厚度;②土壤質地和厚度。如果儲水層發育且厚度穩定,或者土壤粘度較大,則持水能力較好。本次調查以灌水後天數(約60mm深)為保水期,將稻田分為三個等級。
1)持水期為10 ~ 15 d的水田:該水田持水能力強,多分布於紅壤、石灰土、白堊系紫紅色粉砂巖風化堆積的平原、緩坡地帶。
2)持水期為4-9 d的水稻田:中等持水的水稻田在本區分布最廣,發育於砂頁巖或矽質灰巖、泥質灰巖及部分沖積土(潮土)形成的粘土質粉土、粉質粘土分布區。
3)持水期為0.5 ~ 3 d的水田:持水性最差,主要分布在土層厚度小於1 m的現代溶蝕平原..
4.石灰土類型
主要分布在現代溶蝕平原未被外來沈積物覆蓋的鳳叢窪地區,有黑色、棕色、紅色三種類型。黑色石灰土主要分布在山崗的縫隙和坡腳的低窪處,是相對穩定的草本植被的產物,富含有機質,有石灰反應,有顆粒和團粒,是未成熟的石灰土,沒有層次分化。棕色石灰土分布於山地丘陵和喀斯特平原,層內有壹定的分異。土壤結構多為A-AB-R、A-B-R,土壤結構以紡錘形、塊狀、灰黃色、褐黃色為主。含鐵錳結核。pH值6.5 ~ 7.5,微堿性,石灰反應較弱,質地較重,多為粉質粘土、粘質粉土,養分較低。該區紅色石灰土不甚發育,呈棕紅色,有鐵錳膜和膠塊附著於結構面的遷移沈積現象,似有紅化趨勢。低窪窪地、山谷和現代溶蝕平原的石灰性土壤,由於鈣的不斷補充而呈堿性。
5.沖積土類
分為沖積土(潮土)和沖積土。前者分布於現代河流的壹級階地,土層厚,滲透性好,沙質土-輕土,肥力廣,有機質、速效磷、鉀略多。後者分布在坡腳,由山洪和沖積物發育而成。粘土、沙子、碎石混在壹起,碎石的滲漏大,不方便耕種。土壤結構多為弱分化剖面。
6.紫色土
紫色砂頁巖發育的潛育土為紫色或紫紅色,酸性至微酸性,沙土至重土。有機質質量分數約為2%,總氮為0.112%,總磷為1.50%。
7.沼澤土壤
它是在長期泛濫形成的沼澤環境中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陵水現代巖溶低窪區和淹沒區。耕地土壤主要是水稻土和旱地耕地土壤。土壤因周圍碳酸鹽巖持續補鈣而呈堿性,有機質含量高,有效養分釋放慢。目前種植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在耕地利用上,該區雙季稻、玉米、甘蔗等耗肥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而耕地中豆科作物相對減少;在施肥方面,傳統的農家肥跟不上發展的需求,肥料的生產主要依靠化肥;在施用的肥料中,以氮肥為主,磷鉀肥不足,化肥施用水平不高。1997年,每公頃化肥平均施用量為388kg(純量)。雖然冬天種綠肥,但是面積不大。
在林地利用上,以用材林為主,針葉林為主,其雕落物不利於地表植被的生產和肥力的提高。
在草原的利用上,順其自然,過度放牧。
興賓區“四低”、“四荒”調查資料顯示,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97.9%;中低產田(年產量小於7 500kg/hm2)占水田的78%,中低產田(年產量7 500 ~ 65 438+00 500 kg/hm2)占水田的65 438+07.2%。低產旱地占旱地面積的80.7%(玉米等作物年產量不足3 000kg/hm2,甘蔗年產量不足45t/hm2);中產量旱地占旱地面積的19.3%(玉米等作物年產量在3000 ~ 5250kg/hm2之間,甘蔗在45 ~ 45 ~ 67.5t/hm2之間)。